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中要求教师盘活丰富的课程资源,注重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体验性学习,尝试构建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策略,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品德与社会的活动课堂。
【关键词】课程资源;探究;评价
日前,笔者执教了《好大一个“家”》一课。这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以“祖国真大”为主题,试图通过“在世界的东方”“我们的大中国”“壮丽的河山”“海峡两岸盼统一”四个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对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作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概况,从而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初步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查找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能对祖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热爱国土的情感。
《好大一个“家”》一课尝试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三步曲的有效模式,引导学生在开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品德与社会活动课堂中,实现认知与社会生活的链接,促使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提升了主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很好地诠释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和“活动性”等特点。
一、紧扣主题,盘活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并且能够善于发现、积累、挖掘课程资源。新课标还特别强调,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并将其作为活动的资源。强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实现开放式、综合性的学习,轻松地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
在《好大一个“家” 》这一主题活动课例中,我们紧扣主题目标,准确地解读教材,把文本中的每一个导语巧妙地贯穿于活动之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的图例,巧用文本提升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把教材当作一个蓝本,并对教材的几个版块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整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共享资源”,建构学生需要的活动教材,使主题活动内容更具有实效性。教师还充分利用了校本课程资源,借助校园地图网,引导孩子们了解祖国的自然概况,知道祖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提供了快捷方式。
二、自主探究,师生情动于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以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品德与社会》这一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特色所在。因此,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让师生在和谐民主、轻松和谐的活动情境中自主地交流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加强情感的融合交流。本课的教学中,在豪迈抒情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地图,说发现”“玩拼中国政区图”以及类似“开心辞典”中“猜猜我是谁”等学生们乐于接受、适于接受的生动有效的活动形式,师生们兴致盎然,其乐融融,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和创造的过程”的理念。
三、互动评价,促进和谐发展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指导调控评价能力是上好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大素质。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形式的安排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而学生活动的交流讨论、成果共享,师生互动评价、生生互动评价则可以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与调控能力。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师生等多种因素间资源生成和动态可发展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随时随地捕捉学生内心情感的迸发和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给予“加油添柴”,使之燃烧成智慧的烈火,推进教学进程,提高主题目标的达成度。
在本课中,我们“感受快乐,享受收获”。教师以甜美丰富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的形体语言,合适中肯的评价语言,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纵观学生们的表现,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的惬意,在游戏活动时跃跃欲试的热情,在回答问题时落落大方的神态无不显示着学生们思维活跃,充满智慧。整个活动一直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看似散乱,然“形散而神不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始终飞扬着生命的光彩。
从《好大一个“家”》课例中,我们又一次印证了: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唯有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盘活课程资源,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活动氛围,重视学生的生活情感的陶冶,激活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这才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小学)
【关键词】课程资源;探究;评价
日前,笔者执教了《好大一个“家”》一课。这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以“祖国真大”为主题,试图通过“在世界的东方”“我们的大中国”“壮丽的河山”“海峡两岸盼统一”四个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对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作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概况,从而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初步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查找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能对祖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热爱国土的情感。
《好大一个“家”》一课尝试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化教学三步曲的有效模式,引导学生在开放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品德与社会活动课堂中,实现认知与社会生活的链接,促使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提升了主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很好地诠释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和“活动性”等特点。
一、紧扣主题,盘活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并且能够善于发现、积累、挖掘课程资源。新课标还特别强调,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并将其作为活动的资源。强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面向整个生活世界,实现开放式、综合性的学习,轻松地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
在《好大一个“家” 》这一主题活动课例中,我们紧扣主题目标,准确地解读教材,把文本中的每一个导语巧妙地贯穿于活动之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的图例,巧用文本提升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把教材当作一个蓝本,并对教材的几个版块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整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共享资源”,建构学生需要的活动教材,使主题活动内容更具有实效性。教师还充分利用了校本课程资源,借助校园地图网,引导孩子们了解祖国的自然概况,知道祖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提供了快捷方式。
二、自主探究,师生情动于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以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品德与社会》这一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特色所在。因此,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让师生在和谐民主、轻松和谐的活动情境中自主地交流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加强情感的融合交流。本课的教学中,在豪迈抒情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地图,说发现”“玩拼中国政区图”以及类似“开心辞典”中“猜猜我是谁”等学生们乐于接受、适于接受的生动有效的活动形式,师生们兴致盎然,其乐融融,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和创造的过程”的理念。
三、互动评价,促进和谐发展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指导调控评价能力是上好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大素质。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形式的安排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而学生活动的交流讨论、成果共享,师生互动评价、生生互动评价则可以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与调控能力。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师生等多种因素间资源生成和动态可发展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随时随地捕捉学生内心情感的迸发和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给予“加油添柴”,使之燃烧成智慧的烈火,推进教学进程,提高主题目标的达成度。
在本课中,我们“感受快乐,享受收获”。教师以甜美丰富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的形体语言,合适中肯的评价语言,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纵观学生们的表现,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的惬意,在游戏活动时跃跃欲试的热情,在回答问题时落落大方的神态无不显示着学生们思维活跃,充满智慧。整个活动一直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看似散乱,然“形散而神不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始终飞扬着生命的光彩。
从《好大一个“家”》课例中,我们又一次印证了: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唯有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盘活课程资源,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活动氛围,重视学生的生活情感的陶冶,激活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这才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