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误研究述评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_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述了当前口误研究的概况;多角度介绍了口误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及其代表性的成果,如:口误的类型、修正机制、认知研究等;分析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口误研究发展的动向。
  关键词:口误 类型 修正 认知
  
  一、关于“口误”
  
  口误是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通常指的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偏离,说话人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还是不由自主地说错了。口误并不是有语言障碍的人出现的言语错误,每一个正常人平时说话时都会出现。换句话说,口误是正常人说话时所犯的语言语用上的失误,而不是语言能力的缺失。正如张宁(1990)指出的,“口误是正常人在言语行为中偶然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
  有的学者还把“口误”称为“语误”“舌误”“失言”等,但这几个概念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所指不同,外延大小不一。“语误”一般指比较广义的言语失误,它是针对没有失误的、连续性的话语而言的,外延比较广,“除了常说的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发错音、用错词外,还包括与语速的要求不相称的超常无声停顿,不由自主的‘这个、那个、啊、嗯’等的有声停顿,语言片段的重复、添加或脱落,拖长音,偶然的口吃等”。(张宁,1990)
  
  二、“口误”研究概况
  
  从现代语言学口误研究的角度进行口误材料的收集和分析约始于19世纪末,当时R.Meringer和C.Mayer收集了德语的口误材料八千余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归类来研究口误的机制。20世纪初,口误研究集中于心理学方面,探讨口误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直到50年代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出现后,口误研究更加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有的国家建立了规模比较大的口误语料库。20世纪80年代前后,口误研究走上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研究的道路,心理语言学中口误研究主要立足语言产生,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语言产生的心理过程;语言学主要想通过口误来验证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社会语言学家也深入研究口误问题,主要研究口误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会话中的口误修正等问题。
  汉语口误研究是最近十多年才开始的事情,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误的类型、原因、修正、口误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在汉语口误研究中,贡献比较突出、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有:沈家煊的《口误类型》(1992),这是第一篇对汉语口误的系统分类和举例;《Slips of the tongue and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Mandarin Chinese》(沈家煊,1993)则是通过口误来研究汉语的音节结构;陈振宇《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tone in Mandarin Chinese: Evidence from slips of the tongue》(1999)通过口误研究汉语特有的声调,提出了汉语声调的地位接近于英语重音的假设;资民筠、莫大伟的《语误与人类认知》(1992)用英语和汉语的口误例子来说明口误研究的重要性;张宁《语言研究与口误》(1990)与《汉语口误的类别》(1994)的研究范围包括全部语误现象,虽外延宽泛但描写细致。
  其他的研究成果,如:《汉语口语失误研究》(邵敬敏,1993)、《汉语中的口误问题》(孟国,1999)、《口误现象类型、原因及对策》(张春超,2003)、《英汉语口误对比》(高桂香,2003)、《汉语口误的修正和词的心理地位》(姜美玉,2004)、《会话中的口误性缝制重复》(梁丹丹,2004)、《英汉口误的共性》(吴飒,2005)、《口误产生的心理学原因》(商梅清,2005)、《一首“周截棍”的“双杰伦”——试论口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刘甜,2007),等等。
  
  三、口误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过去人们一提到“口误”,通常认为是应该净化的东西,研究者亦是从“纯洁语言、净化语言”的角度来观察,为“语言规范”这一目的服务,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口误研究应有更广泛的目的和价值。正如沈家煊(1992)指出的:“口误研究的目的是以语误为证据对各种不同的理论或学说作出评判”。
  当前对于口误的关注和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说话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的研究,推测说话人的心理过程和话语产生的过程,揭示语言结构的心理表征和言语产生的心理过程,即揭示语言在心理上有哪些单位、范畴、结构和层次存在,存在的形式如何;说话时具体经历哪些处理步骤,这些步骤之间有何关系。
  此外,口误对研究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也有重要的价值,人们的日常生活言语是不可避免地带有失误和不断修正失误的。在人们紧张、焦虑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口误,透过这些口误,我们可以观察说话人交际过程中的言语行为。
  当然,从实践意义上来看,加强口语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对口误问题的认识,使语言使用者对一些习焉不察的口误重视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规范,提出有理有据的解决方法,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用语的规范化发挥更大作用。
  另外,观察汉语口误的现状,归纳这些口误的特点及其纠错方法和过程,探究其中的某些规律,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启发留学生用汉语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口误的多角度研究
  
  语言学家们认为,口误是正常人说话时所犯的语言语用上的失误,属于异常表达,但口误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规则的,口误具有异常表达的非异常属性,这一基本特性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近年来,口误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便是全面开展了对口误的多角度研究,而且有若干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口误研究中的主要热点问题。
  
  (一)口误的类型
  这是目前最为基本且取得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问题。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分类亦不同,大致有四种分类角度和分类法。
  一种观点认为,口误是一个总称,是指言语失误,针对没有失误的、连续性的言语而言,因此,范围比较广,重复或者改正一些词、无声、有声的停顿、感叹词和口吃、失言等都包含在内,如以下现象都是口误:Turn on the //heater switch(无声停顿);Turn on ,uh, the heater switch(有声的停顿);Turn on the heater/ the heater switch(重复);Turn on the stove/ the heater switch(失误);Turn on the stove switch-I mean , the heater switch(改正);Turn on, oh, the heater switch(感叹词);Turn on, the h-h-h-heater switch(口吃);Turn on the sweeter hitch(失言)。持有该观点的如Clark(1977),张宁(1994)。
  另一种分类是口误的形态分类。比较通行的有Carroll(1994)和沈家煊(1992)。他们把口误大致分为:(1)先置,即一个将要说出的成分取代或干扰正要说出的成分。如:十五块两条→十五条两①;(2)滞后,一个已经说出的成分干扰或取代另一个正要说出的成分,如:你拿壶打水去→你拿壶打壶去;(3)互换,话语中出现的两个成分互相交换位置,如:他跳得高跑得快→他跳得快跑得高;(4)颠倒,话语中出现的两个相邻的成分互换位置,如:淋了个落汤鸡→淋了个落鸡汤;(5)替代,一个不在话语中出现的成分干扰并取代一个想要说出的成分。如:今儿孙老师把她女儿带来了→今儿孙老师把她女儿拿来了;(6)归并,构成一个大成分的两个相邻的成分各取一部分(或一个取全部,一个取一部分)结合成一个成分说出来,如:这些天天气不错→这些天气不错;(7)增减,话语中出现来源不明的额外成分或话语中本来应有的某些成分被遗漏而未说出来,如:就是你感冒传染的→就是你感冒的。
  再一种分类,可以按口误所牵涉的语言单位分类,分为无意义的语音单位和有意义的语音单位两大类。在无语义的语音单位层面的口误,有在区别特征上的误用,如“新进了一批[55]新鲜的水果”,“批”//说成不送气的//;有发生在音位上的口误,如“从[35]正[51]规院校毕业”,“正”的韵腹//先置取代“从”的韵腹//。含语义语言单位层面口误可根据语言单位大小分为语素、词、词组口误,如“咱们听说他们,哦,听他们说一说” 是发生在词组层面的口误,“听他们说一说”口误说成了“听说他们”。
  还有把口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狭义的口误只指语音口误,广义的口误包括语音口误、词汇口误和语法口误。语音口误,如把“领导(dǎo)干(ɡàn)部”说成“领(ɡǎo)……领导干部”,口误原因:“导”的声母d受后面“干”声母ɡ的影响,错发成ɡ;词汇口误,如把“又抽烟又喝酒”说成“又喝烟又抽酒”,动词“抽”和“喝”互换;语法口误,如把“联赛马上就要拉开战幕了”说成“联赛就要马上拉开战幕了”,副词“马上”和“就要”的词序颠倒。
  
  (二)口误的修正研究
  对日常表达中的口误现象,大部分说话人是有所察觉的。对已经察觉到的口误,说话人往往会根据口误的轻重程度,或使听话人误解的程度来采取不同的修正方法。因此,口误和口误的修正有时是紧密联系的。随着对口误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注意并研究日常会话中修正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外言语研究者围绕修补定义、分类、内部结构、修补现象、音韵提示、修补识别等方面,分心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方向进行研究。前者对自然言语中的修补现象进行机械和直观的描写,后者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进行给予语料库的研究。但总体来看,较为热衷计算语言学研究,而淡化心理语言学的解释。国内的口误修补研究还不是很普遍,大多是考察、描写不同类型的口误一般采用怎样的修正方法,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机制。梁丹丹(2004)认为,口误是探测正常人言语生成活动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口误缝制重复是会话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口误性缝制重复体现了语篇衔接连贯对言语生成的制约作用,体现了言语生成时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两种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可协调,证明了与生成活动平行的自我监督系统的存在。文中提出“口误性缝制重复不仅反映了言语生成时话语内部的制约作用,同时反映出话语外部因素对生成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反映出与生成活动平行的自我检察系统的存在。”
  实际的日常会话中,发生口误,有时修正,有时不修正。有些口误在交际中可能被忽略,因为听话人在头脑里有一套期望交际装置和自动纠错机制,即使说话人表达有误,听话人也能按自己的期望理解,力图从他们所感知到的不完善的信息中,通过重新组合语音、词和句法结构,来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思。但有些口误在会话中是不断被修正的。对口误的修正有自发修正(说话人自行修正)和他发修正(由听话人提示而进行的修正);自我修正(说话人自我修正)和他人修正(听话人加以修正)。姜美玉(2004)一文就是描述汉语口误修正的一般情况,特别区分了“整体修正”和“局部修正”、“即时修正”和“延缓修正”。
  
  (三)口误的认知研究
  对我们司空见惯的口误现象怎么认知,一直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早先对口误现象的解释是从人们的意识动机上出发的,认为说话人的头脑中同时存在着不止一个意念,说话人的某些错误反映出其内在思想的压抑,口误是在无意识中被压制的意念入侵到了有意识的言语输出而导致的结果。后来,人们在对持续交际、言语生成等与心理认知或活动相关的研究中认识口误与口语修正。大多研究者们认为,口误不是一个言语结果,而是一个言语过程,它是在元认知监控下产生的纠偏层级上的链接结构的起始节点。口误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认知和元认知的特征,它能在最低程度上说明言语交际者具有起码的元认知能力以及元认知监控正处于基本的启动运行中。一般来说,当我们疲惫、紧张、喝醉时,就会产生言语失误,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当前语境、交际任务、交际要求对说话人构成了较大的认知负载,二是说话人的意识处于不清醒的状态,也承受不了较大的认知负载,因而元认知监控需要的意志力不够,造成元认知监控的缺席或者是不在状态。这样,才会口误频发而不可控制。
  
  (四)跨语言口误对比研究
  口误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且具有多种类型。由于各种语言的语音规律不同,口误也各有特征,因此不同语言的口误对比研究也成为被关注的领域。高桂香(2003)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她认为,英汉口误主要类型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由于英汉语在语言结构、韵律节奏上的差异,两种语言里的口误也各有特点。例如,汉语韵头i、u与口误的关系,声调与口误的关系是汉语口误所特有的。吴飒(2005)则着力总结了英汉口误间的几点共性:折射两种语言基本相同的言语生成模式;存在共有的类型;具有共同的制笑功能;受制于各自所属的社会文化等。
  
  五、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动向
  
  (一)口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静态描写为主,动态认知不足。
  口误研究在不长的历史中已经确定了自己相对固定的研究目的和对象,它主要是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语言结构的心理表征和言语产生的心理过程等。虽然,口误的研究在言语失误的分类以及会话修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我们也略感遗憾地看到:大多数的研究采用的是一种静态描写的方法,将口误及其修正作为已经完成的结果,以例子的方式呈现,再进行描写、统计和揣摩性的解释,口误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到了语法类型的描写上。
  2.缺乏理论性、系统性。
  理论上以引进、介绍为主,很多根本的问题,如,说话人为什么会出现口误,是否会进行修正,为什么要进行修正,如何修正,等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论性的回答。
  3.专门的研究人员较少,而且较为分散,都在不断摸索,不断研究。
  从口误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已经有学者认识到口误所特有的语用地位和研究价值,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该领域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科学的论断,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二)研究动向和发展
  口误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与口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慢慢成为研究的课题,如:对口误产生的原因、口误频率等的认知研究;口误的收集和口误语料库的建立;口误修正策略;跨语言的口误对比研究,等等。
  除此之外,口误研究开始进入教学领域,不少学者和教师开始将口误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活的语言,研究口误可以帮助分析言语的生成输出模式,探讨其生成规律,对如何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如何减少口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箭头“→”前是正确说法,“→”后是口误。
  
  参考文献:
  [1]姜美玉.汉语口误的修正和词的心理地位.[J].语言科学,2004,(1).
  [2]梁丹丹.会话中的口误性缝制重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3).
  [3]孟国.汉语中的口误问题.[J].汉语学习,1999,(1).
  [4]邵敬敏.汉语口语失误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4).
  [5]沈家煊.口误类例.[J].中国语文,1992,(4).
  [6]张 宁.语言研究与口误.[J].外国语,1990,(4).
  [7]Clark,H.H.&E.V.Clark1977.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8]Garrett,M.F.1992.Lexical retrieval process: semantic
  field effects. In Lehrer,A.&Kittay,E.F.eds.Frames,Fields and Contrasts,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李咸菊 黄 丽,特种警察学院语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一款优质的耳塞,音质是其存在的价值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于此之外,极具特色的轻巧与舒适的佩戴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也使得耳塞带有个生色彩,而Hi FiMAN RE-600旗舰动圈耳塞便是这样
2004年7月16日,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毕业班的孙伟强终于盼来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多年来的北大梦变成了现实。父亲孙厚才激动地说:“是党的民族政策帮伟强圆了北大梦!”198
目前,我国现有38套中型尿素装置及108套小型尿素装置中,其工艺均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工艺。在中压分解工艺中,中型尿素厂绝大部分为预分离工艺;小型尿素厂均采用预精馏工
机械图样是用正投影的方法绘制的。正投影的基本性质有实形性、积聚性、类似性。直线或平面对投影面有三种位置,即平行、垂直、倾斜。物体上平行于投影面的平面,其投影反映实
今年是新疆和平解放56周年,也是自治区成立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党十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关怀我们的进步,使我们不断成长,成为驻疆部队和地方建设的骨干,发挥了重要的
计算机系统的常规性维护有以下几点: 一、基本保证计算机的运行环境,确保温度、湿度、防灰尘的要求。由于昼夜温差大,因此要关好门窗,保证设备表面不结露。二、一般用户都装
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重点课程之一,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学生知识内化效率的渠道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措施。鉴此,高中化学教学实
一、磁头:硬盘存取数据主要是靠磁头。磁头的发展经历了“亚铁盐磁头”、“MIG磁头”、“薄膜磁头”和“MR磁头”。前三种磁头是通过增加磁头的密度来提高硬盘容量。而MR磁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作业,通过加强学风建设,改进学业评价机制,创新课外作
简要论述了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和诊断方法。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diagnostic methods of vehicle fault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