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眼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l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州城古玩行里有个能人,叫杨大眼。他天生一副异相,刮刀脸上生着一对鸽蛋大的眼。远远地见俩小灯泡打人群里忽闪着就过来了,那一准是杨大眼无疑,别人没这号的。
  杨大眼这一双眼可不是白长的,那可是一宝,赛过照妖镜。经这俩眼珠子瞧过的玩意儿,不管是硬片(瓷器)软片(字画)、铜铁木石,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要说杨大眼有这能耐,该发财了不是?可他有个原则:光看不买。他就靠给人掌眼看货吃饭,瞧一眼,十块大洋。他敢开这个价,就因为他这辈子从不打眼。
  也有不信的。这一天,杨大眼带着博古斋的白贤去古玩街上“抓货”,路过一小摊,杨大眼扫一眼,脚下不停,指着摊上一块破砚台低声说,那块砚,抓了。
  白贤抓起来,一问价,四个大洋。他瞧半天也没瞧出好来,就又放下了。碰巧聚宝斋的余二也在,白贤刚一丢手,他就抢过来,看也不看扔下四个大洋抱起就走。这时,迎面过来个老头儿,瞧见那砚眼一亮,说,让给我吧,多少钱?余二随手伸出六个手指头,心说赚两个大洋就成,谁知那人二话不说就摸出六十块大洋,把砚买下了。

  余二挺得意,撵上杨大眼说了。杨大眼长叹一声,说,宝物择主啊!六十块?六百都赚少喽!那是郑板桥的砚,上头有他的亲笔题跋“一池荷叶衣无尽,满地松华食有余”,你都瞧不见吗?
  余二悔得肠子都青了。白贤更悔,差点儿没把自个儿脸给打肿喽!
  杨大眼常去聚宝斋喝茶闲聊。这天,一帮玩友正喝着茶,进来个年轻人,拿出件北宋哥窑海棠式笔洗。众人眼睛一亮,这东西要是真的,可是价值千金啊!
  年轻人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要不是遇上难处,是不会卖的。
  古玩行里的人是不听故事的:可杨大眼却听进去了。他瞧一眼那笔洗,就一眼,转过脸来拿一对鸽蛋大的眼死死地盯住年轻人,那眼神里逼出一道亮光来,直瞧得年轻人面色由红转白,由白转青,两腿发软。
  杨大眼终于收了眼里那道亮光,扭脸对余二点点头。余二心里有了谱,五十块大洋将那笔洗留下了。
  年轻人一离店门,杨大眼就说,拿来我再瞧瞧。余二忙将笔洗放到桌上—这是古玩行里的规矩,传看物件儿不能手递手,以免不小心打碎了,分不清责任。
  当下,杨大眼拿过笔洗对着阳光细瞅,冷不丁打了个大喷嚏,手一抖,笔洗掉在地上摔成八瓣儿。一屋子人都呆了,就听那细瓷碎裂之声兀自回响。余二转得快,说,也不是啥好玩意儿,打就打了。杨大眼却不依他,说,这东西算我的。说完,拍出五根金条,将那破笔洗一兜,起身走了。
  大伙儿都说可惜。有眼尖的瞧见了,说,这东西不對!你看那碎瓷片的茬口儿,新着呢,外层包浆是做上去的!
  杨大眼看哥窑打眼了!这消息不胫而走。有人信了,说他“失手”是为了遮丑。可多半人不信。杨大眼还是靠那一对眼珠子活着。
  这一年,光州驻军来了个李团长,车马甫歇,就派人来请古玩界的名人,杨大眼自然也到了。进门,落座看茶,李团长说,我有个家传的物件儿,不知好坏,想请大伙儿给掌掌眼。说着,捧出一轴古画,展开来,赫然是张择端的《焦骨牡丹图》。
  张择端的画那可金贵得很呢,这幅《焦骨牡丹图》都只是听说,自元明以来就没人见过。可李团长家祖传的东西还能有假吗?众人都是交口称赞,唯独杨大眼不吭声。
  李团长问,杨先生,您瞧着怎样?
  不真!杨大眼两片薄嘴唇一翻,蹦出俩字来。
  李团长一字一顿地说,不真?那就请杨先生给点拨一下。
  李团长这可是话里有话,你说他家传的宝贝是假的,那是当众打他的脸,总得说出个道道来吧?可杨大眼脆生生地撂下句话:我杨某平生只管看,不管说。
  李团长嘿嘿一笑,“刷”地拔出手枪,一把拍在桌子上,说,我要是非得听您说说呢?
  一时间厅堂里的空气就胶住了。人人都听说了,李团长人称“笑面阎王”,是个不笑万事无,一笑就杀人的主儿。可杨大眼浑若无事,端起茶碗滗了滗,抿一口,说,信我,不真。不信我,那就是真了。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心想杨大眼今儿个算是完了。谁知李团长却抓起那幅画“刷”地扯成两半儿,跟着双膝“呼”地跪在青砖地上,口称“恩公”,对着杨大眼就磕了三个响头。
  你道这是咋回事儿?
  这李团长正是那年在聚宝斋卖哥窑笔洗的年轻人。他当初遭了难,卖假笔洗实是无奈之举,发达后一直心怀愧疚。他来到光州后,听说杨大眼当场“失手”打碎了那只笔洗,就疑心是杨大眼在暗中成全他,于是演了这一出戏,要试试杨大眼是否真的神目如电,当初并不是打眼了。
  至此,人们才明白了,杨大眼当初的“打眼”忒高明了:他借余二之手买下笔洗,再“失手”打碎,既成全了这落难之人的体面和尊严,又不亏了余二,更不砸自家招牌,不违自家“只看不买”的原则。
  此事传开,杨大眼声名愈隆。人都说,杨大眼果然从不打眼,连看人都入木三分哪。
  选自《小小说选刊》
其他文献
《警世恒言》里记载,唐玄宗时有个年轻人叫王臣,本在长安安居乐业,安禄山作乱时举家避往杭州。后来战乱平息,天子返都,王臣想要迁回长安,于是自己先带了个叫王福的侍从前往长安查探情况。  王臣一路上游山玩水来到樊川(今属陕西西安),路过一片树林时,他突然听到有说话声,循声找去,却见两只野狐靠在树上共看一本书,还指指点点,谈笑风生。王臣想把书夺过来瞧瞧,便抓起一把弹弓,一弹打去,正中执书狐狸左眼,它丢下书
期刊
李牧發现倚天剑丢了。  他吓出一身的冷汗,这几日偶感风寒,没上朝。惊慌之下,一时间,病好了大半,但他又不敢声张。  这倚天剑是他平定内乱,皇上赏赐给他的。话说赏金封地的有,赐宝剑的却少。虽不如尚方宝剑,却在大臣中有着一定的威慑力。  他精研风水心理之术,领军打仗颇有一套。不仅把敌方主帅的心思摸得透透的,还对手下的将领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忠心不二的,他大谈爱国热情;对于权欲重之人,他许诺得胜回朝之日,
期刊
融城郊外枫林村,村前碧水环绕,村后山高林密。九爷的家在村尾那棵高大的枫树下,九爷是个孤寡老头儿。  但九爷似乎并不孤独。晚上,低矮的泥房里,孤灯残烛。一碗红薯饭,几条煎鱼仔,舀一碗自酿的酒,九爷眯缝着眼睛,悠悠地喝着。一条瘦瘦的小黄狗蹲在一旁,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伸出舌头,流着口水。  “唉,饿死鬼!”九爷瞧见,歪着头,咧咧地骂着,然后夹块红薯抛向空中。小黄狗跃身而起,接过红薯吞进肚里,又回到原位,
期刊
这天,仙家村的村民们奇怪地发现,家家户户的狗一夜之间都哑巴了似的,没有一个喊叫,尾巴都不摇一下。更奇怪的是,狗狗们一个个不吃不喝,无精打采,默默地待在每家每户的墙角落里,神情显得哀哀的。正当村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忽然,村里有人叫道:“萧一刀死了,萧一刀刚刚死了……”声音很悲凉。村民们一听,非常震惊,因为他们知道,萧一刀的死与狗有关。  没错,萧一刀的死与狗狗们有关。  萧一刀人到中年,他的真名
期刊
一  临川有位叫张生的贡生,这年秋季赴省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书生性格古怪,凡事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所以这次赴省城应试一不带书童,二不邀文友,独自一人逍遥自在地上路。虽说旅途漫漫,倒也自由自在。  这天,当他走到玉山道中时,天已经黑了,幸好路边有一家小旅店,张生急忙住了下来。店小二将他引入房内便出去了,张生开始整理床铺。无意间他发现枕头下有一幅绢画,展开一瞧,哈,竟是一幅美人图,画旁题有“四娘”
期刊
老街首富海爷,花钱大方,办事儿讲究,府里雇个粗活儿佣人,都挑得像在剔鲫鱼刺儿一般。贴身的佣人,自然不必说,哪个不是眉眼精神、脑子灵活、手脚利索、口齿伶俐的?就连雇个喂牲口的,都得熟悉骡马的习性,闻一下马粪,张嘴就能说出这畜生的病根儿在哪儿。  年前,海爷得了个小孙子,要请个奶妈。奶妈还不好请?奶水厚实不就行了呗!人家倒好,还要把奶妈家大大小小的孩子带过来,浑身上下,摸摸捏捏,瞅瞅是否健康壮实、聪明
期刊
夔门是瞿塘峡入口,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夔门有一个神秘的洞口,被人们称为“黄金洞”。传说中,洞内埋藏着很多金银财宝。洞上有70多米的悬崖,下有200多米的深谷,下端有一串“Z”形的石孔,据说是藏宝者留下的遗迹。黄金洞内真的有金银珠宝吗?是谁藏的宝呢?白帝公孙述的黄金洞  坐落在长江边上的白帝城,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气势十分雄伟壮观,是三峡旅游线上久负盛名的景点。距白帝城不远有个
期刊
清末名臣李鸿章虽位高权重,为人却谦恭有礼。  有一次,他被紧急派往南京处理公务,在经过家乡合肥时,一贯尊师重道的他,决定抽空去拜望一下自己的恩师徐子苓。  當李鸿章和一名随从匆匆忙忙赶到徐府大门口时,门人看清他的花翎顶戴和官服后,吓得赶紧跑着去禀报。看到门人着急忙慌的样子,李鸿章突然“哎呀”一声,并立刻叫停门人,对他说道:“你不要急于通报,能否先借我一套衣服呢?”一头雾水的门人连忙去找衣服。  一
期刊
李泌做过宰相,也是个隐士。这真的有点怪。  少年时,李泌便独自一人,去嵩山、衡山寻访道士,希望得道成仙。衣道服,戴葛巾,持斋食素,修炼道术,这便是李泌生活的全部(当然也读书)。相传他能隔着屏风,引指发功,将屏风后的数十根蜡烛一气吹灭。这时的李泌,身手矫健,面色红润,思维敏捷,眉宇之间,尽显仙风道骨。  隐士李泌,其实只能称作半隐士。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国家危难,李亨派人
期刊
据《警世通言》记载,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秀才吴洪到临安府求取功名,无奈名落孙山,他便在桥下开了一个学堂挣点银两,等待三年后的科考。  这日,吴洪听到帘外铃声响,扭头一看,只见走进一个老妪,正是以前的邻居—以做媒为生的王婆。王婆笑呵呵地寒暄一番后,问吴洪今年多大了。吴洪说自己22岁了。王婆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22岁的人,看着却像三十多岁的人,可见平时操心操得很呢,依我看,不如寻一个小娘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