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这圈子不仅五花八门,因人而异,而且随着人的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不停地变化着。虽说结识新朋友不应忘了老朋友,然而,有些交情是留不住的。好像一只筛子,不停地添新米,总有一些被筛掉。但是,也有一些交情,任凭风吹雨打、风云变幻,也不会被淘汰出局。结交的朋友多了,对友谊的思考也多了,然而,关于“友谊如何持久”之类的问题还是常常徘徊在我的脑际,始终没有想透。
八十年前,钱钟书先生在牛津时,曾写过一篇散文《谈交友》。如果说有“伴侣读物”,这本书就是我的一本;如果说有“伴侣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的一篇。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和思想大师,钱先生的文字和观点的确是最为平实、深刻的,令人反复揣摩,百读不厌,并且每读必有新的感悟。我就是在反复读了许多遍之后,才体会出:钱先生在叙说着友谊的境界和层次。
去年底,一位远在外地的少年时的好友,偕同丈夫和儿子来到我家,虽然十几年未曾谋面,虽然我們在人生重要的青年时期所走的道路不尽相同,然而,久别重逢,我们之间没有丝毫的疏离感,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三口之家亦相处得十分融洽。我们轻松自然地交谈和相处,完全像当年一样相互信赖。话题不大,都直掏心窝。我惊讶于这些年我们之间很少联系且互不需要仍能这么知心。不同的经历可以改变人的外在生存状态,却不能改变每个人内心的追求。那一次的故友重逢,使我对友谊的理解豁然开朗:友谊持久的根本原因,原来在于人格的接近。人与人交往,能不能成为朋友,友谊能不能长久,并不在于地位、学历。职业、兴趣、处境、外貌等,最终只在于人格上是否接近。这种交情像一杯淡淡的茶水,味儿虽淡却醇香悠远;也像封了火的炉子,温温的着着,从来不灭,要不要把火抽旺,全在人意。可以说,相聚不增添负担;分离不觉得遗憾。
八十年前,钱钟书先生在牛津时,曾写过一篇散文《谈交友》。如果说有“伴侣读物”,这本书就是我的一本;如果说有“伴侣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的一篇。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和思想大师,钱先生的文字和观点的确是最为平实、深刻的,令人反复揣摩,百读不厌,并且每读必有新的感悟。我就是在反复读了许多遍之后,才体会出:钱先生在叙说着友谊的境界和层次。
去年底,一位远在外地的少年时的好友,偕同丈夫和儿子来到我家,虽然十几年未曾谋面,虽然我們在人生重要的青年时期所走的道路不尽相同,然而,久别重逢,我们之间没有丝毫的疏离感,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三口之家亦相处得十分融洽。我们轻松自然地交谈和相处,完全像当年一样相互信赖。话题不大,都直掏心窝。我惊讶于这些年我们之间很少联系且互不需要仍能这么知心。不同的经历可以改变人的外在生存状态,却不能改变每个人内心的追求。那一次的故友重逢,使我对友谊的理解豁然开朗:友谊持久的根本原因,原来在于人格的接近。人与人交往,能不能成为朋友,友谊能不能长久,并不在于地位、学历。职业、兴趣、处境、外貌等,最终只在于人格上是否接近。这种交情像一杯淡淡的茶水,味儿虽淡却醇香悠远;也像封了火的炉子,温温的着着,从来不灭,要不要把火抽旺,全在人意。可以说,相聚不增添负担;分离不觉得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