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夏天

来源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七八月,夏意渐浓。很难想象在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其实古人虽然没有现在的高科技,但是也远非咱们想象的那样落后不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夏天古人除了挥扇取凉,还会做哪些事儿。


   夏日飲冰,并非是现代人才有的消夏福利,酷爱冷饮的古人,早就发明了品种繁多的冷饮冷食。可是,没有冰箱的古人怎么制作冷饮呢?《诗经》中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藏冰消暑了。建安诗人曹子建的《大暑赋》则记录得更为详细。“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说明古人在当时已懂得利用寒冬腊月的结冰季节,预先将冰块采集贮藏起来,以备来年夏日之用。朝廷中也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等到盛夏时节再取出。负责掌管冰块藏取的专职人士被唤作“凌人”。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宽泛,达官贵人们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到了唐代,人们已经会制作“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儿,就形成冰棍了。
   到了宋朝,冷饮就更丰富了。一到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宋代都城汴(biàn)京,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当时都卖些什么冷饮呢?北宋开封的冰店里就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冰雪冷元子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除了冷饮,古人还发明了冰鉴(古代盛冰的器具)。冰鉴源于周朝,它是一个既能保存食物,又可散发冷气的物件,可谓是“冰箱空调一体机”呀!

穿


   夏天穿短袖短裤都热得要命,实在不敢想象古人的长袖长袍,他们不热吗?其实古人在夏天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夏装”。
   魏晋前(这个没有具体的时间),古人都喜欢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也叫胫衣(胫衣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穿了胫衣后外面会再穿一件深衣(上衣和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由于胫衣只有裤管没有裤裆,这样的穿着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是过河否则古人是不会轻易提起下裳的。
   到了唐代,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另外,当古人到了正式场合不得不穿外套时,他们会贴身穿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俗称“隔汗衣”,这种衣服不仅透气隔汗,而且还能避免外衣被汗水浸透。
   在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加上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而且宽宽大大的服饰具有一定的通风效果,能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炎炎夏日,我们离不开空调,但是古代可没有空调,那他们如何避暑呢?其实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也是改造居住环境。在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仆人则站在冰块面前,对着他们的主子用扇子扇风。
   到了唐代出现了另一个避暑高科技,那就是自雨亭。什么是自雨亭,是自动下雨的意思吗?是的,自雨亭就是不断将水提升到屋顶制造雨帘,通过水循环带走热量,给建筑整体降温,它的动力来自水车。唐朝《封氏见闻录卷五·第宅篇》就记载了奸臣王鉷(hóng)在自己家宅内建造了一座“自雨亭”。王鉷获罪后,这个自雨亭也成为他奢侈骄淫的罪证之一。在之后的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可移动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是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间部分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


   如果以上方式都做遍了,你还是觉得很难受的话,别怕!古人还有最后一招呢!那就是哪里凉快去哪里。古代皇帝就经常这么干。比如汉武帝曾避暑甘泉宫,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宫,清朝皇帝更建有规模宏大的承德避暑山庄。这些避暑行宫、山庄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想不凉快都难呢!
   除了皇帝,很多有钱的人也会跑到深山中去避暑。比如:白居易,就特别地会挑地方:“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ōu)。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zhuó)足,解巾快搔头。”
其他文献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
期刊
戰国时期,梁国和楚国相邻,两国士兵在边境上种了很多瓜。
期刊
盲目模仿,猜疑人性,是卑鄙灵魂的伙伴;自信从容,坚持原则,是高尚灵魂的知音。修炼高贵的品性,需要有健康的人格哦!东施效颦:接纳自己,做最真的自己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十分惹人喜爱。西施略施淡妆,衣着朴素,但美若天仙,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都为她的美貌而折服。   美貌的西施却患有心口疼的毛病。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
期刊
二十年后,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二十年后,我们从小孩变成大人。亲,让我们放飞思绪,想象一下二十年后,我们的故乡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已是2039年。我看着天空那轮皎洁的明月,心里涌起了家乡的情景,眼泪夺眶而出。于是,我下定了决心,明天一定要回到家乡——大连。   终于回到了家乡,我欣喜若狂,那山,那水,那花,那草,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温馨,那么美妙!   往里走,一切都变
期刊
时间如一缕清风,在眉梢间掠过。二十年犹如一颗石子坠入湖底,在游子心底激起层层思乡的涟漪。   “啊,故乡的空气真好啊!”一下飞机,我不禁感叹道。是啊,像李白那样豪迈潇洒的人,久离故乡也不禁吟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句,我回到故乡又何尝不是心潮澎湃呢?   出了机场,突然袭来的陌生感又使我心生惆怅,没想到我也会有贺知章那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酸楚。我随着人群进入地铁站,
期刊
金秋十月,凉意渐浓,可丝毫没有改变我对您的那种暖暖的感觉和那份深深的敬意……   开学第一天,没等闹钟的提醒和妈妈的催促,我便早早地起床了,因为我盼这一天已经好久了。匆匆洗漱完毕,简单地吃过早餐,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往学校。   今天是我第一次见您,我新学期的语文老师——吴老师,心里自然有些小小的激动。早就听过您的大名,今天总算可以细细领略您的风采了:一头干练的短发显得特别精神,一双浓眉大眼透过镜片折
期刊
也许只是刹那间的生活片段,或一个微笑,或一个鼓励,或一段话语,或一个行为,却不经意间让一股暖流注入心间,于是,孤独、尴尬被关怀、微笑取代,从此便觉世间很美妙!   如果我们是花朵,那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如果我们是向日葵,那老师就是炽热的太阳……是的,老师是伟大的,他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所经历的事就像满天繁星,它们有的闪耀,有的暗淡,有的感动,有的失落……今天,我就摘取一颗感
期刊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有的人一生碌碌无为,有的人一生就是传奇,惊艳了时光,留下了不朽的历史,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个人。   1961年,在北京什刹海一处普通的小院,一位大师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他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梅兰芳,一位歌者,一位舞者,一位爱国者。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京剧界响当当的名角儿.按理说梅兰芳应该在这种耳濡目染下继承祖辈的戏曲天赋,然而生
期刊
“太棒了,我终于有机会回到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啦!”我迫不及待地飞往我的故乡——重庆。   我一踏上这阔别已久的故乡的土地,一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顿时涌上我的心头。公园里那一尘不染的羊肠小道,那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那清新甜润的空气,都让我很惊讶,这还是我的故乡吗?原来满是泥土的小道呢?从前灌木丛生、杂草遍地的状况早已经消失不见,干净整洁的行道两旁已经种满了观赏性植物。远远望去,村边的溪流里已经变得清
期刊
有一种久违的体验叫感动,有一种醉人的滋味叫感动,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叫感动……   记得去年春天,明媚的阳光,我没能沐浴到,大好的春光,我没能欣赏到。我因车祸骨折了,整天躺在家里,除了背书看书,还是背书看书,枯燥无趣极了。那时,我感觉自己失去了自由一般,心里一直渴望着回学校读书。听老师上课,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成了我的奢望。   有一天晚上,爸爸告诉我,老师和同学們明天要来看我了。真的吗?这是一个多么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