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建初作者简介:高建初,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继续教育部。
摘 要:作者对胡适、郭沫若两位五四时期的文学大师,进行了生活、政治、艺术等方面的细密比对,既瞻仰了他们的辉煌成就,也对二人的求真之路作了客观的归纳分析。虽不免挂一漏万,倒也不乏新意。
关键词:胡适;郭沫若;求真;大师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出现过两位伟大的诗人,虽然他们分属于两个敌对的阵营,但其生活经历、政治地位、艺术成就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一位是胡适,一位是郭沫若。
一、学贯中西
胡适,1891年出生于徽州绩溪上庄村,父亲曾任过台湾知州。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后到上海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影响。1910年官费赴美留学,后由农学改学文学,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并终身服膺。
胡适很喜欢“谈墨”,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深受赫胥黎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他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获得了36个博士头衔,反映了中西文化对他的认可。
郭沫若小胡适一岁,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少年上过私塾,14岁前对先秦学术、文化打下良好的功底。1914年赴日本留学,由学医改从文。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人的作品,受到了革命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政治思想的熏陶,接受了斯宾诺沙、尼采、达尔文、克罗齐、列宁等人的思想,形成了以泛神论和革命民主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
郭沫若自幼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底蕴,偏好庄子、屈原、李白等人的作品。从中接受的叛逆精神既与他稍后接触的“泛神论”一拍即合,也为他在甲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郭老除了是一流的文学家、剧作家、诗人之外,还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书法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占有崇高的地位,,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振臂一呼
1915年9月,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次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胡适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是年一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个主张,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为新文学形式提出初步设想,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他大声疾呼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他的关于贞操、礼教、婚姻、父子、教育改良和戏剧改良的见解,可谓标新立异,他的“打倒孔家店”的呼喊,更如一声春雷,震撼着绵亘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昏暗长空。毛泽东曾说过,胡适和陈独秀曾取代康有为、梁启超而成为他心中的楷模。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作小说《牧羊哀话》,同期的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在东京组建创造社,发表第一部诗集《女神》,以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一个充满自由、民主、个性解放和反抗精神的《女神》的出现,让已近阑珊的这出新诗运动大戏,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胡适引领的新诗运动实绩主要在诗体的解放,而在诗情领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内容意义的深度上,当时的大多数诗歌作品,在表现新文化思想内容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时代水平。诗人余光中说:“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而《女神》全面而深刻地触及了新文化运动的几乎所有最敏感的内容:自由民主思想,个性解放和反抗专制的精神,歌颂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等等,成为了丰富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内容。郭沫若的文学革命觉悟虽然稍迟于胡适,但他却是最有实绩的创作者。
三、绽放的奇葩
在诗作方面:胡适于1920年出版了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
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了新诗集《女神》
在剧作方面:胡适创作了独幕剧《终身大事》
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孔雀胆》、《聂荧》。
在论文方面:胡适有《文学改良刍议》等
郭沫若有《甲申三百年祭》等
在论著方面:胡适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小史》《中国禅学史》、《戴东原的哲学》、《淮南王书》、《齐白石年谱》等
郭沫若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等
在译作方面:胡适译有莫伯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说,拜伦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及《先秦名学史》的英文论著。
郭沫若译有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歌《浮世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等。
四、诤友与词臣
两人都在各自所属的政坛任过职,胡适的任职经历比较平淡,曾任北大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大校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生有过几次做大官的机会,他都放弃了。胡适是美国式民主的追求者,他主张由好人组成政府,不愿直接做官,更愿为帝王师,希望做统治者的诤臣和诤友。
相对来说,郭沫若的政坛经历就显赫多了。早期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革命军政治部主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等。
巧合的是:胡适、郭沫若都与毛泽东、蒋介石这两大敌对阵营的领袖人物打过交道。相比来说,胡与蒋打交道多些,郭与毛打交道多些,就风格来说,可谓一个“诤臣”,一个“喇叭”。
蒋介石经常与胡适共进晚餐,探讨国事,几次提名让胡适当副总统,甚至拿自己的稿费为胡适买房安家,赞扬胡适品德高尚,称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可胡适似乎并不为所动,在传记记载中,他对蒋屡有劝谏,多次拒绝任职,他的理由是作一个诤友、诤臣比在政府里说话更方便些,他仍然喋喋不休地鼓吹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他建议蒋介石“毁党救国”,做一个无智无能无为的总统,尽早结束独裁专制政体,开放台湾的民主政治机制,建立起多党制的民主政治制度。
作为国家领导人和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领导者,郭沫若在建国后的期间里,其所有学术活动都唯毛泽东的好恶是瞻,这与他“盛世明君”的思想有关,他坚信自己遇到了古往今来难得一遇的明君盛主。他对毛泽东的尊敬已到了崇拜和迷信的程度,他不会、也不敢想毛主席也会犯错误,他把毛看作神,对毛五体投地。他选择了学术服务于政治,表现突出的是《李白和杜甫》一书。他和毛主席有过多次诗词的唱和,并长期成为毛泽东诗词的第一解诗人,但始终把自己摆在词臣的位子上,大多是逢迎之作。仅是逢迎最高领导人也就算了,连江青这种人也逢迎起来,这种关键时侯只求自保的政坛表现,只能让他的自身形象史评蒙羞。
五、布道者之路(一)
胡适在留美期间,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使他领略到了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并终生服膺实验主义。他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胡适认为:实验主义是19世纪科学发达的结果,我们不可不先明白科学观念的两大变迁。
一是科学律令,从前的人认为科学律令是万世不变的,然而50年来,这种观念大大改变了。
二是生存进化,起初的人认为种类是不变的,直到60年前达尔文《种源论》,才说明种类是要改变的,可见生存进化的道理,全在适应环境的变化。
归结起来就是:第一,一切真理是人定的,第二,生活是活动的、变化的、是对付外界的,是适应环境的。
他又说: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知识思想是人生应付环境的工具。他认为杜威特别看重知识和思想,其目的是怎样能使人有创造的思想力,他的思想方法是以怀疑为起点,寻出新事物或新知识来解决这疑难。这就是胡适所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注脚。
他主张有用便是真理,这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但认为教育是社会进化和改良的根本方法,对当时的教育界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胡适从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当下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经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所以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的号召。
不仅如此,胡老夫子在政坛的经历操守也笃行了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他对统治者始终采取一种平视的角度,坦坦荡荡、无欲则刚。
(二)
郭沫若在日本,受到了斯宾诺沙、尼采、泰戈尔、达尔文、克罗齐、歌德、惠特曼、列宁等人著作的影响,形成了以泛神论和革命民主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
泛神论在东西方都有古老的传统,东方以印度思想为代表,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他们的共同性在于:认为宇宙或自然,万物(表象),与唯一的神(本体)具有同一性,不同的是神的观念。如谓神即自然,神即绝对精神,神即理念等等。
泛神论的核心观念是:大自然或宇宙即神,神即大自然、宇宙。亦就是Nature God;universe God.
费尔巴哈说:无神论是颠倒过来的泛神论。所以从本质上说,泛神论乃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对郭沫若来说,泛神即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他更多的不是对神的敬畏,而是神话的自我。
与许多文学家和思想家不同的是,郭沫若更多地洋溢着青春的理想和热情,而且葆有对中国古代固有生命精神的特殊理解和信念。在别人倾注全力对旧中国的现实进行解剖的时候,他却倾其全部热情呼唤着凤凰更生的烈火。这种“动”的倾心,对进化的向往,对革命的憧憬,必然表现出旺盛的活力。这一点恰与泛神论合拍,郭沫若所说的“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与斯宾诺沙的“神即自然”,黑格尔的“人就是神”一脉相承。显然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进化追求和革命志向,正是郭沫若泛神观念中神所具有的特殊生命内涵,也是他所呼唤人性中的神性的价值核心。
正是诗人对泛神论的吸纳,他的诗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在内容上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完成所谓的人的自觉。在形式上,摆脱旧时格律的镣铐而趋向自由诗。(周扬语)
首先,郭沫若的诗歌在广度、高度、深度、远度、速度等多重纬度上体现出开阔、高远的特征。例如《晨安》,即以宇宙意识为创作的心理基点,高扬人在宇宙中的主体精神。又如《天狗》,极力张扬主体精神:“我是天狗,天狗是我,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彰显了郭老“自我也是神,我即是神”的泛神理念。
其次,郭沫若在诗中大量使用了阔大、雄壮、奇特的意象,如《星空》中的“太空中只有闪烁的的星和我”,“我迎风向海上飞驰”,意境极其壮阔,表现了万物(表象)与本体神的完美统一。
第三,他写诗也常用清新明朗的意象。诗歌大都选取晴朝、霁月、日出、大海、白云等作为表象:如《晴朝》,就绘就了一幅欢快生动的春天图画,极力抒发了“一切自然皆是自我的表现”的愉悦心境。
总之,《女神》中出现的自然万物乃至宇宙整体形象,到处洋溢着他所憧憬的时代美感,通过它们能够准确地将其心中的神展现给读者,也正是这种进化的神、日新的神、革命的神,造就了他那火山爆发式的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泛神论大大提高了郭沫若诗歌的自我表现力,增加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纵观两位大师,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成就相当,主流都是在年青时代背负民族的希望留学海外,接受了当时先进思想的熏陶并终身服膺,归国后乐道好施,敢为人先,乃至艺术上登峰造极。
大师去也!但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无论如何也得书写上他们的名字。
参考文献:
[1]白吉庵《胡适传》红旗出版社2009年。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3]唐韬《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4]陈寿立《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
[5]左怀建《边缘游走:中国现代文学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6]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7]陈永志《试论<女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8]张新《20世纪中国新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摘 要:作者对胡适、郭沫若两位五四时期的文学大师,进行了生活、政治、艺术等方面的细密比对,既瞻仰了他们的辉煌成就,也对二人的求真之路作了客观的归纳分析。虽不免挂一漏万,倒也不乏新意。
关键词:胡适;郭沫若;求真;大师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出现过两位伟大的诗人,虽然他们分属于两个敌对的阵营,但其生活经历、政治地位、艺术成就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一位是胡适,一位是郭沫若。
一、学贯中西
胡适,1891年出生于徽州绩溪上庄村,父亲曾任过台湾知州。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后到上海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影响。1910年官费赴美留学,后由农学改学文学,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并终身服膺。
胡适很喜欢“谈墨”,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深受赫胥黎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他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获得了36个博士头衔,反映了中西文化对他的认可。
郭沫若小胡适一岁,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少年上过私塾,14岁前对先秦学术、文化打下良好的功底。1914年赴日本留学,由学医改从文。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人的作品,受到了革命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政治思想的熏陶,接受了斯宾诺沙、尼采、达尔文、克罗齐、列宁等人的思想,形成了以泛神论和革命民主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
郭沫若自幼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的底蕴,偏好庄子、屈原、李白等人的作品。从中接受的叛逆精神既与他稍后接触的“泛神论”一拍即合,也为他在甲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郭老除了是一流的文学家、剧作家、诗人之外,还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书法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占有崇高的地位,,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振臂一呼
1915年9月,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次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胡适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是年一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个主张,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为新文学形式提出初步设想,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他大声疾呼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他的关于贞操、礼教、婚姻、父子、教育改良和戏剧改良的见解,可谓标新立异,他的“打倒孔家店”的呼喊,更如一声春雷,震撼着绵亘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昏暗长空。毛泽东曾说过,胡适和陈独秀曾取代康有为、梁启超而成为他心中的楷模。
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作小说《牧羊哀话》,同期的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在东京组建创造社,发表第一部诗集《女神》,以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一个充满自由、民主、个性解放和反抗精神的《女神》的出现,让已近阑珊的这出新诗运动大戏,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胡适引领的新诗运动实绩主要在诗体的解放,而在诗情领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内容意义的深度上,当时的大多数诗歌作品,在表现新文化思想内容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时代水平。诗人余光中说:“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而《女神》全面而深刻地触及了新文化运动的几乎所有最敏感的内容:自由民主思想,个性解放和反抗专制的精神,歌颂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等等,成为了丰富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内容。郭沫若的文学革命觉悟虽然稍迟于胡适,但他却是最有实绩的创作者。
三、绽放的奇葩
在诗作方面:胡适于1920年出版了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
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了新诗集《女神》
在剧作方面:胡适创作了独幕剧《终身大事》
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孔雀胆》、《聂荧》。
在论文方面:胡适有《文学改良刍议》等
郭沫若有《甲申三百年祭》等
在论著方面:胡适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小史》《中国禅学史》、《戴东原的哲学》、《淮南王书》、《齐白石年谱》等
郭沫若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等
在译作方面:胡适译有莫伯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说,拜伦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及《先秦名学史》的英文论著。
郭沫若译有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歌《浮世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等。
四、诤友与词臣
两人都在各自所属的政坛任过职,胡适的任职经历比较平淡,曾任北大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大校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生有过几次做大官的机会,他都放弃了。胡适是美国式民主的追求者,他主张由好人组成政府,不愿直接做官,更愿为帝王师,希望做统治者的诤臣和诤友。
相对来说,郭沫若的政坛经历就显赫多了。早期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革命军政治部主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等。
巧合的是:胡适、郭沫若都与毛泽东、蒋介石这两大敌对阵营的领袖人物打过交道。相比来说,胡与蒋打交道多些,郭与毛打交道多些,就风格来说,可谓一个“诤臣”,一个“喇叭”。
蒋介石经常与胡适共进晚餐,探讨国事,几次提名让胡适当副总统,甚至拿自己的稿费为胡适买房安家,赞扬胡适品德高尚,称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可胡适似乎并不为所动,在传记记载中,他对蒋屡有劝谏,多次拒绝任职,他的理由是作一个诤友、诤臣比在政府里说话更方便些,他仍然喋喋不休地鼓吹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他建议蒋介石“毁党救国”,做一个无智无能无为的总统,尽早结束独裁专制政体,开放台湾的民主政治机制,建立起多党制的民主政治制度。
作为国家领导人和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领导者,郭沫若在建国后的期间里,其所有学术活动都唯毛泽东的好恶是瞻,这与他“盛世明君”的思想有关,他坚信自己遇到了古往今来难得一遇的明君盛主。他对毛泽东的尊敬已到了崇拜和迷信的程度,他不会、也不敢想毛主席也会犯错误,他把毛看作神,对毛五体投地。他选择了学术服务于政治,表现突出的是《李白和杜甫》一书。他和毛主席有过多次诗词的唱和,并长期成为毛泽东诗词的第一解诗人,但始终把自己摆在词臣的位子上,大多是逢迎之作。仅是逢迎最高领导人也就算了,连江青这种人也逢迎起来,这种关键时侯只求自保的政坛表现,只能让他的自身形象史评蒙羞。
五、布道者之路(一)
胡适在留美期间,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使他领略到了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并终生服膺实验主义。他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胡适认为:实验主义是19世纪科学发达的结果,我们不可不先明白科学观念的两大变迁。
一是科学律令,从前的人认为科学律令是万世不变的,然而50年来,这种观念大大改变了。
二是生存进化,起初的人认为种类是不变的,直到60年前达尔文《种源论》,才说明种类是要改变的,可见生存进化的道理,全在适应环境的变化。
归结起来就是:第一,一切真理是人定的,第二,生活是活动的、变化的、是对付外界的,是适应环境的。
他又说: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知识思想是人生应付环境的工具。他认为杜威特别看重知识和思想,其目的是怎样能使人有创造的思想力,他的思想方法是以怀疑为起点,寻出新事物或新知识来解决这疑难。这就是胡适所毕生倡言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注脚。
他主张有用便是真理,这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但认为教育是社会进化和改良的根本方法,对当时的教育界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胡适从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当下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经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所以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的号召。
不仅如此,胡老夫子在政坛的经历操守也笃行了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他对统治者始终采取一种平视的角度,坦坦荡荡、无欲则刚。
(二)
郭沫若在日本,受到了斯宾诺沙、尼采、泰戈尔、达尔文、克罗齐、歌德、惠特曼、列宁等人著作的影响,形成了以泛神论和革命民主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
泛神论在东西方都有古老的传统,东方以印度思想为代表,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他们的共同性在于:认为宇宙或自然,万物(表象),与唯一的神(本体)具有同一性,不同的是神的观念。如谓神即自然,神即绝对精神,神即理念等等。
泛神论的核心观念是:大自然或宇宙即神,神即大自然、宇宙。亦就是Nature God;universe God.
费尔巴哈说:无神论是颠倒过来的泛神论。所以从本质上说,泛神论乃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对郭沫若来说,泛神即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他更多的不是对神的敬畏,而是神话的自我。
与许多文学家和思想家不同的是,郭沫若更多地洋溢着青春的理想和热情,而且葆有对中国古代固有生命精神的特殊理解和信念。在别人倾注全力对旧中国的现实进行解剖的时候,他却倾其全部热情呼唤着凤凰更生的烈火。这种“动”的倾心,对进化的向往,对革命的憧憬,必然表现出旺盛的活力。这一点恰与泛神论合拍,郭沫若所说的“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与斯宾诺沙的“神即自然”,黑格尔的“人就是神”一脉相承。显然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进化追求和革命志向,正是郭沫若泛神观念中神所具有的特殊生命内涵,也是他所呼唤人性中的神性的价值核心。
正是诗人对泛神论的吸纳,他的诗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在内容上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完成所谓的人的自觉。在形式上,摆脱旧时格律的镣铐而趋向自由诗。(周扬语)
首先,郭沫若的诗歌在广度、高度、深度、远度、速度等多重纬度上体现出开阔、高远的特征。例如《晨安》,即以宇宙意识为创作的心理基点,高扬人在宇宙中的主体精神。又如《天狗》,极力张扬主体精神:“我是天狗,天狗是我,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彰显了郭老“自我也是神,我即是神”的泛神理念。
其次,郭沫若在诗中大量使用了阔大、雄壮、奇特的意象,如《星空》中的“太空中只有闪烁的的星和我”,“我迎风向海上飞驰”,意境极其壮阔,表现了万物(表象)与本体神的完美统一。
第三,他写诗也常用清新明朗的意象。诗歌大都选取晴朝、霁月、日出、大海、白云等作为表象:如《晴朝》,就绘就了一幅欢快生动的春天图画,极力抒发了“一切自然皆是自我的表现”的愉悦心境。
总之,《女神》中出现的自然万物乃至宇宙整体形象,到处洋溢着他所憧憬的时代美感,通过它们能够准确地将其心中的神展现给读者,也正是这种进化的神、日新的神、革命的神,造就了他那火山爆发式的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泛神论大大提高了郭沫若诗歌的自我表现力,增加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纵观两位大师,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成就相当,主流都是在年青时代背负民族的希望留学海外,接受了当时先进思想的熏陶并终身服膺,归国后乐道好施,敢为人先,乃至艺术上登峰造极。
大师去也!但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无论如何也得书写上他们的名字。
参考文献:
[1]白吉庵《胡适传》红旗出版社2009年。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3]唐韬《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4]陈寿立《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料摘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
[5]左怀建《边缘游走:中国现代文学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6]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7]陈永志《试论<女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8]张新《20世纪中国新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