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字形看远古时期抢婚习俗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远古至今,婚姻作为人类社会得以繁衍和进步的基础,其状况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制度和形式。近代婚姻的形制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进行了解和考查,但是远古时期,因年代久远,且文献记载比较简略,我们祖先的婚姻状况难以考证。然而汉字作为文化的“活化石”对于我们研究远古时期的婚姻形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娶”现指迎娶女子为妻,本作“取”,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取”的甲骨文字形左为“耳”(耳),右为“又”,即手,会用手割耳朵之意。“娶”和“取”音近义同,是同源字。《说文·女部》中这样解释“取”:“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甲骨文的“娶”字(见图1),是在女人的右上方再添加一个手抓耳朵的形状。左为“女”,右上角为“取”,手抓耳朵,即“取”的甲骨文字形(见图2)。班固在《白虎通·嫁娶》中写到:“娶者,取也。”许慎也在《说文·女部》中解释到:“娶,取婦也。从女,从取,取亦聲。”段玉裁也在《说文解字》中也用“取”释“娶”:“娶彼之女,为我之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取”是“娶”字主要训释字,也是其会意部件。后人特为“取妇”这一意思造“”字。从图1“娶”字的字体排列顺序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后人所加之“女”在“”的左斜下方。但在小篆字体中,“娶”的部件排列位置发生变化,“女”由“”的左下方移到了“”的正下方,“”。此后,“娶”的隶书写法与现在的通用字体已无太大差别。
  上古社会,人类主要从事狩猎活动,加之各部族之间战事频繁,双方战争结束以后会割取敌人或野兽的耳朵作为统计数字或请赏的凭证。因此,“取”有杀敌和斩获的意思,引申为掠夺、夺取、强取、采取的含义。如《周礼》:“大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由此观之,“娶妇”最早应是武力的掠夺。今人刘师培在其《古政原始论》中谈到:“其行礼必以昏时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趁妇家之不备,则使其不辩谁何耳。后世沿袭,浸以成俗,遂使婚礼成为嘉礼之一矣。”《易经》中“匪寇,婚媾”屡次出现,因而梁启超也推测古代婚媾与寇无多大区别。由此看来,远古时期的某一历史阶段存在过一种原始而野蛮的抢婚习俗。
  所谓抢婚,是指男子通过掠夺方式强娶其他氏族的女子为妻的婚姻习俗。关于抢婚习俗的产生时间,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当产生于男权为主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这种掠夺婚的实例在很多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左传·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史记·吴起列传》:“吴起取齐女为妻……”这两处的“取”均表示抢劫,即抢劫妇女为妻。另据文献记载,春秋前,因征伐而娶妻的事比比皆是。著名的有夏桀征伐有施,娶有施女妹喜;殷纣王征伐有苏,娶有苏女妲己;周幽王征伐有褒,娶有褒女褒姒等。这些事件有些因娶妻而征伐,有些因征伐而娶妻,都把征伐与娶妻联系在一起,说明妻子是由抢夺或战争获取的。这与历史上曾有过的强夺婚暗合。
  《诗经》中多以“取”代“娶”字,如《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豳风·伐柯》:“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但此时,社会已迈入文明时期,结婚都是通过媒人介绍和一系列的礼节如纳采、问名、纳吉等进行的。
  《礼记·曾子问》中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其来源也可能与掠夺婚有关,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则因族内女子被夺而思其相离。娶妇之家三夜不举乐,则恐女族来犯而隐秘。经历了一番艰难的斗争后,父权获得胜利。妇女终于屈服,开始从男而居。直至今日,这种婚姻形制早已消失,但是已演变成为一种礼俗仍存在于我国有些少数民族的婚姻形式中,只是没了抢婚的实质。如瑶族、黎族、彝族、侗族等。双方会提前约定迎娶时间,南方将女方姑娘“抢走”虽然只是象征性的抢,但是不难看出这是上古时期抢婚习俗的残余。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汉字作为文化的活化石,忠實地记录了中国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抢婚习俗。同时,“娶”的今义虽仍然与婚姻有关,但较其古义,意义已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不管是在平常汉字的运用过程中还是在给留学生教汉字的时候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对汉字追本溯源,切不可为了让他们记忆方便而胡乱解释。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259.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何九盈,胡双宝,张猛. 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54.
  [4]李景生. 汉字与上古文化 [M].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09,11:190-191.
  [5]暴希明. 汉字文化论稿[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9:165-170.
其他文献
摘要:宫泽贤治童话中的有关“眼睛”的表达很有特色,其中,“双眼发光”的表达在其数篇童话中共出现了7次。本文对“双眼发光”的具体蕴含的情感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宫泽贤治;童话;双眼发光;情感;成因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宫泽贤治童话中的“眼睛”表达蕴含丰富的情感,“双眼发光”这一表达也不例外。笔者以冈野雅雄《宫泽贤治的童话作品中出现的身体词汇》①中的59篇童话作为调查对象,统计出其中7个
期刊
摘要:沃尔夫林在其著作《艺术风格学》中以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绘画、建筑、雕塑形式中抽绎出五对包含着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线描和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閉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并说明了这些概念本身的流变以及它们与具体的艺术形式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艺术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  沃尔夫林在其著作《艺术风格学》中以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期刊
如果要编一部同性恋文学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必位列其中。曹公与莎翁——中西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虽生在不同时空,素未谋面,但他们的思想都超越了自己所属的时代,散发着永恒的人文主义之光。“红学”与“莎学”,说到底都是“人学”。  美与爱,是人性共同的追求,也是文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主题。曹公与莎翁竭力赞美一切美的事物与真的爱情,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同性之间的爱情。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期刊
摘要:贾平凹和莫言的小说中女性诗叙事特征很明显,本文以贾平凹与莫言的两部反映乡村女干部的小说《带灯》、《蛙》进行文本比较与细读,对二人在女性诗化叙事层面呈现的特质进行研究,主要从故事情节结构的传奇性叙事策略、女性形象的现世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诗意追求、独具个性的小说意象空间的建构三个方面界定了两者的小说中女性诗化叙事的不同。  关键词:贾平凹;莫言;《带灯》;《蛙》;女性诗化叙事  贾平凹与莫言在他
期刊
摘要:著名学者梁鸿怀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热爱,重新走进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直面乡土中国现代性蜕变的痛苦灵魂。在具有代表性的人生故事中,讲述着中国村庄的变化与农民的生存情感状况,她以对村庄和农民的理解与关怀,叙写了社会转型期中国乡村的现实图景。  关键词:村庄;农民;梁庄  “梁庄”系列,把时代变化下的社会状况浓缩到一个乡村,通过村庄的凋敝和衰落,农民的哀痛和无奈,能够看到中国乡土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
期刊
摘要:郁达夫认为,“同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灵感应,特别是指坎坷不遇的批评家与坎坷不遇的作家之间那种缘于情感经验相同或相似而产生的共鸣。正因为同情共鸣,批评家会对他所喜欢的文学作品产生偏爱。这在客观、冷静的批评家看来,也许是有害而无益的,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学批评,并不是那种冷冰冰的、代数式的批评,而正是这种既有趣、又有诗意,并且令人感动得太息流泪的批评。  关键词:郁达夫;文论;
期刊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伴随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初中语文的课程设置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文本分析。因此,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出发,探究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文本分析。指导本学段阅读教学实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文本之内,超越文本之表,充分地品味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
期刊
摘要:儿童文学翻译主要面向儿童读者,译者面临着保持儿童童趣且把其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的挑战。《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主要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中译本(赵元任和王永年的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在译文中如何巧妙地再现原文趣味性,实现儿童本位的等效翻译。  关键词:儿童文学;童趣;《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效翻译  提及儿童文学翻译,面向的主要是儿童读
期刊
摘要:读图时代的文图景观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成为文图关系研究的一个层面。较多研究立足于小说文本与插画的关系,而少有对文字形成的“文中图像”进行深入的学理层面的研究。艺格敷词作为视觉化、图像化再现的语言再现,成为研究文图关系的一个切入点。本文以绘画性小说为例,从图像修辞与图像叙事的角度对小说作品中的文图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其具体的展开机制与规律。  关键词:艺格敷词;图像修辞;叙事  文
期刊
摘要:颜色词是词汇构成的重要部分,颜色词在各个国家的语言当中都有意义扩张的现象。中韩两国颜色词的意义扩张有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探究颜色词意义扩张的机制以及如何将不同的意义扩张通过人类共同的认知思维相互联系起来,从而理解中韩两国颜色词的意义扩张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颜色词;认知;红;中韩对比  颜色词是用来描述事物颜色属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词语,是人类对色彩感知,范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