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哥做公益,建70个小型图书室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年54岁的余太湖出生在贵州山区,因家庭贫困,少年时便辍学了。后来,余太湖到贵阳学习修车技术。一次,师父让他去买汽车配件,他骑着自行车绕了两小时也没买到。“怎么可能没有呢?”师父见他空手而归,不禁质疑。原来,余太湖把英文字母“Y”读成了汉字“丫”。师父听了既好气又好笑,余太湖则羞红了脸。
  2010年,余太湖应聘成为贵阳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的出租车驾驶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母校龙坝乡光明小学,看到老家的孩子仍旧没有课外书读。“不能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吃没有文化的苦!”余太湖有了为孩子们捐书的想法。
  余太湖此时虽说已经在贵阳安了家,但妻子没有工作,还有两个儿子需要抚养,他的工资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只好向亲戚朋友讨书,准备多积攒一些后送到母校。经过大半年时间,余太湖积攒了近300本图书,他把书一一修补好后送到了母校。
  “你看能不能给我们学校也捐一些书?”得知余太湖为母校捐书的事情后,又有一些学校的校长找到了他。原来,贵州山区的很多小学都没有图书室,孩子们除了教科书,基本没有课外读物。余太湖感觉有些为难,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你要的书我收拾好了,晚上来取吧!”一次,余太湖刚载上乘客准备从贵阳郊区开往城区,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他按下了免提键。“太好了,下班我就过去!”挂了电话,车上的乘客揶揄道:“师傅你可真会赚钱,下班后还去收废品呀?”余太湖连忙解释:“我收书是为了送到学校,给山里的孩子们读……”他跟乘客讲了自己为学校捐书的事情。“我家正好有你需要的课外书。”听说余太湖是为山区的孩子讨书,乘客非常支持。对方要了余太湖的联系方式,并提了几点建议:“交通广播电台收听率很高,何不通过交通广播呼吁一下?你每天接触的人很多,还可以顺便问一下乘客是否愿意捐书。”“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余太湖为找到新的讨书方式分外高兴。
  那位给余太湖提建议的乘客不仅拿出了家里的书,还买了300元的新书交给了余太湖。如果人人都有这份爱心,事情做起来不就容易多了?从此,余太湖开始向陌生乘客讨书。在余太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好心人积极为孩子们捐书。
  2014年年初的一天,在一所学校附近,一位30多岁的女士上了余太湖的车。和往常一样,余太湖又讲起了捐书的事。“留个电话吧!我孩子有不少课外书,整理好后你来取。”余太湖连忙把电话和QQ号都给了对方。半个月后,他接到乘客的電话:“我想问一下,建一个小学图书室需要多少钱?”“大概5万元吧!”余太湖简单地算了一下。“我这里有5万元,捐给学校建图书室吧。”这名乘客本来计划带孩子去三亚旅游过年,当她在余太湖的QQ空间看到他送书到山区学校的照片,便和孩子决定用这些钱做更有意义的事。
  余太湖通过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联系到北京的一家图书公司,准备把乘客捐的钱换成书。图书公司听说他的事迹后,收下了5万元,却提供了价值18万元的图书。余太湖高兴极了,马上在润弟、光明和小里三所小学和龙坝中学建了4个图书室。这份来自个人的大额捐赠让余太湖很是感动,好心人的支持也让他讨书的热情越来越高。仅两年时间,他就先后帮助10多所小学建了图书室,解决了这些小学缺乏课外书的问题。
  2017年,余太湖当选“CCTV年度慈善人物”,他带妻子一起到北京领奖。妻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对丈夫善行的认可,说:“虽然有时候我唠叨他,但每次听他说起孩子们看书时满足的表情,我也感到高兴。”
  余太湖就像火种,点燃了更多人的爱心。6名出租车驾驶员陆续加入了他的送书队伍,有些乘客听说后也自告奋勇地参与了进来。
  “我跟你一起去送书,看看有没有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一位爱心人士想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余太湖便发起了“一帮一爱心100”公益活动。由爱心人士每个月拿出100元资助一个家庭困难的孩子,直到孩子上了大学后能勤工俭学为止。
  2018年,经民政部门批准,余太湖的公益团队注册成为贵州众恒助学中心公益组织,余太湖任理事长。中心有8名日常管理人员,还有个300多人的公益微信群,志愿者遍及全国。除了捐书之外,余太湖和他的公益团队还为一些学校捐赠了大量体育用品,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2020年4月,余太湖针对资助过的学校发起了首届“蒲公英”征文比赛。8月16日,颁奖仪式在贵州众恒助学中心办公室举行。活动现场,除了教师和学生代表,还有许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大家都感叹:一次偶然的乘车经历,竟然为共同的公益事业创造了机缘。
  到目前为止,余太湖的公益组织已在贵州山区建立了小型图书室70个,共捐赠图书15万余册,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超过13万件。
  如今,余太湖仍旧每天开着出租车奔驰在贵阳的街头,奔走在为山区孩子捐书助学的道路上。他说:“尽自己的能力做有意义的事,让孩子们多读书,我觉得很幸福和满足。”
  (摘自《莫愁·时代人物》2020年第12期,海底飞花荐)
其他文献
日本的北海道有个只在夏日开放的十胜云海餐厅。这里海拔1088米,坐在餐厅中俯视山下,漫天云海触手可及。  但云海并非随时可见,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才会现身。云海一般出现在清晨,所以不同于一般晚餐时间人会比较多的其他餐厅,云海餐厅总是一大早就人气爆棚。  虽然要起个大早,不過,当云海如约而至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那如绸缎般的云海让你宛如置身大海之滨,波起浪涌、浪花飞溅,非常壮观。果然,大自然是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当时,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联合胞弟章锡珊以及王伯祥、范洗人等人,发起成立了一个“酒会”。  经过协商,葉圣陶被推荐为会长,同时立下“章程”:一顿能喝5斤以上绍兴黄酒者,可以成为酒会会员。平素喜好饮酒的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听说后也很想入会,奈何自己只能喝3斤半,于是请已入会的丰子恺出面“通融”,介绍他入会。  丰子恺碍于情面,便请示会长叶圣陶。
期刊
老年性痴呆如今困扰着全球的老人。为了帮老人留住记忆,2013年,英国的利物浦博物馆专门建起了“记忆之家”。  博物馆教育项目执行主任卡罗尔·罗杰斯介绍:“记忆之家承载了一座城市、一个年代的历史记忆。”和传统博物馆布局类似,“记忆之家”设置了不同主题。在“记忆漫步”展室,陈列了英国各时期的服装、物品以及历史影像,当人们在馆中穿行时,如同放电影般放映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记忆旅行箱”展室则以特定主
期刊
母亲当年在晋西北乡下的窑洞里生杨扬时,落下了无法治愈的“月子病”。后来,作为腾讯医疗健康事业部的研发和管理人员,杨扬在尽孝的同时,带领团队根据不同老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多种智能设备,帮助老人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近日,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向全国养老机构对此做了推广。  病痛缠身,眼见妈妈受辛苦  “母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生我时在月子里落下的。这种病是免疫性疾病,不能根治,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杨
期刊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是将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入豆沙或莲蓉馅儿做成的。青团油绿如玉、香糯绵软、甜而不腻,带有清淡悠長的艾草香气。清明节食青团是当地的习俗,不过如今青团作为祭祀用品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地被人们当作春游时的小吃。
期刊
谁说住进养老院就是等待死亡?谁说爱美是年轻人的专利?谁说舞台只是孩子的乐园?走进天津市养老院,您就能看到,打扮得又漂亮又时尚的爷爷奶奶们,组织小合唱、学手语、诗朗诵、服装秀……唱歌跳舞度晚年,快快乐乐享夕阳。  老了也要美美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老了,也不影响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老了,一定要“像样”地活着。天津市养老院舞蹈队的爷爷奶奶们虽然身体有这样那样的不适,但他们并未放弃通过改善自己的形
期刊
腔梗又名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腔梗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以2~4毫米者多见。大多数腔梗患者没有明显癥状,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晕等症状,病变主要是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查来进行判断。  关于腔梗,要记住以下这些内容—  “一点”:腔梗在CT影像上显示出来的就是很小的一点。  “二小”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条  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  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  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普法讲堂  立了遗嘱之后如果感到后悔,可以将遗嘱全部撤回,使其自始不发生效力;也可以只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变更,其他部分仍然有效;还可以立一份新的遗嘱,使旧的遗嘱自动失效。立有数份
期刊
我的微信头像是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一幅画—《读书的女孩》。这幅画是我在东京富士美术馆藏品展上看到的。画中的白衣女孩盘腿坐在沙发上,静静地读着一本书。那种宁静的氛围吸引了我。我越来越觉得,能投入地做某件事,独自享受其中的乐趣,是一种幸福。  多年前,我读过一本《阅读的女人》,里面有很多张与阅读有关的画。这次从美术馆回来后,我又重温了一遍那本书,觉得蛮有意思的。  阅读不分年龄。荷兰画家伦勃朗画过一张《阅
期刊
三年前我退了休,一下子整天都是空闲时间,真不知如何是好。所幸我家附近有一个小型的社区图书馆,里面的报纸杂志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于是我制订了一个到图书馆读书的计划:星期一图书馆休馆;星期二,我会挑一些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的书籍来读,并且详细做笔记;星期三,翻阅一些图文并茂的时尚生活或美食旅游类杂志,有用的我也记下来,以供日后参考;星期四以读小说为主,尤其是读我的最爱—推理小说;星期五读读诗集或富有人生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