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论文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分阶段考核模式改革及课程思政情况进行了反思,归纳了成果,指出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模式 考核模式 课程思政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步入文学院课堂接触到的第一门语言类课程,作为语言类基础课程,它的学习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语言类课程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因此,其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现代汉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就需要不断摸索、学习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时常反思。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的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时常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近些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到考核模式,都在不断创新、实践,那么在这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新的问题呢,我们需要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下面就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分别从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和课程思政三个方面对近几年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系统地反思和研究。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反思
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课,但又并非纯粹的语言学理论课程,其内容又涉及一定的语言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针指导下,针对以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为提高学生对语言学学习的兴趣,我们进行了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以语言知识生活化、教学手段趣味化,评估标准素质化为宗旨,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我们重新拟定现代汉语的课程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修改。教学目标方面,强调了对语言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分析、理解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和运用口语、书面语的能力”,并在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引导下,我们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充实,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各章节的语言理论知识设计了相应的语言实践教学内容和活动。比如第二章语音部分,我们设计了引导学生在语音理论的指导下练习普通话声韵调标准发音,并分小组进行普通话朗诵比赛或绕口令比赛的活动。又如第四章词汇部分,我们安排了引导学生以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运用词汇发展规律解释和分析当下网络词语盛行的现状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的活动,以及以辩论赛的形式来发表对网络词语规范問题看法的活动等。每一章都安排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为了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激发其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表现列入课程考核评估中。这样,我们就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三个方面建立起了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运行了两三年,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它的积极效果体现在:第一,它拉近了现代汉语知识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对生活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以及运用语言学理论认识、理解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第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跃了教学气氛,也一定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汉语言的研究兴趣;第三,分小组进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竞争中增进了感情,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实践教学活动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评价好评率也较高。
当然,在这一实践性教学体系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问题和矛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增加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现代汉语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难度系数高,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熟悉、掌握和巩固,然而有限的课时量只能保证完成知识点的讲授,无法保证练习的时间,因此练习多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增加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有部分也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这就使课时更加紧张了,常腾挪不出充足的时间,于是大纲中虽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选取了其中少数重要又不费时的来完成。
2.课后实践性教学活动安排与课后可利用时间不足的矛盾
为缓解课时有限造成的授课压力,我们把课堂练习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部分实践教学活动也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后,希望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不过很快就发现效果不佳。学生们经常大范围的没完成作业,安排的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实践活动也常常一再后延,或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查问原因,原来学生可利用的课余时间太有限。一方面,为丰富新生生活,学校为大一新生们安排了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广播操比赛、迎新晚会、篮球赛等等,学生们应接不暇,另一方面,林林种种的社团活动对新生们也是充满吸引力,学生们已然把自己的课外时间安排得很充实了。虽然老师反复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学生把学习放在首位,但对于初入大学校门,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和新鲜感的大一新生来说效果总不太理想。
那么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些认识。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只有两种解决方案,要么增加课时,要么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如果增加课时,把现代汉语课程安排两个学期来上,这的确可解决课时紧张问题,而且很多高等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都是分两个学期完成的,可是这样一来,我们的整个专业课程体系都要随之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代价太大,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只能精简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抓住重点难点内容讲,其他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由学生自学。针对课外时间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学工部门、班主任应加强对新生的学前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摆正专业学习与课外活动的位置,把专业学习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应采取相应手段保证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把实践教学活动参与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纳入课程考核之中,以此引起学生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视。 二.分阶段考核模式改革的反思
为了全面有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进行了考核模式的改革,在综合成绩评定制度下,现代汉语课程实行分阶段考核,即将课程考核分成两个阶段:期中考试阶段和期末考试阶段,分别考核课程的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期中考试考核前三章的内容,期末考试考核后三章的内容。我们的课程总成绩就是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各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40%、30%和3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参加语言教学实践活动的表现为依据。
这次的考核模式改革,切实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分两次考核,有效解决了一张试卷无法全面覆盖所需考查知识点的问题,使考核内容更全面,考试结果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每一次的考核内容数量适中,且一考一结,期末与期中的考核内容不重复,这也极大减轻了学生复习的负担,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2.把参加语言实践活动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从考核制度上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了以考促学。
3.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侧重于对语言理论知识及语言分析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的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的語言分析及应用能力的考查,综合成绩评定制度可以说是既考查了知识,又考查了能力,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水平。
当然,在分阶段考核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有的实践教学活动未能真实反映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比如分小组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小组成绩即是小组成员的成绩。有时本该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真正参与的只有部分成员,其他成员就坐享他人劳动成果了。小组中,那些好学上进、对语言实践感兴趣的同学总是主动承担任务,而其他同学就只挂个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在进行评分时,往往只能根据活动的成果来给分,无法对过程进行有效监管。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布置小组活动任务时,应要求学生务必将小组成员分工情况上报,并且要严格控制小组成员人数,尽量不给那些好逸恶劳的学生以可乘之机。
三.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反思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回顾近些年来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我们始终把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我们不断进行改革,从教学模式改革到考核方式改革,可谓是践行了“知识育人”,却从未把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提到同样重视的高度,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品课的事儿。虽然在某些教学实践活动中会引导学生团结、互助,会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却并未形成自觉的思想教育意识,“思想育人”做的很不够。
践行高校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要将思想教育贯彻于课程教学之中,我们还需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反映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学目标需要重新修订,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要制定明确的育人目标,将它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三足鼎立。然后,在总的育人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章节的知识内容,拟定章节育人目标,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例如:在讲授“汉字的规范化”这一部分内容时,突出语言学家们在汉字简化和规范化工作中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讲授汉字的特点时,将汉字与拼音文字作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和语言适用性,帮助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汉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片面追求“教书”而弱化了“育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在习主席“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下,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钟应春.现代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4).
[2]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作者介绍:杨琳,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模式 考核模式 课程思政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步入文学院课堂接触到的第一门语言类课程,作为语言类基础课程,它的学习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语言类课程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因此,其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现代汉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就需要不断摸索、学习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时常反思。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的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时常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近些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到考核模式,都在不断创新、实践,那么在这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新的问题呢,我们需要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下面就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分别从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和课程思政三个方面对近几年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系统地反思和研究。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反思
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课,但又并非纯粹的语言学理论课程,其内容又涉及一定的语言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针指导下,针对以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为提高学生对语言学学习的兴趣,我们进行了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以语言知识生活化、教学手段趣味化,评估标准素质化为宗旨,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我们重新拟定现代汉语的课程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修改。教学目标方面,强调了对语言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分析、理解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和运用口语、书面语的能力”,并在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引导下,我们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充实,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各章节的语言理论知识设计了相应的语言实践教学内容和活动。比如第二章语音部分,我们设计了引导学生在语音理论的指导下练习普通话声韵调标准发音,并分小组进行普通话朗诵比赛或绕口令比赛的活动。又如第四章词汇部分,我们安排了引导学生以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运用词汇发展规律解释和分析当下网络词语盛行的现状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的活动,以及以辩论赛的形式来发表对网络词语规范問题看法的活动等。每一章都安排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为了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激发其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表现列入课程考核评估中。这样,我们就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三个方面建立起了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运行了两三年,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它的积极效果体现在:第一,它拉近了现代汉语知识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对生活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以及运用语言学理论认识、理解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第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跃了教学气氛,也一定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汉语言的研究兴趣;第三,分小组进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竞争中增进了感情,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了团队意识。实践教学活动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评价好评率也较高。
当然,在这一实践性教学体系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问题和矛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增加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现代汉语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难度系数高,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熟悉、掌握和巩固,然而有限的课时量只能保证完成知识点的讲授,无法保证练习的时间,因此练习多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增加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有部分也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这就使课时更加紧张了,常腾挪不出充足的时间,于是大纲中虽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选取了其中少数重要又不费时的来完成。
2.课后实践性教学活动安排与课后可利用时间不足的矛盾
为缓解课时有限造成的授课压力,我们把课堂练习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部分实践教学活动也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后,希望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不过很快就发现效果不佳。学生们经常大范围的没完成作业,安排的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实践活动也常常一再后延,或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查问原因,原来学生可利用的课余时间太有限。一方面,为丰富新生生活,学校为大一新生们安排了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广播操比赛、迎新晚会、篮球赛等等,学生们应接不暇,另一方面,林林种种的社团活动对新生们也是充满吸引力,学生们已然把自己的课外时间安排得很充实了。虽然老师反复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学生把学习放在首位,但对于初入大学校门,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和新鲜感的大一新生来说效果总不太理想。
那么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些认识。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只有两种解决方案,要么增加课时,要么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如果增加课时,把现代汉语课程安排两个学期来上,这的确可解决课时紧张问题,而且很多高等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都是分两个学期完成的,可是这样一来,我们的整个专业课程体系都要随之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代价太大,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只能精简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抓住重点难点内容讲,其他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由学生自学。针对课外时间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学工部门、班主任应加强对新生的学前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摆正专业学习与课外活动的位置,把专业学习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应采取相应手段保证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把实践教学活动参与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纳入课程考核之中,以此引起学生对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视。 二.分阶段考核模式改革的反思
为了全面有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进行了考核模式的改革,在综合成绩评定制度下,现代汉语课程实行分阶段考核,即将课程考核分成两个阶段:期中考试阶段和期末考试阶段,分别考核课程的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期中考试考核前三章的内容,期末考试考核后三章的内容。我们的课程总成绩就是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综合,各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40%、30%和3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参加语言教学实践活动的表现为依据。
这次的考核模式改革,切实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分两次考核,有效解决了一张试卷无法全面覆盖所需考查知识点的问题,使考核内容更全面,考试结果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每一次的考核内容数量适中,且一考一结,期末与期中的考核内容不重复,这也极大减轻了学生复习的负担,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2.把参加语言实践活动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从考核制度上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了以考促学。
3.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侧重于对语言理论知识及语言分析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的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的語言分析及应用能力的考查,综合成绩评定制度可以说是既考查了知识,又考查了能力,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水平。
当然,在分阶段考核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有的实践教学活动未能真实反映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比如分小组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小组成绩即是小组成员的成绩。有时本该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真正参与的只有部分成员,其他成员就坐享他人劳动成果了。小组中,那些好学上进、对语言实践感兴趣的同学总是主动承担任务,而其他同学就只挂个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在进行评分时,往往只能根据活动的成果来给分,无法对过程进行有效监管。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布置小组活动任务时,应要求学生务必将小组成员分工情况上报,并且要严格控制小组成员人数,尽量不给那些好逸恶劳的学生以可乘之机。
三.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反思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回顾近些年来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我们始终把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我们不断进行改革,从教学模式改革到考核方式改革,可谓是践行了“知识育人”,却从未把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提到同样重视的高度,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品课的事儿。虽然在某些教学实践活动中会引导学生团结、互助,会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却并未形成自觉的思想教育意识,“思想育人”做的很不够。
践行高校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要将思想教育贯彻于课程教学之中,我们还需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反映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学目标需要重新修订,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要制定明确的育人目标,将它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三足鼎立。然后,在总的育人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章节的知识内容,拟定章节育人目标,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例如:在讲授“汉字的规范化”这一部分内容时,突出语言学家们在汉字简化和规范化工作中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讲授汉字的特点时,将汉字与拼音文字作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和语言适用性,帮助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汉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片面追求“教书”而弱化了“育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在习主席“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下,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钟应春.现代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4).
[2]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作者介绍:杨琳,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