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向曹禺先生致敬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赖声川导演为我们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舞台上,生活本质的逻辑与人物的自主走向越发清晰,剥离掉时代局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越发清晰,人性更为丰富,人越来越像人,而不是像他们背负的角色。
  还在戏剧学院读书时,曹禺先生及其剧作,是我们用来仰望的。聆听老师的解读,看过一些录像,似乎也懂了曹禺先生,然而今天回想起来,那时并不真懂,或者似懂非懂,总之,隔了一层。
  如何重新解读与搬演经典剧目?当下的观众需要什么?一部经典剧作耸立在那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构成等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经典剧作与观众的关联性也发生了改变,观众对它的共鸣点、审美要求也在默无声息地发生变化。然而,不同戏剧体系对经典的重新解读和搬演,都离不开在尊重原作基础上的不断开掘,经典犹如一剂酵母,是可以拿来发酵的。
  今年5月下旬,在上海保利剧院看了由央华时代制作、赖声川导演的《北京人》之后,我恍然有些明白。
  色彩完成的情感重构
  幕启,一片纯白呈现在观众眼前,舞台布景及所有道具都是纯白的,所有人物穿着接近于纯白的藕白色衣服,连老奶妈的孙儿手上那串糖葫芦也是纯白的。这场景有时尚感和新鲜感。不过,白色糖葫芦让人跳戏。难道是故意提示观众,现在台上是在演戏?
  率先出场的曾思懿也被赋予了新的戏剧动作,略显泼辣的大嗓门和剧本提示里的阴损特征有些偏差,她变得外向多了,加之肢体动作幅度的增大,让这个人物有了影视即视感,她外显的生命力和略显夸张的表演,更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舞台。
  戏剧进程在生活化的风格中渐次展开。陈奶妈是曾大少爷的奶妈,此次带着小孙子小柱子来看望老东家。曾思懿正假装热情地与陈奶妈交谈之时,为老太爷曾皓漆棺材的人在门外大声讨债,曾思懿不愿意拿钱出来打发他们,于是管家张顺与陈奶妈一起将讨债人赶走了。在他们交谈的言语中,一直不露面的道具“棺材”不停地闪现,包括在接下来的戏里,将成为一个戏剧矛盾的核心。
  第二幕开启时,观众看到的是另外一番光景,人物服装、家具、所有的物件都是黑色的。在中国约定俗成的概念中,白与黑是丧事的专用色。白与黑两种高冷色调互为对照,加深了这个剧的凝重与哀伤,让一股深沉的戏剧力量凸显出来,这种力量蕴照了历史的向度,也蕴含了本剧折射的精神向度。
  《北京人》描写了一帮曾经钟鼎玉食、无节制消耗享用祖上留下来的遗产,自己却不能劳动和创造的“不肖子孙”,曹禺借剧中老爷子曾皓之口奚落他们是一帮“能说会道的废物”。然而,这应该也包括曾皓本人。 曹禺对剧中人物带着极大的悲悯。他说曾家长子曾文清的原型,有他哥哥的影子。他希望封建礼教旧世界被打破,一个美好的新世界重新诞生。
  《北京人》是一个三幕剧,到了第三幕,也就是最后一幕,该结束的结束,该新生的新生,舞台主色调也由黑白转成彩色,灯光有了颜色、衣服、家具、道具都有了各种颜色。曾文清吞鸦片膏死了,他的死是在绝望之下的无奈,也是无声的超越抗争,他放弃了特定环境让他成为空壳的那副躯体。剧末,愫芳和瑞贞走了,去寻找新的生活。
  这部剧在三幕之间对色彩的符号化大胆运用,外显了这部戏二度创作时想要凸显的情感特质,对观众是一种比较贴切巧妙的情绪导引,可以说,是赖声川导演戏剧新审美主义的一个表现。当我们习惯于认为,一切戏剧模式需要按照历史时代进行固定时,无形中我们就在用时代文化背景来约束和规范我们的经验、创造以及认知可以抵达的边界。
  大师的经典剧作永远被他的追随者们供奉在那里。然而作为二度创作者在尊重经典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戏剧的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排练经典剧目必须考虑两点,一是戏剧内容的当下性,二是戏剧审美的当下性。
  喜剧化效果的加重
  关于戏剧是什么,关于戏剧本体的争论一直存在着各种解释。但公认的一点是“观众必不可少”,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戏剧成为观众的一种主动性的情感需求,必须要有观看性,戏剧从某个角度说,是观众与舞台在同一个时空里分享情感的过程。别林斯基曾经说:“我们为什么去看戏,为什么如此喜欢戏剧?因为戏剧能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受,使我们那由于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凋零霉变的心灵为之神清气爽,因为戏剧能以无与伦比的大悲苦与大欢乐,使我们那久已板结的热情沸腾起来,从而在我们面前打开一个焕然一新的、无限光明的欲望与生命世界。”
  《北京人》是一出生活流风格的剧作,与《雷雨》相比,它的戏剧冲突没那么显性,而是更内在、更自然、更含蓄。它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半年,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更为松散,矛盾冲突没那么表面化。曹禺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最喜欢《北京人》,有一些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部悲剧,但是作者却认为它不是悲剧,有些人物是喜剧的,应该让人发笑。
  然而,80年过去,世界已发生极大变化,当下的年轻观众很难理解剧中人为何不能轻松地走出去,封建力量真的那么强大吗?即使观众从时代背景逻辑上理解了剧中人,接下来还能继续完全认同剧中人对所处现实的情感反应吗?
  在这部剧中被公认的最具喜剧性的角色,便是曾文彩的丈夫江泰,一个老留学生,官场失势,发财无望,困顿潦倒,在老丈人家中混吃混喝,却又要面子说大话。在这次排演中,不但在江泰的身上,也在没落士大夫代表、老爷子曾皓的身上制造了更多的喜剧感。曹禺先生对垂暮之年的曾皓更多给予悲悯,然后才是这个人物的自私虚伪带来的喜剧色彩,但赖声川导演从这个角色的形象选择,到他生活化的表演风格、台词的念法,都加重了这个角色的任务,让他更趋近于一个喜剧人物。
  在曾文清与愫芳告别的一场戏中,观众在曾文清犹豫徘徊、欲说还休之时,也发出了心酸而会心的笑。《北京人》的整体氛围仍然是凝重的。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观剧时间里,如果没有笑声的点缀,整个剧的情感色彩就会比较单一,观众不能完全获得心灵的休憩。增加喜剧因子,让人物与观众靠近,让他们变得更可信,甚或更可爱。
  一位著名编剧说过,观众在观看戏剧和影视作品时,不是在看剧中人,而是在看他们自己。笑声过后,从江泰、曾文清、曾皓身上,我们或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象征符号与象征意义的放大
  曹禺曾说:“我喜欢契诃夫的戏剧,受到契诃夫的影响,《北京人》是否有点味道了呢?不敢说,只能说是受点影响,我以为学某某艺术家是学不像的……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入、结合。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
  契诃夫剧作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运用象征手法、寻求象征意义。而曹禺的《北京人》也是他所有剧作中象征手法运用得最为频繁的一部,其中包括“耗子”“鸽子”“棺材”“北京人”等等。
  一开场,“耗子”就把画儿啃坏了,家里耗子快成灾了。后來曾皓把儿孙比作耗子:“活着要儿孙干什么哟,要这群耗子似的儿孙干什么哟!”“鸽子”象征了愫芳、瑞贞这种被囚禁在看不见的笼子里的女家眷们。“棺材”以及对它的争夺,则象征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社会,象征作者对它的憎恶。
  关键的是在如何处理“北京人”这个意向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曹禺先生在多次重版的《曹禺选集》中,都删去了“北京人”这一具体角色,并申明:“如果日后还有人演出这几个戏,我希望采用这个本子。”
  但是,在赖导的这一次排演中,让原始人“北京人”上场了,他是人类学者袁任敢勘察队里的一名修车工,个子巨大,孔武有力,穿上兽皮,为袁任敢画原始“北京人”担任模特。说到底,他也不是真正的“北京人”,而是在剧中扮演原始“北京人”的人,是这个象征的象征。与此相对应的,作为“北京人”象征的象征,还有两个人,分别就是袁任敢和他的女儿。
  修车工扮演的原始“北京人”一出场,就引起了哄笑,往后每当这个形象出场时,就会在观众中引发一阵大笑。然而,曹禺先生所说的“北京人”,如今不正坐在台下,不就是大笑着的我们吗?不就是我们这些聪明的、无暇深思的、想要放肆一下的人吗?
  英国作家华波尔说:“世界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是一出喜剧。喜剧从来就是和爱思考的人性联系在一起的。”
  无论怎样的戏剧流派与戏剧观念的实践,最终都要符合舞台与观众的需要。在赖声川导演为我们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舞台上,生活本质的逻辑与人物的自主走向越发清晰,剥离掉时代局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越发清晰,人性更为丰富,人越来越像人,而不是像他们背负的角色。
  因为,观众在其中看见了自己。
其他文献
每一个安娜·卡列妮娜的命运都是相似的,但各个版本的改编方式却是不同的。苏黎世芭蕾舞团的改编无论在各叙事支线的对照,抑或两性关系的角力,乃至女性自由与命运间之关系,都以极其具象化的方式呈现。  为2018年第46届香港艺术节揭开序幕的是由苏黎世芭蕾舞团呈献的《安娜·卡列妮娜》。每一个安娜·卡列妮娜都必然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抉择。《安娜·卡列妮娜》被多次改编为芭蕾舞作,不少版本聚焦于安娜的命运。苏黎世
期刊
中国影视正日益走向工业化,因此,中国的影视基地也要相应地走向工厂化和片场化,以满足更多的剧组前来拍摄。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如何注重不同基地的错位和差异化发展,要寻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不是简单地复制。  一  近些年,中国影视产业市场日益繁荣,正朝向世界影视大国迈进。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影视拍摄基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强。30年前,国内只有零星几家影视拍摄基地,到如今却遍地开花,折射出当前国内影视行业
期刊
旧剧新编,主要是为了探索粤剧作为一种地方戏曲的创作过程,表演技巧和舞台调度上的创新只属次要。能够采用较宏观的视角,“在探索戏曲的现代制作方式上”踏出第一步,仍是值得鼓励的。  旧剧新编,是中国戏曲常见的创作策略。既要受制于旧作的框架,甚至老观众的期望;又要注入新构思,以吸引较少或从未欣赏戏曲的观众,可谓吃力不讨好。改编时所费的心力,相信不比创作全新剧目为少。纵然如此,旧剧新编的戏曲作品,仍是屡见不
期刊
编者按:张冉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戏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师承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也曾受到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华文漪的传授,为昆曲“传字辈”著名旦行艺术家朱传茗、著名京昆艺术大师言慧珠的再传弟子。张冉被著名的华人音乐家谭盾先生称为合作过的“最年轻的,但做唱念舞都很优秀的”杜丽娘的扮演者。本刊记者就张冉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昆曲演员,实地采访了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成长之路,或许从中可以感悟到很多
期刊
2019年11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的《百花亭贈剑》,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主打“现代美学理念引领的粤剧”。因爱而产生信念与美,是导演毛俊辉的艺术创作理念。然而在实际运用和作品的最终舞台呈现中,并不能仅仅因导演个人意志所左右,观众是否买账,专家是否认可,这些,都是在一个大平台上得以充分检验。  从戏曲艺术本身的艺术审美来说,本就是抽象、写意的中国美学,因而,从情节架构来说也忌繁
期刊
我们首先要将表演艺术放进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的语境中去,通过艺术节去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普及艺术教育,否则,空谈市场没有意义……  2018年2月23日至3月24日,第46届香港艺术节以“真·我角度”为主题,推出130场国际及本土艺术家的演出,约470项“加料节目”和教育活动,共1700名优秀艺术家参与演出,观众达113000人次,售出逾92%门票。透过多元化的演出及活
期刊
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大型原创交响乐《炎黄颂》中落下帷幕。66部原创新作、134名才华横溢的音乐、舞蹈新人从这里启航;5场代表国际一流水准的名家名团演出在这里登陆;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集中献演了37台音乐舞蹈节目,吸引了几万名中外观众走进剧场;音乐院校敞开大门迎来了几万名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体验;几百万“网民”在线观看了演出精彩直播和录播,参与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本期,《上海艺
期刊
香港艺术节一如香港很多文化艺术团体,采用非营利机构的模式运作,资金除了来自政府的拨款,便要靠票房收益及社会企业团体及热心人士的赞助及捐款。今年(第46届)香港艺术节的预算约为1.25亿港元。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的基本拨款约占预算总经费的14%,来自票房收益的则高达32%!这应是香港接受政府拨款的文化艺术团体中比例最高的,也就是说,香港艺术节的营运里,票房压力一直存在。因此,为期31天的节期在3月25日
期刊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美术馆、画廊、艺术博览会里,所到之处都是这类“伪当代艺术”……这类产品的美学趣味大同小异:几何化造型(极简主义的美学)、高纯度色彩(波普艺术的美学)。最不约而同的特征是:掩盖现实问题、粉饰生存困境、没有批判性锋芒。说穿了就是—装饰。  “存在就是被感知”,人是感官动物中的灵长,直觉是智慧的主要来源,概念、逻辑的源头是直觉,最终又需要直觉来证实或证伪。日本人中江兆民把Aestheti
期刊
从上海这座曾经拥有过“东方好莱坞”称号的中国电影制作中心城市来说,上海本土要发展文化产业,打响文化品牌,就必须着力推动和促进以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活动,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为本土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养分的土壤,我们永远都不能忽视围绕“在地拍摄”而产生的一系列影视产业连锁反应,和“在地拍摄”这一影视“生产”行为本身所具有的一切人类学意义。  电影《喜欢你》的结尾,一个在武康大楼顶层阳台欣赏夕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