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戏曲文化初探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aima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继承发扬光大,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而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要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少不了中华戏曲的传承。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不是长篇大论的理论灌输,而是针对当代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传授。戏曲中丰富的历史知识,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的故事,高尚的人物品质无不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语文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戏曲文化之故事
  故事可以使人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中国传统戏曲,一直以故事性演绎着中华传统美德,其中渗透着爱国、诚信、谦虚、勤俭等当代核心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对人们起着教化的作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戏曲故事有:爱国故事《木兰从军》,孝顺故事《沉香救母》,爱情故事《牛郎织女》,英雄故事《三打白骨精》等,都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问道:“读了这一课,同学们觉得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立场坚定的人。”
  “如何见得?”我问。
  “他师傅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打白骨精,但孙悟空坚持扫除妖魔,体现了他立场坚定。”
  “孙悟空还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
  “具体说一说。”
  “当唐僧要他走时,他要求退下他头上的金箍儿,从而难住了唐僧,只好再饶他一次;他第三次打白骨精时,暗中叫来众神给他作证。这些都说明他很聪明。”
  “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我示意他坐下,“同学们,我们读戏曲的时候就是要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理解,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戏曲故事的道德教育,我常在班级举办讲戏曲故事比赛。每次比赛,同学们讲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戏曲故事的喜爱之情,潜移默化地受到戏曲故事蕴含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戏曲故事,我还在班级图书角投放了许多《中国戏曲故事》少儿版,课余之时,很多学生都读得如饥似渴。学生在听、讲、读故事的过程中,戏曲文化的种子同时播撒进他们的心田。
  二、戏曲文化之妆容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时,时常会被提醒“人不可貌相”。而中国戏曲时常会透过服饰、化妆等外在形象,彰显“人可以貌相”。尤其是中国的戏曲脸谱艺术,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也是有别于现代文化艺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从最形象的戏曲文化符号入手,让他们了解到戏曲妆容的色彩美、形象美和蕴含的角色意义,更易于学习戏曲文化。
  苏教版小语教材三上《练习7》介绍了京剧脸谱的知识,但书上只简单地介绍了脸谱的几种颜色及其所代表的含义,如红色的忠、黑色的猛、白色的奸,学生们都感觉意犹未尽,随即我布置学生课外搜集京剧脸谱以及脸谱背后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兴致盎然。在课堂交流时,同学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脸谱,一个个跃跃欲试。
  “老师,这是我收集的脸谱,这是黑脸,同学们猜,这是谁的?”
  “张飞!”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不对!张飞是黑脸,但黑脸的不都是张飞,这是包公的脸谱。”
  “哦——”
  在同学们的惊叹声中,那位发言的同学显得很得意:“同学们知道还有谁的脸谱也是黑色的吗?”
  …………
  “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吧,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看到大家都回答不上来,提问的同学学着老师的口吻提醒道。
  “李逵!李逵!”一位同学急切地喊道。
  班级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这时,另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言:“老师,都说张飞的脸谱是黑色的,我一开始以为是全黑的,其实不是,大家看这是我收集的张飞的脸谱,除了黑色,还有白色和红色,这叫勾黑十字门脸。”
  “同学们知道吗?”一个女同学站起来发言,“一开始我以为这些脸谱是贴在脸上的,其实,这些脸谱是由演员自己用油彩画到脸上去的,水平高的五六分钟就可以画好了。”
  “我还知道戏曲的服饰也能表现人物身份和性格。”
  …………
  通过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只要人物一登场,就可以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了解到人物的角色和性格。
  我在班级的墙板栏开辟了一个叫“梨园春”的小板块,把同学们收集的脸谱和服饰张贴在上面,让学生们观察脸谱和不同剧种服饰的区别。不断地收集、整理、比较,让学生沉浸在戏曲元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了解到更多的戏曲文化知识。
  三、戏曲文化之唱腔
  戏曲是一门以唱为主的艺术,它用诗歌来演唱故事。表演者通过唱腔把剧情准确清晰地叙述出来,同时通过唱腔刻画人物感情性格,塑造人物艺术形象。小学生习惯了现代流行歌曲简单直白的歌唱形式,总认为戏曲艰涩难懂。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仔细聆听,你会发现戏曲唱腔各具特色,韵味浓郁。
  为让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唱腔,我在教学苏教版二上《梅兰芳学艺》一课时,播放了梅兰芳《西厢记》的经典唱段。
  然后我问:“听了这段唱腔有什么感受?”。
  “唱的时候老爱拖音,特别是最后一个字,音拖得好长。”
  “感觉到唱得很悲伤。”
  接着,我又播放了京剧《四郎探母》的经典唱段引导学生比较——
  “听了这段唱腔,大家又有什么感受?”
  “這一段和上一段比节奏快多了,感觉好听多了,听懂了好几句。”又有学生在笑。
  “这一段为什么要唱得这么快呢?我以为京剧都是咿咿呀呀半天唱一句呢。”一个学生问道。
  “这是个好问题!”我夸赞道,“同学们,京剧的唱腔很丰富,但主要有两种:前面唱得慢的,让人感到悲伤的叫‘二黄’;后面唱得快的,让人感到活泼、激动的叫‘西皮’。”
  “多么有趣的名字!”好多同学都笑了起来。
  “至于你们感到听不懂,这很正常,刚听京剧偶尔能听懂一两句就不错了。如果你经常听,不仅能听懂,还能感觉到京剧唱腔独特的美。这也是五大剧种中京剧流传最广、被称为国剧的原因。”
  就这样,我结合教学,慢慢引导学生分辨出五大剧种唱腔的不同之处。同学们在分辨不同剧种唱腔的同时,既培养了静心学习的习惯,又了解了戏曲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
  “戏曲进校园”不是培养戏曲表演的从业者,而是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向学生传递和普及戏曲文化。因此,要让戏曲文化在这代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就得利用戏曲经典唱段的魅力,让学生喜欢听、喜欢唱、喜欢演,成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人。
  为营造戏曲文化学习的氛围,我还利用多媒体在课间、午饭后休息的时间,滚动播放戏曲的一些经典唱段。
  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只要我们坚持在教学中宣传教育到位,一定会让同学们爱上戏曲,传承戏曲文化,培养文化自信,让他们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工农小学)
其他文献
一、图片導入,激发兴趣  师:又到了江南采莲的季节了,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师贴莲蓬图片)  生:莲蓬。  师:嫩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莲肉,嫩嫩的,甜甜的,可好吃了。(师贴荷叶图片)这是什么?  生:荷叶。  师:荷叶一片挨着一片,十分茂密。哇,你看,调皮的鱼儿也来凑热闹了(师贴鱼儿的简笔画),正在莲叶间做游戏呢,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哪首诗?  生:《江南
期刊
《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场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戴。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动人的故事情节,感悟母亲的胸怀和儿子的孝心,还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才算得上一节真正意义的语文课?笔者在教学中渗透全脑教育理念,切入语用,关注思维,将目标定位为能根据人物特点读好对话,明白对话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且学以致用。  一、对对子,理清课文脉络  师:(板书母
期刊
在童话故事教学中,把握文体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低年级学生想象着穿行于文本之中,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促进理解,加深感受,赢得情感共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试以《会走路的树》为例,谈谈怎样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方式把握文本,学习语言文字的。  一、在识记生字时引导想象  汉字是一种形意结合的表意文字,有的“因義构形”,有的“因形表意”。激发学生在想象中识字,不仅能使识字教学兴趣盎然,更能使学生主动发现
期刊
体验、感受古诗的语言,把握、理解古诗的内容,认知、体会古诗的思维,是阅读古诗选定精思着力点的基本方向和归宿。  古诗语言的体验、感受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体验、把控古诗语言的语调、节奏、韵律,感受古诗语言的音乐感。关于这一点,上篇已经谈及了方方面面的诸多问题;接下来专述感受、把控古诗语言的特性和内涵的两个问题。  一、感受、把控古诗语言的特性  古诗语言是表达诗意的重要构件,其特性的要求有五条:一是
期刊
支架:让想象贴地飞行  儿童是天生的想象家。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以想象为主的《彩虹》等课文伴随着他们一路成长。与此同时,如“摆玩具,编童话故事”等想象习作的练习也同步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想象习作也有目标要求。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思维的灵活性逐渐僵化,想象内容的丰富性走向萎缩,想象角度的新颖性弱化。苏教版五下《习作七》中要求学生面对浩
期刊
日前,应名师工作室之邀,参加“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主题研讨活动,我上了一堂课,课题是苏教版五年级的《黄鹤楼送别》。  研读教材时,我也参考了其他同题优秀课例,发现即便是获全国一等奖的赛课实录,都是抓住依依惜别体会课文呈现的浓浓的友情。但我总觉隔了一层。反复研读课文,我觉得课文反映依依惜别之情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藏”,是一种复杂的欲说还休的感情。情至深处,无法言说,最后只能借一江春水,寄托
期刊
【教学设计】  一、回忆《推敲》,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很多千古名篇名句,诗人们创作诗歌时特别严谨认真,斟酌文字,所以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说。大家还记得著名的古代大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来学学另一个关于推敲诗句、炼字炼句的故事。  二、情境学习,想象品味  (一) 聆听故事,品味文字。  1. 师:(讲故事)苏东坡、黄山谷是古代著名的大诗人,民间流传苏东坡有个
期刊
前不久,我在执教六下课文《一夜的工作》时,发现课堂上教师预设和学生生成之间的关系,正如老子思想中 “有”和“无”的辩证思维:虽然“无”必须跟“有”相互配合,但却更多地体现了掌握“无”所表现的智慧。我们时常把每个环节安排得满满当当,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感悟那一句,生怕漏掉文章中任何一处精彩的句段,殊不知世上有些东西不应该过分的“为”,过分的“为”就像过多的“有”一样。所以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
期刊
一、听民歌乐曲,解古诗课题  师:(播放《江南》民歌)请小朋友们静听一首古代民歌,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生:很好听。  师:这是我国两千多年前汉代的一首民歌——《江南》。(板书课题)  师:(出示中国地图)中国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河流——长江,由西向东流入东海,它流经的中下游以南地区就叫“江南”。《江南》唱出了两千多年前江南地区劳动人民采莲时的欢乐情景。  师:它是一首乐府诗。“乐府”原来是汉代搜集民
期刊
一、听  1. 课前听广播剧。一年级开学伊始,就可以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的时间播放广播剧。广播剧的选择,先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接着可以听《杨家将》 《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网络资源丰富,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试播,由学生确定听什么,一部广播剧一旦开始播放,就一定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刚开始给学生播放广播剧时,只要求学生静静地听。慢慢地,学生能听进去之后,再教他们根据声音想象画面,复述故事片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