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3月22日】
朱西甯离世
父亲过世(1998年3月22日)的初夏,台湾文学馆正在筹备,馆长与家人邀约,希望能将朱先生手稿文物捐赠文学馆,他说“华人并不习惯将先人遗物捐出,希望朱先生能起带头作用”。家人有默契的当场应允,除了同意游说理由,亦觉文学馆所在地是父亲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来台初抵之地,是父母公证结婚地……父亲的骨灰,一直被我们眷恋不舍放于母亲床头至今,未设任何祭拜形式案头,有时,猫咪还会睡卧其上呢。
所以,手稿文物送予并栖身文学馆,是一个理想的纪念形式吧。
十六年后,举办过无数次作家个人展的文学馆,推出了“小说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赠展”。
父亲一生生活简朴,文物除了手稿还是手稿,稿纸自印一页A4的五百字,俾能省纸,笔用坊间的细字原子笔,写罄就资源回收塑胶类,殊无留存价值——捐赠时,我们其中谁都想捐出自己的万宝龙笔顶替,想想鲁迅纪念馆中那令人惊异的讲究的文房四宝!
特展做得用心到位,是认识这位被台湾有意或无意遗忘忽视的重要作家很宜当的入门。
但做女儿们的其实不免心虚,因我们觉得那最真实的、最初心、最多线索的三本“婴儿日记”被我们留下了。
婴儿日记是以每隔两年出生的三个女儿口气分别记下的,有大人事、家庭事、有试着从婴儿干净的眼光重新看世界、有其实对守口如瓶的婴儿和盘托出的心底事……
第一个孩子朱天文的日记打开,扉页上贴着一小块剪报,如下“脱离家庭关系:为满法定婚姻年龄屡向父母请求婚事终被置之不理现为进行婚姻自由而求终身幸福外出自立自登报之日起不再接受执法干涉刘惠美”。
这是在1947年2月发生的二二八事件(统治台湾五十年的日本战败撤走后,接手的陌生的国民党政府和陌生的台湾人的冲突镇压事件)两年后,台湾人对大量于1949年随战败的国民党迁台的外省人,尤其外省军人惊惧敌意下,小镇医生之女与我父亲通信一年、见面四次、决定出奔寻求两人自由幸福的不得已做法。
父亲在日本侵华的二战中,是辗转在江苏安徽间的流亡中学生,心心念念准备考清华大学工科,为能战后投身那仿效罗斯福新政“田纳西水利计划”的“扬子江水利计划”,唯战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处处笙歌纸醉金迷,一日所借宿六姐家的新街口兴起一栋如同现在豪华商场的巨大建筑,行经只觉人变得极其渺小,他遂决心加入一旁孙立人将军的号召青年军启事,如同同代诸多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同时期另有本照相簿,首页以蘸水钢笔沾白颜料,画了一个十字架、圣诞叶、小果果和小天使,写道“我们的小阿咕,今天把你奉献给上帝了,‘我儿,上帝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创世纪》卅—30,父亲赠予一九五六年圣诞节,并贺你四个月”。
这是父亲写的吗?我当是《战争与和平》里,皮耶写给他与娜塔莎的孩子的。
父亲的祖父受占领山东的德国人影响为传道人,母亲受洗后成为朱家第三十九个基督徒,由此不难理解父亲晚年费时十八年而未竟的《华太平家传》何以以“庚子教难”始,企能处理百年来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对近现代中国的冲击影响。
父亲最后十年在地方教会讲道,与他祖父当年一样被教会里的基本教义信徒投诉驱逐,他祖父由此与妻携二子离乡一路至江苏宿迁,父亲则是移到一条街之隔的浸信会信德堂讲道至最终。
日记以婴儿天文的观点写着:后来妈妈和大大(父亲似乎喜欢我这么称呼他,因为他是这样称呼他父亲的)就商量,本来起的名字是幼甯(男孩)幼浪(女孩),那是根据他们俩的笔名……
所以那时母亲笔名唤什么,长大后我们问父亲,父亲说叫流浪,那时他们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到大西北草原垦荒去,还与彩华叔叔三人想着有一天能办一份杂志就叫拓荒吧。
也有一段父亲的字迹:傍晚,妈妈抱着我与大大在糖厂小火车站一带散步,好美的秋天黄昏,可是什么叫作美呢?邻家的一个小朋友比我还小,可能还没满月,却绑在他妈妈的背上,他妈妈在割青草,挑那么沉重的一担子草,小朋友歪着可怜的小脑袋睡熟在妈妈背上,啊,我是够幸福了,可是怎样才能把我的幸福分给这位小朋友呢?
没错,父亲是典型受“五四”、30年代启蒙浸润、没有左翼之名的人道主义者,他没像诸多留在中国大陆因此被归为左翼的作家,原因可能很单纯。就以他血气最盛批判最强的“铁浆时期”为例吧,吊詭的是这批被文学史归为怀乡之作的如《破晓时分》《锁壳门》《铁浆》,我们并没看到游子美化故乡遍地传奇且人人良善的典型追忆,这几部小说无一不是令人震慑的悲剧,用深浓墨黑的笔调刻画不仁的天地和其中的人们,大致已是当时政治力所能容忍限度的强烈概念性批判,而且小说中出现的睿智角色,总是带着“进步”意识的启蒙式的人物,即便像《骡车上》老舅那样从生活中打磨出事故和智慧的人,也锐利洞视甚至带着狡狯,重要的是对错是非,而不是取之不尽的道德宽容。
父亲一辈子倾慕张爱玲,谈张爱玲,但同为小说家的刘大任讲得对,父亲的小说,尤以“铁浆时期”,却是鲁迅的。
婴儿日记且透露了《华太平家传》最早的胎动,“大大休假,我们父女俩又比赛睡觉了。醒来大大帮我换好了尿布同我谈心。大大告诉我,我们朱家的家事,从高祖父时代的大家庭以及烜赫的家世,而曾祖父时代的家道如何倾覆,而祖父如何赤手空拳重建了那番家业,以及童年时代的家庭,和后来怎样的毁于日本军阀的侵略……真是一个代表近百年来的中国史呢。怨不得大大日日夜夜在苦思冥想,如何去写他的长篇《潮流》”。
《潮流》中途曾经改题为《倾国倾城》,又改为《华太平家史》,一度要开笔,书桌墙上挂的是家史的年表和人物表,嗬,比荣宁两府规模还大哩。张爱玲说:“《铁浆》这样富于乡土气氛,与大家不大知道的我们的民族性,例如像战国时代的血性,在我看来是我与多数国人失去的错过的一切。”
父亲那样强大的文章,而以和平出之。台灯下案上伏着的一头白发,数十年如一日。
父亲最后几年搬到楼下写稿,起初是为了方便接听电话、应付挂号邮件或送米的修灯的,并且帮小学生的孙女盟盟录影平剧、接盟盟放学回来、祖孙俩看戏吃点心。渐渐,客厅的沙发一角成了他们的老窝,父亲盘腿窝坐沙发里写稿,稿纸夹在压克力板上就着椅子扶手当书桌来写。人来人往,猫逐狗奔,皆不妨碍他在那里安静写字。客厅一角的老窝,变成了奥瑞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银饰工艺坊。
《华太平家传》开笔于1980年,十年里七度易稿,八度启笔,待突破三十万字大关时,全遭白蚁食尽。他重起炉灶第九度启笔,就是国家文学馆中陈列的那部手稿了。他像奥瑞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后来不再卖出小金鱼,却仍然每天做两条,完成二十五条就熔掉重做起。
手稿的首章叫《许愿》,从一个五岁小孩和他的银铃风帽写起,末尾后设地插进一段关于择九九重阳日第九度启笔事,“数不过九,于此祝告上苍,于我通融些个,大限之外,假我十年,此家传料可底成……”
父亲属丙寅虎,孙女盟盟整整晚公公一甲子,家里两只丙寅虎。命理曾有一说,丙寅虎,活不过六十五,但父亲那时已七十二。有一天,当贾西亚·马奎斯热泪如倾的上楼来,他的太太看见说:“上校死了吗?”这一天,工艺坊的锡桶里,共有十七条小金鱼。
(朱天心,台湾著名作家)
朱西甯离世
父亲过世(1998年3月22日)的初夏,台湾文学馆正在筹备,馆长与家人邀约,希望能将朱先生手稿文物捐赠文学馆,他说“华人并不习惯将先人遗物捐出,希望朱先生能起带头作用”。家人有默契的当场应允,除了同意游说理由,亦觉文学馆所在地是父亲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来台初抵之地,是父母公证结婚地……父亲的骨灰,一直被我们眷恋不舍放于母亲床头至今,未设任何祭拜形式案头,有时,猫咪还会睡卧其上呢。
所以,手稿文物送予并栖身文学馆,是一个理想的纪念形式吧。
十六年后,举办过无数次作家个人展的文学馆,推出了“小说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赠展”。
父亲一生生活简朴,文物除了手稿还是手稿,稿纸自印一页A4的五百字,俾能省纸,笔用坊间的细字原子笔,写罄就资源回收塑胶类,殊无留存价值——捐赠时,我们其中谁都想捐出自己的万宝龙笔顶替,想想鲁迅纪念馆中那令人惊异的讲究的文房四宝!
特展做得用心到位,是认识这位被台湾有意或无意遗忘忽视的重要作家很宜当的入门。
但做女儿们的其实不免心虚,因我们觉得那最真实的、最初心、最多线索的三本“婴儿日记”被我们留下了。
婴儿日记是以每隔两年出生的三个女儿口气分别记下的,有大人事、家庭事、有试着从婴儿干净的眼光重新看世界、有其实对守口如瓶的婴儿和盘托出的心底事……
第一个孩子朱天文的日记打开,扉页上贴着一小块剪报,如下“脱离家庭关系:为满法定婚姻年龄屡向父母请求婚事终被置之不理现为进行婚姻自由而求终身幸福外出自立自登报之日起不再接受执法干涉刘惠美”。
这是在1947年2月发生的二二八事件(统治台湾五十年的日本战败撤走后,接手的陌生的国民党政府和陌生的台湾人的冲突镇压事件)两年后,台湾人对大量于1949年随战败的国民党迁台的外省人,尤其外省军人惊惧敌意下,小镇医生之女与我父亲通信一年、见面四次、决定出奔寻求两人自由幸福的不得已做法。
父亲在日本侵华的二战中,是辗转在江苏安徽间的流亡中学生,心心念念准备考清华大学工科,为能战后投身那仿效罗斯福新政“田纳西水利计划”的“扬子江水利计划”,唯战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处处笙歌纸醉金迷,一日所借宿六姐家的新街口兴起一栋如同现在豪华商场的巨大建筑,行经只觉人变得极其渺小,他遂决心加入一旁孙立人将军的号召青年军启事,如同同代诸多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同时期另有本照相簿,首页以蘸水钢笔沾白颜料,画了一个十字架、圣诞叶、小果果和小天使,写道“我们的小阿咕,今天把你奉献给上帝了,‘我儿,上帝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创世纪》卅—30,父亲赠予一九五六年圣诞节,并贺你四个月”。
这是父亲写的吗?我当是《战争与和平》里,皮耶写给他与娜塔莎的孩子的。
父亲的祖父受占领山东的德国人影响为传道人,母亲受洗后成为朱家第三十九个基督徒,由此不难理解父亲晚年费时十八年而未竟的《华太平家传》何以以“庚子教难”始,企能处理百年来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对近现代中国的冲击影响。
父亲最后十年在地方教会讲道,与他祖父当年一样被教会里的基本教义信徒投诉驱逐,他祖父由此与妻携二子离乡一路至江苏宿迁,父亲则是移到一条街之隔的浸信会信德堂讲道至最终。
日记以婴儿天文的观点写着:后来妈妈和大大(父亲似乎喜欢我这么称呼他,因为他是这样称呼他父亲的)就商量,本来起的名字是幼甯(男孩)幼浪(女孩),那是根据他们俩的笔名……
所以那时母亲笔名唤什么,长大后我们问父亲,父亲说叫流浪,那时他们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到大西北草原垦荒去,还与彩华叔叔三人想着有一天能办一份杂志就叫拓荒吧。
也有一段父亲的字迹:傍晚,妈妈抱着我与大大在糖厂小火车站一带散步,好美的秋天黄昏,可是什么叫作美呢?邻家的一个小朋友比我还小,可能还没满月,却绑在他妈妈的背上,他妈妈在割青草,挑那么沉重的一担子草,小朋友歪着可怜的小脑袋睡熟在妈妈背上,啊,我是够幸福了,可是怎样才能把我的幸福分给这位小朋友呢?
没错,父亲是典型受“五四”、30年代启蒙浸润、没有左翼之名的人道主义者,他没像诸多留在中国大陆因此被归为左翼的作家,原因可能很单纯。就以他血气最盛批判最强的“铁浆时期”为例吧,吊詭的是这批被文学史归为怀乡之作的如《破晓时分》《锁壳门》《铁浆》,我们并没看到游子美化故乡遍地传奇且人人良善的典型追忆,这几部小说无一不是令人震慑的悲剧,用深浓墨黑的笔调刻画不仁的天地和其中的人们,大致已是当时政治力所能容忍限度的强烈概念性批判,而且小说中出现的睿智角色,总是带着“进步”意识的启蒙式的人物,即便像《骡车上》老舅那样从生活中打磨出事故和智慧的人,也锐利洞视甚至带着狡狯,重要的是对错是非,而不是取之不尽的道德宽容。
父亲一辈子倾慕张爱玲,谈张爱玲,但同为小说家的刘大任讲得对,父亲的小说,尤以“铁浆时期”,却是鲁迅的。
婴儿日记且透露了《华太平家传》最早的胎动,“大大休假,我们父女俩又比赛睡觉了。醒来大大帮我换好了尿布同我谈心。大大告诉我,我们朱家的家事,从高祖父时代的大家庭以及烜赫的家世,而曾祖父时代的家道如何倾覆,而祖父如何赤手空拳重建了那番家业,以及童年时代的家庭,和后来怎样的毁于日本军阀的侵略……真是一个代表近百年来的中国史呢。怨不得大大日日夜夜在苦思冥想,如何去写他的长篇《潮流》”。
《潮流》中途曾经改题为《倾国倾城》,又改为《华太平家史》,一度要开笔,书桌墙上挂的是家史的年表和人物表,嗬,比荣宁两府规模还大哩。张爱玲说:“《铁浆》这样富于乡土气氛,与大家不大知道的我们的民族性,例如像战国时代的血性,在我看来是我与多数国人失去的错过的一切。”
父亲那样强大的文章,而以和平出之。台灯下案上伏着的一头白发,数十年如一日。
父亲最后几年搬到楼下写稿,起初是为了方便接听电话、应付挂号邮件或送米的修灯的,并且帮小学生的孙女盟盟录影平剧、接盟盟放学回来、祖孙俩看戏吃点心。渐渐,客厅的沙发一角成了他们的老窝,父亲盘腿窝坐沙发里写稿,稿纸夹在压克力板上就着椅子扶手当书桌来写。人来人往,猫逐狗奔,皆不妨碍他在那里安静写字。客厅一角的老窝,变成了奥瑞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银饰工艺坊。
《华太平家传》开笔于1980年,十年里七度易稿,八度启笔,待突破三十万字大关时,全遭白蚁食尽。他重起炉灶第九度启笔,就是国家文学馆中陈列的那部手稿了。他像奥瑞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后来不再卖出小金鱼,却仍然每天做两条,完成二十五条就熔掉重做起。
手稿的首章叫《许愿》,从一个五岁小孩和他的银铃风帽写起,末尾后设地插进一段关于择九九重阳日第九度启笔事,“数不过九,于此祝告上苍,于我通融些个,大限之外,假我十年,此家传料可底成……”
父亲属丙寅虎,孙女盟盟整整晚公公一甲子,家里两只丙寅虎。命理曾有一说,丙寅虎,活不过六十五,但父亲那时已七十二。有一天,当贾西亚·马奎斯热泪如倾的上楼来,他的太太看见说:“上校死了吗?”这一天,工艺坊的锡桶里,共有十七条小金鱼。
(朱天心,台湾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