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遭遇“道德门”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50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网络就是一个马桶,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里面排泄。网络提供的自由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举动,人的道德底线在下降,“宽仁待己,严以律人”的双重标准在网民心中萌生。
  
  网络事件层出不穷
  
  阳春三月,清明节,在这个节假日里,网络中热闹非凡,一上海女白领将其裸体照片放在博客上,立即引起网民的关注,于是一个赤裸特工的博客走俏各大门户网站。
  100天、16次的交换,这个真名叫王晓光的22岁女孩“用一根别针换来了价值80万元的唱片合同”的“别针换别墅”故事。事后证明,这个故事是假的。“骗局!”、“无耻!”网上网下一片哗然。
  一名叫“33”的女网民披露了自己迫使丈夫“77”和前妻离婚的过程,以极端恶毒的言辞辱骂“77”的前妻,并在互联网上炫耀自己懂得所有的“性爱方式”,继而掀起了中国网民针对“33”的道德声讨。成千上万的人指责“3377”夫妇,中国网民的比喻充满挖苦和讽刺。
  随着陈冠希宣布自己退出香港娱乐圈,延续多日的艳照门事件也已落幕,沸沸扬扬的讨论也即将告终。男主角和女主角们因为不雅照,身败名裂、事业受阻、遭人谩骂、被人声讨。经历过这次网络风暴之后,在他们心里或许会永远埋下一个阴影。
  众网民的追捧下网络事件层出不穷,这些被炒得很红火的“网事”出现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众多网络推手更是在制造着形形色色的“网事”,网站这只背后的黑手推波助澜,众多网民也是“乐此不疲”,网络红人相继出现,整个互联网充斥着欺骗、声讨甚至是辱骂、诅咒,一时间网络成了网民“集体狂欢”的场所,一次次的网络热炒在一次次的敲打着网民的道德底线。新疆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郭德海认为,这种大众的狂欢,是一种自由条件下萌生出的一种病态。在这种心理的牵引下,网民的道德底线在下滑,对于网上热炒的人总想把他脱光了衣服来看个究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下,有争议的事件层出不穷。
  
  网民?暴民?
  
  一名时髦女子用漂亮的高跟鞋踩踏一只小猫,直至将其脑袋踩爆。此图片迅速引起网友愤怒,并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踩猫女子照片被制作成“宇宙通缉令”。
  随后,愤怒的网民自发调查虐猫地点及虐猫女子的身份,网民们除了在网上进行批判之外,还以打电话等方式谴责、痛骂当事人,有的还进行人身威胁,连同其所在的单位也不断接到各种电话。众网民一起追杀虐猫者,齐喊,“你要狗死,我要你死。”当事人相继公开道歉,甚至被单位停止工作。
  网上追讨备受网民推崇,其网上通缉的效果出乎意料。网络事件中的人在众网民的共同参与下,曝光于世人面前。“3377事件”的当事人从虚拟的申讨中走向现实的社会中,变得四面楚歌,网民还以维护道德的名义搜索到“3377”的私人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和身份证号码,并且把这些信息和他们的照片公开发布在互联网上,进行辱骂和诋毁。
  整个事件的背后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血淋淋的结果,网民在以道德为幌子下开展这样的活动,最后变得是“以暴治暴”。中央电视台在一期《大家看法》的节目中,批评网民的行为是“网络暴力”,暨南大学教授徐暄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种“以暴治暴”的方式是一种外人看似乎合理的方式来解决,但对当事人是一种惩罚,相当解恨,孰不知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更大。众多专家呼吁不要让键盘和鼠标成为伤害别人的武器。
  一位叫张伟的博友在其博客上写道: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个匿名场所。匿名意味着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再加上个人融入群体带来的安全感,进一步使每一个加入其中的个体都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勇气和超强的敏感。
  新丝路网站策划人马德保说,“网友这种勇气与敏感在道德和正义的旗号下,发挥着令当事人也不可思议的力量与破坏力,他们甚至越位代替法律、法规、道德,对当事人进行审判甚至制裁,可惜这种勇敢演化成了网络暴力。”
  网民在这样的群体暴力下变成了暴民,网民和暴民之间划上等号,事件主人公受到的伤害程度远远大于网络事件的本身。
  在天涯论坛上有这样一个事件:在生下宝宝的第15天,初为人母的甜甜从五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随后,甜甜的同学在天涯等论坛上,将整个事件公之于众。于是,一场针对甜甜丈夫的“网络讨伐”上演,网友甚至打爆男主人公单位的电话。
  在事件之后,天涯论坛上一位叫yolandusa的网友发帖说,“网络的力量是可怕的,事实到底怎样,当事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只有当事人及家属才知道。在网络上公布他人的姓名、地址、电话,是否做得对呢?想到如果个人信息都可以被人轻易暴露在网络中,我不寒而栗。如此透明没有隐私保障的世界,这种所谓的追讨公平和正义就是你们所渴望的吗?”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认为,网上的舆论容易导致网民在网下采取行动,网民自发参与调查,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由于发帖人的真实身份是隐秘的,因此缺乏权威,一些不真实的言论会给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网友如果一味地宣泄个人感情,就容易越界为“网络暴民”。
  郭德海认为,净化网络环境需要网民自律,网民的道德体系的构建需要网民的努力,道德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网络在宽容和自由的环境中,个人自律是第一位的。
  
  “网络暴力”博弈公民道德
  
  网络上流传一位青岛孕妇曝光不让座者照片的帖子,随后经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热议,有支持孕妇这种行为的,也有强烈谴责的。有人从法律角度指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属侵权行为。为此,孕妇作出回应称自己发贴的目的只是在于唤醒社会公德。问题是,正如有网友指出:道德是双方的,以一种不道德的手段去指责另一种不道德,恐怕只能助长冷漠的社会风气。(腾讯网)
  我们可以把在网上“公示”不给孕妇让座的乘客的“脸部细节”看成是一种网络暴力的话,面对急需座位的孕妇而不予理睬的行为看成是一种道德暴力。
  我们在这里的目的不是想去“盖棺定论”不给孕妇让座到底是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我们只是想对近来似乎是越来越流行的网络暴力博弈公民道德的是与非进行一些自由的探讨。
  “口诛笔伐”这个词儿的寿命大概比我们的爷爷还要大,然而网络应用在普通百姓意义上的迅速普及让我们看到了它最淋漓尽致的表达。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的自由,足以宽容到可以容忍我们对任何事实,或者是我们认为不对的事情发表我们最激烈的言辞。在一片“唇枪舌剑”中,我们的表达欲得到了最大的满足,我们自以为成功地捍卫了公德,事实上也只是在言词上对公德进行了捍卫,感性淹没了理性,甚至是有时候理性淹没了感性。在我们全部站在正义代言人的角度上大发感慨的时候,不知不觉中, 我们还在对当事人进行着一种“罚不至此”的伤害,我们把他的不光彩的隐私、不愿示人的隐私的底裤强行地扒拉下来在广场上给众人看,不加节制地反不道德行为的本身最终转化成了一种不道德。
  网络谴责其实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种近乎偏离正常的“疯狂”状态。网络上的“疯狂”谴责最终演化成了了现实中一种“非常状态”下的结果。对一个正常的人而言,这样的谴责其实已经是一种以道德名义进行的面对真实的个人的网络暴力。
  
  网站推波助澜
  
  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助理研究员郭德海认为,一系列网络事件的热炒,导致网民道德的缺失,其背后的黑手终究还是网站,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他要承担引导主流的职能,但同时在利益的驱动下还要有抢眼球的新闻。所以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制造这样有影响的事件。
  新疆新丝路网络策划马德保说:“其实新疆的网络媒体一直没有产生这样的网络事件,让新疆的网络媒体也就一直没有真正的热闹起来。”在艳照门事件轰动全国的时候,新疆的论坛比较安静,没有出现像内地疯狂上传的那种局面。天山网论坛主编于雪飞也表示,新疆的论坛没有出现像其他地方那样的热闹局面。
  在新疆乃至全国的网民结构中,大部分的年龄段是18~35周岁,年轻的结构偏小,因为年轻就容易做出一些比较激进,甚至是有些过火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从事网络编辑的人员也相对年轻,他们对一些事件的关注点和内心的衡量尺度,加速了一些网络事件的推波助澜。著名网络写手张怀旧认为,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什么人都有,有些人是玩网络的,有些人是被网络玩的。
  “艳照门”事件如果没有网络的传播和扩散,所谓“艳照门”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说一些网络论坛、博客有意无意出格的话,那么作为一些官方背景的网络媒体,也令人极为吃惊地用大量版面跟风报道此事,而且我们非常诧异地发现本应当奉行新闻真实原则的各类媒体,不约而同地竞相使用“据传”、“疑似”这样极不负责任的词汇。
  商业性网站尽管以盈利为自己的目标,但是由于一些大型的商业性网站(特别是一些影响大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具备传播新闻内容的板块和功能,已经具备传统媒体的基本特征,那么相应地就应当承担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任何企业一样,追逐商业利益是网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互联网世界里,点击率的高低对网站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点击率的网站,引不起网民的注意,得不到广告的支持,自然也难以获取广告收入。点击率在某种程度上与网络企业的利润直接挂钩。而另一方面,其作用的是社会大众的窥私心理,尤其是对社会名人的窥私欲望。网络企业是聪明的,在“艳照门”事件备受关注的时候,大肆渲染地加以报道,因为赚取网民的眼球意味着赚取了点击率,赚取了点击率则意味着潜在的无限利润。在“艳照门”事件中,与其说是网络媒体对热点的追踪,不如说是对热点的商业利用。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他们只讲法律、不讲道德,大肆煽风点火,惟恐天下不乱,丧失了理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从网名权利的代言人到侵犯人。
  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自由,但自由不应该拿来成为道德迷失的借口,尽管它使所有人都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活生生”的道德迷失却是我们应该去深思的。
其他文献
5月13日,红其拉甫边检站紧急出动“孔道110”服务车,积极救助在孔道内因车辆发生故障受困的9名巴基斯坦籍旅客。赢得了旅客、员工的称赞。  晚上7时23分,该站值班室接到随车监护哨兵的求助电话:“值班员同志,我是范志强,我所监护的巴方入境班车,车上载有9名巴籍旅客,在距县城70公里处车辆出现了故障,现在这里天气突变,已经飘雪花了,气温很低,旅客们穿着都很单薄,他们非常着急,特别需要救助。”  “你
期刊
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承担着对学生教学的任务,而众多的学校所谓的电子阅览室,却扮演着网吧的角色。    经同学反映,记者调查了解,很多学校的部分电子阅览室打着“电子阅览室”的幌子开“网吧”。不过很多学生习惯称呼这种电子阅览室叫做机房,而把学校图书馆真正用作来查阅资料的地方叫电子阅览室。    网吧式的“阅览室”    笔者来到我区某高校,“第一、第二电子阅览室”的字样很醒目。从狭窄的楼梯进入二楼,迎面写
期刊
对重仓股票和基金的理财族而言,最近日子比较难熬,账户里钱不断缩水。不少人开始考虑从股市抽身,而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重新成为投资热点。    低风险产品凸显投资价值    面对QDII、股票型基金净值纷纷下跌,低风险理财产品开始凸显价值。尽管股市表现糟糕,但“打新股”产品仍是热门,不仅风险较小、流动性好,且收益相对稳定,是震荡市难得的资金避风港。A股牛市根基尚在,新股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较小。投资者
期刊
她遭遇下岗,历经苦难。但她奋斗不息,终于圆了自己的作家梦。    “感谢下岗,感谢苦难!因为下岗和苦难成就了我的今天,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夏爱华说。  夏爱华曾经遭遇下岗、两次婚变。为了生存,她摆过地摊,干过洗碗工,当过保姆、水洗工、营业员、寻呼员、文案策划员,还去歌厅酒店里卖过花,在私营小厂打过零工……然而苦难没有压垮她,打倒她。她默默忍受住了人生的磨难,奋斗不息,
期刊
水货手机充斥市场    3月的一天,笔者想购买一部手机,服务员问,“想要三码的,还是五码的?”笔者:“三码什么价?五码又是什么价?”服务员,“三码和五码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机子,但价格要相差200多块。”  所谓三码手机和五码手机,是手机销售商家的行话,前者是指假冒的水货手机,后者是指货真价实的品牌手机(当然,一般商家不会告诉这种真假之间的本质区别)。假货和真货堂而皇之地同时摆在柜台一起销售,早已成为
期刊
“攒钱买房”是克拉玛依市30岁以上的单身男女的首个消费意向。同时,90%以上的单身大龄青年认为婚姻能让他们摆脱经济困境,能积累更多的财富,是最佳理财渠道之一。    单身理财各有门道    在克拉玛依市,打算终生单身的大龄青年几乎为零。单身青年们普遍学历较高,工作收入也较为稳定,自我意识极强,有情趣,有期待,崇尚消费、享受生活。单身的他或她大都不是因为自身条件困难而单身,而是对婚姻的期望值过高,他
期刊
城市生活的多彩多姿,人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白领钟点工”应运而生。    在人们的意识里,似乎“钟点工”就是家政服务的代名词,也似乎是没有单位的不正经职业。而在现代都市中,越来越多有“一技之长”的人开始厌倦“朝九晚五”的工作,崇尚自由安排职业时间。他们另辟蹊径,加入传统的“钟点工”行列。这些有着较好工作和较高收入的人,被人们戏称为“中产钟点工”或者“白领小时工”。他们一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满
期刊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华夏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大业,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也留下了许多戌边固疆的人物传奇故事,尤其是在古代女中豪杰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江南才女刘细君的传奇故事。前不久,我有幸来到了“中国天马之乡”昭苏县,走进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夏特乡,怀着对中国
期刊
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由种植大户统一经营,农民还在原有的土地上打工,种植大户以此为基础入股组建生产公司,其农产品由固定的销售公司统一销售。这种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已在鄯善县悄然出现。  3月,鲁克沁镇的绿色楼兰农业产业基地,6台大型的挖掘机、4台推土机正在作业,机声隆隆。这里将要建成一个拥有3000亩土地、全部是第五代温室大棚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农民失地变成工人    3月21日,就在离此不远
期刊
通过对新疆南北疆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采访,记者发现,合作社能够健康发展,源于坚持了自己的特色:有的突出在有序管理,有的突出在思维转变,有的突出在领路人素质等。可以说,无一例外,他们在管理、人员素质、种植、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具有适合自己的特点,这才形成了一个成功的合作社。    合作社才有凝聚力    合作社名称:昌吉市大西渠镇汇浓奶业专业合作社  地点:昌吉市大西渠镇  人物:马智忠  职务:理事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