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功之路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w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教十六载,深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读,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通过读,可以使学生增强语感,有所感悟。尤其是好的朗读能够给一堂课带来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那么如何抓住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树立朗读理念。让学生想读
  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知道文章需要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去体验,才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爱读
  1 营造朗读氛围,引起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学中要适当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比如在教《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时,就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小法布尔十分的迷恋昆虫,每次帮妈妈赶鸭子,到田野里观察昆虫都忘记了回家,于是着急的妈妈来到田野上,高声喊道:“法布尔,你在哪?”法布尔会怎么说?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大声朗读课文内容,并且读得起劲,读出了情。因此,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朗读,学生的積极性会很高涨,这样才能人情入境,读出味来。
  2 发挥范读作用,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范读能以声传情,唤起共鸣,使学生深深被课文吸引,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比如像《二泉映月》《大江保卫战》这类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3 善于运用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的信心
  学生朗读不好,多半都是缺乏自信,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每一次每一处朗读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比如:“你这次进步很大,声音比以前洪亮了。”“你很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进行重读,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而然信心倍增,朗读兴趣就会越来越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三、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会读
  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善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课堂中多读少讲,给学生适当的点拨。比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中,哪个地方需要停顿,哪个地方需要重读,都要给学生以适时的指点。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把握了,也培养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朗读教学多少年以来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通往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所以,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重视朗读训练,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台东六路小学)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并加强诵读训练/曾冬槲
  诵读是学生理解古文的首要条件,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一把金钥匙,是文言课文教学的一种手段,一扇窗口,通过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才能获得各种语文知识技能。我国传统教学是十分重视诵读的,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格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脍炙人口的古训,可见诵读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教学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
  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掌握和积累,都不能单靠背解释、记术语,只有置之于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诵读文章并熟悉相关例句,才能实现。如《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通“罹”,《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的“禽”通“擒”,《马说》“才美不外见”的“见”通“现”。如果对这些字词单凭死记硬背,绝对是“苦差”;如果相关文章熟读成诵了,感性例句积累多了,“苦差”也就变成“乐趣”,生疏也就变为熟悉了。
  二、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文言文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的语言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如讲《祭妹文》一文时,教师先对作者简单介绍,对课文内容不作任何分析讲解,然后用沉静的语调动情的朗读,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一片唏嘘,有的还“动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不用等待老师讲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
  三、诵读能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语感是“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学生诵读,老师的指导是关键。如诵读《醉瓮亭记》时抓住该文章的语言特点,全文二十一个“也”,读出了“也”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着力训练学生口诵心悟的能力。交流读“也”的感悟;试读“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提出各自的理解和朗读处理。以“读”为起点,以“悟”为归宿。熟读成诵,能背出不少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由懂字词的“点线的懂”过渡到更广阔的“立体的懂”。
  四、诵读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古人称作诗为“吟诗”,因为只有放声“吟诵”,才能体现诗歌的节奏、音律、神韵来。学生在放声诵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涵泳体味古人苦心孤诣创造的声乐美。例如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配乐诗朗读中感受作者巧妙的用词,再结合诗人被贬的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借山水抒别样怀抱的情感,再谈谈自己的感触;通过复读课文,在脑中尝试再现历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体会作者的喜与悲、爱与憎。通过诵读让学生个性张扬,特长展示,立体体验,并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步延伸,情感逐渐变得细腻,思维逐渐变得敏锐,视觉渐渐变得深邃。
  五、诵读具有独特的道德修养、思想情操的浸润功能
  如果说阅读古诗文可使我们超越时空与古圣贤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那么诵读古诗文就是我们“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过程。他们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如《劝学》体现了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荆轲刺秦王》中,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荆轲与《苏武传》中的苏武,同样高尚;《离骚》与《归去来兮辞》所表现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一脉相传。当学生神情肃穆地朗声诵读《苏武传》“渴饮雪,饥吞毡”的时候,升腾在他们心灵中的是那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当学生慷慨激昂地高声诵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充溢在他们心中的正是那种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操;吟诵岳武穆的《满江红》,学生壮怀激烈;朗读关汉卿的《窦娥冤》,学生悲愤满腔……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力求兼顾“文”与“言”的交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遵循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应重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诵读教学,创设文言语境,进行“立体式”学习,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对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时期要坚持的"六个必须"的原则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郑谷尝试采用多种意象构筑自己意味不尽的意象世界,使其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独具特色。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原因,虽反复强调诗骚传统、盛唐气象,但他的诗体过狭,多为近体小诗,
反腐倡廉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就是要反对和铲除一切为了私利而滥用公权的丑恶现象,相应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
新中国时期中国武术观不再强调武术救亡图存的意义,并淡化武术的技击色彩,但却延续了民国“体育化”、“标准化”的方向,并推进得更远.在改革开放后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下,武术又
当前,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主要是由制度伦理缺陷造成的,只有加强制度伦理建设,从公正的伦理原则出发,维护弱势群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提升弱势群体的地位,逐步消除强弱群体
汉匈关系是贯穿汉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经营和开发的一个重要焦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不平衡,常激化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之问的矛盾。
研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程式,对于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增强党校教学的实践针对性等有重要意
腐败决策包括无风险条件下的决策与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在无风险条件下,腐败必然大规模发生,而在风险条件下。执权者决定腐败与否取决于他对腐败纯收益的评估。对于政府反腐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