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主客契合的情思哲学”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第三代诗”以来,在诗歌中进行“反抒情”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以抒情的方式来建构诗歌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过时的行为。然而抒情这一文学表现方式,作为最初的诗歌诞生方式之一种,其流脉却永远都没有中断过。陈世骧先生甚至断言:“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尽管陈先生当时发言的语境可能并未囊括中国新诗的历史在内,但纵观中国新诗的百年历程,抒情的传统仍然此起彼伏。一如司马迁曾言,天是人之始,父母是人之本。人穷的时候容易反本,故劳苦倦极则呼天,疾痛惨怛则呼父母。诗歌的创作也是如此,其诞生的“机理”本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其写作范式经历多少变化,在“最后”都会导向“情”这一“根本”所在。我甚至有一种预感,新诗到最后仍要回到抒情的路数上来。
  新世纪以来的新诗写作中,传统的抒情写作得到了许多诗人的回应。这其实昭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所在,那就是诗歌如何面对“真诚”这一核心议题。而抒情的写作,在这一问题上最容易得到分辨。多年来,罗振亚先生一直从事中国新诗研究。也许洞察到诗歌研究与诗歌写作之间的隔阂往往给研究带来断裂之感,也许意识到诗歌写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对诗歌研究,故而对于诗歌创作他亦颇下心力。《与家人和土地对话》即是他最近创作一组的优秀作品。在这组诗歌中,诗人以发抒情性为主导,以友情、亲情和土地为倾诉对象,将内心中不可抑制的情愫以诗为媒介进行了既自然又张弛有度的宣导,一方面建立起了个人情感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通过语言的有效表达找到了诗之为诗的重要意义,为我们再次彰显出了传统抒情诗的魅力。
  中国自有诗以来,诗歌最大的优越性和最令人愉悦的感受莫过于在语言上创造一种纯净的质地,然后将主体的情思泉水一般泠然带出。罗振亚善于把握这种诗的产出脉络,无论是诗思的进退还是章句的秀隐,都做得相当自然。以《朋友远行》一诗为例来看,该诗就像是诗人对着当年的老友倾诉衷肠,先以“不用”为“用”暗接一个隐喻,然后以具体的日常情事增衍出诗的内在“活力”。最难得的是像“可你还没亲近炉火/窗外就傳来一片烫伤的蝉鸣”“兰花开遍湖边路旁/你鼻炎和关节的疼痛会越来越轻”这样质朴而又充满了张力的语言,丝毫看不出雕琢的痕迹,然而却仍能使人感觉到隐秘的痛从中汩汩攒来。此外,诗歌的结尾也是娓娓款款,激荡的叙述令人内心潸然:“唯有像植物离开土地/此后故乡只是梦中的一道树影/如果你实在想兄弟们了/就在雷雨天尽情地吆喝几声”。这样的语言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看起来并无太多的“可能性”值得呼唤,然而锥心的“吆喝”亦让人难以摆脱感动的纠缠。从具体的情感叙述看,罗振亚的诗歌以“真诚”为最大的丈量点,并由此将新诗写作多年来对语言的“迂回”“旋绕”还原到对语言的“切实”和“尊重”上,故弄玄虚的东西被断然剔除,诗歌明朗的“质地”得到了救赎。
  不过,罗振亚对于诗之境地的“进攻”却并未止于此。在谈到当下诗歌整体乏力的现状时,他曾经指出“缺少批判力度”和“精神思索的创造性微弱”是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而其根本则在于抒情主体哲学意识的淡薄。为此,他主张“诗是主客契合的情思哲学”,“优秀的诗要使自己获得深厚冲击力,必须先凝固成哲学然后再以感注形态呈示出来。”(刘波、罗振亚《罗振亚教授访谈录》,见罗振亚著《与诗相约》,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313-314页)以此之故,其诗歌中常常见出哲学的根柢或身影便成为一种惯常的现象。《父亲临终前说出三个字》和《孩子 我们已没有资格谈论故乡》等诗篇虽然是以“亲情”和“故乡”为直接描摹的对象,然而诗人“醉卧沙场”式的叙述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朝着地理学和哲学高度的“乡愁”抵达上所做的种种努力,让人理所当然地想起海德格尔所说的“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这样深刻的哲思。当然,我们亦能够察觉到诗人并非刻意向哲学靠拢,因为“发微探幽”的最高境界仍然以“自然”为尊。
  20世纪初,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曾用“渊思冥想之风作,自省抒情之意苏”来形容克尔凯郭尔学说问世之后思想界为之一新的情形。我认为这句话恰好可以作为新诗写作的一个至高点。罗振亚的诗歌虽然以质朴、抒情为格调,然而却正是朝着这个方向伸展的。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结束了五年的沉寂,莫言又开始变得“高产”起来。继去年9月在两本杂志中刊发新作后,莫言的多篇新作再次亮相。其中有小说,也有诗歌。不少故事以莫言家乡为背景,一首诗中还写到了“外星人”。《十月》杂志副主编宁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莫言诗歌《高速公路上的外星人》(外二首)很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莫言体”。而《花城》杂志主编朱燕玲觉得,莫言正在“寻求一种突破文学边界的东西”。在《十月》雜志2018年第
第六届海南文学双年奖日前在万宁日月湾颁奖。与往届海南文学双年奖的获奖情况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海南文學双年奖呈现出多元化格局,除小说、人物传记、诗歌、散文等体裁作品获奖外,还有2部文学评论作品获奖。这也标志着海南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六届海南文学双年奖由省内知名作家、评论家组成7名评委,通过两个月的认真审读和评选,经过两轮投票评选,最终选出10篇(部)获奖作品与2位新人奖获奖作家。其中蒋浩的诗
曹军庆,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魔气》《影子大厦》,中短篇小说集《雨水》《越狱》《二十四小说》等。在《十月》《作家》《花城》《上海文学》《长江文艺》等刊物发表小说三百多万字并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全国各大选刊多次转载。《云端之上》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并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曾获2015年十月文学奖、获两届屈原文艺奖,两届湖北文学奖、
读作家纪洪平的散文《红山脚下见故人》,对游记有了新的感受。作家摆脱老旧叙述的套路,注入新的元素。游记是作家的独特出场,独特是指特有的与众不同。这样的背景下,既不修正史,也不是休闲旅游,附作风雅,而是精神上的朝拜。  历史不是一具僵尸,摆在灯光下,展在人们视野里。历史是活着的,记录下每一件事情,和残破的建筑,它们是最好的证人。从每一句话,每一块砖瓦,梳理出时间的记忆,不是胡编乱造。走进一座建筑,呼吸
从海南省作协获悉,2016-2017年度“海南文学双年奖”日前评选揭晓,并通过海南省作协网等对外公布,共有12名诗人作家获奖。蒋浩的诗集《游仙诗·自然史》、钟彪的长篇小说《野风凛》获得一等奖;艾子的诗集《向后飞翔》、陈有膑的诗集《水的缝隙》、李景新的人物传记《桄榔载酒》获得二等奖;李音的文学评论《90后与文学的面具》、汪荣的文学评论《多民族文学中的文化交往与文化间对话》、王勤的长篇小说《泡沫城》、
故乡是一个迷人的文学符号,她像是一个灵动而巨大的地理磁场,吸附着无数作家对她一往情深的想象和书写。生于故乡,长于故乡,成年后离开故乡去城市打拼,年老后又费尽气力回到故乡,这大抵是许多“农裔城籍”的作家相似的生活轨迹。在他们内心深处,尽管空间意义上的故乡早已不再是从前模样,村里的人事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一种隐形的力量仍拉扯着他们,故乡依旧拥有让人深夜辗转反侧的魔力。  吴佳骏的《无处还乡》是
2019年第15届德国图书奖日前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正式揭晓,德国作家、文景作者萨沙·斯坦尼西奇凭借小说《我从哪里来》获得2019年德国图书奖。这本书的中文版权今年年初已由世纪文景购得。评奖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萨沙·斯坦尼西奇太擅于讲故事,他甚至不信任讲故事本身。故乡和起源潜藏在在小说的每个句子里,引導着故事的讲述,但它们又已不可复得。这些起源只存在于碎片中,存在于虚构里,成为一种与故事可能性相互生
《莫言文学精神》出版纪念会日前在东京举行。出版纪念会由东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藤井省三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敏洁,庆应大学教授长堀祐造受邀发表基调演讲。来自中、美、日、韩、新加坡等多地的专家以及中日友好人士也出席了当天的活动。林敏洁教授就莫言文学在日传播发表主旨演讲。林敏洁指出,藤井省三教授等人的译作助力莫言文学在日传播。如今,莫言的文学作品已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日本已有三十本译作出版,为日本读者
内容摘要:在我国教育“大思政”这一角度下,高校应该努力的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以及内容还有主体这三个方面的相关资源得到整合,使全面的以及全员的等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得以构建。其中的主体资源主要包含思政课程的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相关的工作者以及从校外聘请的老师等。其中的内容资源主要是由隐性以及显性教育组成。而其中的实践资源就是要重视校外有效性实践活动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资源 大思
东西,一九六六年三月生,广西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驻校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篡改的命》《后悔录》《耳光响亮》;中短篇小说集《没有语言的生活》《救命》《我们的父亲》《请勿谈论庄天海》《蹲下时看到了什么》《东西作品集》(六卷)等;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后悔录》分别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二○○五年度小说家”奖、《新京报》“二○○五年度文艺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