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为电影作品的民族化表达r——以《村路带我回家》和《哦,香雪》为例

来源 :东方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c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女性导演的集中涌现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发展的显著现象,王好为导演即是其中一位.在她的电影作品序列中,有两部影片《村路带我回家》(1988)和《哦,香雪》(1989)改编自女作家铁凝的原作.[1]两部影片以影像的方式实现了对原小说艺术风格的保留和延续,具有鲜明的诗意及散文化的美学风格.导演王好为对这两部作品的改编以及对其美学风格的继承,深层次反映出两位女性创作者在审美以及艺术情趣上的契合.本文拟以导演王好为根据铁凝原作改编的这两部影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探讨导演王好为电影的民族美学风格及其表达.
其他文献
一路向西,有座小城依江而建,顺山而围,山水相伴,适宜人居.亘古相传,因此地水汽较多,常年起雾,雾起澜沧江畔,形如游龙,经久不散,故名云龙.记忆中的云龙轩昂飘逸,独具魅力.千年白族村——诺邓,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生态和人文环境绝佳;地貌特殊的“太极图”极具灵性,招揽四方游客……其历史的厚重感与山水的灵秀交相辉映.这天造地设的美景,充满着古老和隽永!
期刊
偶然间有幸翻阅《嘉靖大理府志》,传抄本中记载:“淳佑四年,蒙古来攻祥兴,高禾逆战,败死.宋遣使祭之.”rn读到这里不禁又勾起我好奇之心.一直以来,对于这段历史或读或听,耳目见闻过很多版本,但每个版本都令我觉得不可思议.rn缘何?因为每个版本都各执一词、各持己见.相同的历史事件,却得到不同的疑问答案.每每遇到这种境地,总会令我茫然无措.今日想来,若要醍醐灌顶,只能说服自己,从聆听“金戈铁马、刀枪剑戟”的声音中,回头探寻这场战事背后真正的史实,用以解开我心中多年的各种疑云.
期刊
在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剧中,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显得与众不同,颇引人注目.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全剧并没有贯穿始终的几个主要人物,而是每集演绎一个百年历史中的真实人物,由此拼凑成一幅由40人组成的多彩斑斓的人物画卷.另外,每一集相对独立,由不同的创作团队拍摄制作,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追求创新,风格多样,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主题和人物先行的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通过对40个人物原型的选择和艺术化呈现,以触动人心的故事、充沛的情感以及精致的视听语言,塑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书写了关于理想价值、人生意义
期刊
“2021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于2021年12月上旬如期举办.当笔者再度步入展演的主剧场——长江剧场时,不由想起2018年,也是同样时节,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宣布将人民广场方圆1.5公里的22家剧场规划为“演艺大世界”,并推出了“三年行动计划”,作为“亚太演艺中心”的铺垫、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构成.转眼三年过去,“演艺大世界”已成为共性与个性兼备、规模与特色相映的大型舞台演艺圈了.在如此背景和趋势下,作为处于圈内核心位置的一个极具特色、极富潜力的文化品牌,“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将为观众呈现什么样的作品、为戏曲贡
期刊
无论是舞台上塑造的喜儿、吴清华、奥杰塔,还是河南舞蹈教育领域稳执牛耳的方锡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镌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中.自20世纪60年代末到河南工作始,方锡玲给河南舞蹈留下了太多的第一次,用河南舞蹈的拓荒者来概括她的贡献,可谓是实至名归.
期刊
学员:我们年轻演员接新戏的时候往往非常迷惘,老师能不能讲讲如何去接一个新戏?rn曾:接一个新戏就是去塑造一个新的人物形象.我想了想,除了《御碑亭》之外,我还真没有哪个戏是剧作家专门为我写的,包括王仁杰老师.接演新戏首先是看剧本,最好是一口气看完,不要受人干扰.我是有这个习惯.因为一个编剧他写剧本的过程中思路是贯穿的,他的思维,起码几个月甚至几年是连续贯穿的,动笔的时候又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如果看剧本的过程中被什么事打断了,那你对剧本的整体感觉(可能就会是碎片化的).看完剧本,第一,我会判断这个戏大致用什么
期刊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回忆性小说,这部瑰丽之作以诗性童真的笔调为我们涂摹出了一幅“秋月何处悲梧桐,梦魂空系老城墙”的乡愁远景图.小说以英子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见闻作为行文线索,贯穿起了五段不堪回首的尘封往事,从淡淡的忧伤中生发出一股浓浓的诗意.《城南旧事》不仅仅是一部回忆性小说,还是林海音诘问生命迷津的精神还乡之作,她以超逸脱俗的文字游走在北京南城的旖旎风光之中,通过旧梦重温的写作方式追忆红墙白瓦下的童年时光,咀嚼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抒发了一曲悲悼“日暮乡关处沧海桑田,孤灯夜影里物是人非”
期刊
国产电影《门锁》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在保留原剧本故事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二次创作.影片通过设置悬念、女性视角叙事、主观镜头等方式打造了本土化的文本形态,展现了对独居女性这一群体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遗憾的是,这份关注止于宣传,并没有真正落到文本之中.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事实上,由于大众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差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存在一定困难.如果能通过一些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如通过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技术突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则有可能提升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效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辐射半径,甚至引发某种文化热潮.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应理性地认识自身所肩负的文化传播责任,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文化的现
期刊
“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我国国际形象以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与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途径.而以历史文物为核心,借助电视综艺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的文博探索节目,对于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