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做品牌、投费用,最大的目的就是完成指标,创造利润。对于长期没有完成指标的经销商是继续合作还是Game Over,是一个大难题。总结一下,对于以下几种经销商,应该彻底Game Over!
需慎重考虑的几种经销商
1.大而无当的经销商。
经销商太大,并不一定是好事。你想做的是商超,他最牛的地方却是流通,那经销商再强的网络、渠道,可能也并不适合。
另外,经销商的品牌太多,你的生意占比如果太低,也会造成客户的不重视。很多经销商给业务员的考核指标只是所有品牌出货量总和,为了完成业绩,业务员习惯挑最容易达成的流通品牌去冲销量。所以即使这个经销商势力很庞大,一旦不适合,你还是会水深火热。
2.自身定位不清的经销商。
厂家为什么要找一个经销商,而不是一个物流商?因为市场是大家的,厂家提供产品、政策,经销商提供当地的服务,比如铺货、卖场客情等等,你来我往,亲密无间。但偏偏有些客户对自己定位不清,主动把自己降低为物流商的身份。
谈新品?厂家自己去谈。铺货?厂家自己去谈。活动?厂家自己去谈。费用?厂家先报给我,我再给卖场。市场做得好,都是我的功劳,市场没有做好,都是厂家人员不行。这样的客户还真不少。这种思路如何做大做强?慢慢就会被市场淘汰了。
3.坚决站在厂家对立面,把厂家束之高阁的经销商。
还有一种极端经销商,他们以为要把渠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于是啥都不让厂家人员动手,并教育自己的业务员“把厂家人员透明化、傻瓜化”。他们在各个流程设置关卡,让厂家人员无法开展工作,尤其在卖场合同、费用方面遮遮掩掩、欲语还休,人为增加沟通难度。这种客户,极度欠缺合作精神,市场没做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4.信誉太差的经销商。
拖欠厂家款项、拖欠第三方员工工资,经常冲货、倒货、乱价,这些都是致命伤,原则问题不能让步。
5.资金太少,既无法保证自己的利润,又无法支撑品牌成长的经销商。
快消品利润率不高,知名品牌不足10%很常见。偏偏有些客户高估自己实力,硬接太多品牌,造成资金流十分紧张,只好不断去银行借贷。现在银行利息也不低,扣除各种成本,经销商基本没有多少赚头。每到订单日时,厂家都替经销商捏一把汗。一个长期赚不到钱的经销商会让市场缺乏信心。
还有一种是自有资金又少,还无法进行银行贷款的客户,那就更加危险。这种客户要不就去借高利贷,要不就是缩小生意规模,如果你的品牌刚好在这种公司,赶紧另谋出路。
6.啥都不干,只知道整天大叹“生意不好做”的经销商。
很多品牌与经销商合作初就确定了各项目标,比如要覆盖所有商超渠道,商超渠道搞定之后就要到县份或乡下再拓展等。偏偏有些客户对这些指标视而不见,铺货率低不说,还宣称是和卖场在“博弈”,有时候一博弈就是一年,导致品牌生意份额急速下滑,库存高筑,厂家苦不堪言。而经销商除了大叹“店大欺客、生意不好做”之外,却也拿不出有效解决方案,让厂家心灰意冷。
综上所述,似乎很多客户都要调整。厂家和经销商合作就像结婚一样,一旦结婚就不要轻易提离婚,离婚不一定是经销商的错,也有可能双方“性格不合”。转经销商是很慎重的市场行为,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建议更换,因为转一个经销商,市场至少需要半年的消化和交接,耽误生意不说,甚至让很多品牌元气大伤,市场份额不升反降,一旦竞争对手趁虚而入,东山难再起。生意越大,经销商越大,转换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在选择经销商之初就要非常慎重,一旦更换,更要擦亮眼睛。
转经销商注意事项
1.谋定而后动,先扶持后更换。
就像公司裁人一样,新员工的管理成本远远超过老员工。所以更换经销商前,务必深思熟虑,是否真的必须要做出这个根本性的改变?
最直观的就是经销商长期没有完成指标,那就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达成指标?如果经销商各方面都做到了,该覆盖的网点都覆盖了,该分销的单品都分销了,活动也执行了,终端形象也得到提升了,为什么指标还是没有完成?
如果经销商是因为不理解厂家政策导致的不合作,厂家代表就要反省,是否自己沟通或培训不到位,是否有必要多做几次沟通?厂家代表水平良莠不齐,人生阅历也未必比经销商多,双方虽是合作伙伴,很多时候也是利益的对立面。所以,当厂家代表沟通不畅的时候,甚至可以求助公司大区经理等进行深入交流,也许谈笑间,一切矛盾就灰飞烟灭了。
如果是经销商执行力太差,就要看经销商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如果只是客观原因,缺少一定的人力物力,那可以用数据告诉经销商必须在品牌上有所投入。如果这个客户值得栽培,厂家又有灵活的政策支持,建议厂家干脆自己投人、投费用去协助客户做好市场。这样厂家对市场的把控度也更好一些,同时也可以帮助客户成长,这样培养起来的经销商也会有较大的忠诚度。
记住,千万别在最惨的时候换客户。别等到最惨的时候找备胎,平时就可以多认识一些客户。经销商的圈子很小,可以先从侧面了解信息,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经销商。一旦更换事实确定,再做下一步的准备,否则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增加后期客户转换难度。
某品牌在M城销售长期停滞不前,新任区域经理上任后,没有认真分析市场,没有从品牌运作上找问题,想当然地认为指标没有达成就是经销商的错,于是大刀阔斧砍掉旧客户。由于该品牌在M城属于发展的低谷期,所以很难有好客户可以挑选,勉强和新客户签约。但半年内,市场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新客户甚至比旧客户更难搞,区域经理后晦不迭。
2.给客户一个缓冲期,以理服人。
既然动了更换经销商的念头,一方面要及时和客户分析沟通,别把责任全部推到客户身上,也别把话说死,真诚地和客户沟通公司目前遇到的困境。比如销售不达标、铺货不达标、活动跟进不到位等等,怎么办?怎么解决?先听客户怎么说。说分手很伤感情,尤其是由厂家提出,更容易让经销商产生抗拒情绪,甚至愤怒。所以问题应由厂家提出,对策由经销商来想。既然你对品牌还有感情,那铺货不达标怎么办?加入、加政策?承诺多久达到预期目标。活动跟进不到位怎么办?好,厂家给一份季度活动方案,报给商超,该落实的地堆、促销都必须执行到位,明确分工,三个月后咱们看看成效怎么样。 缓冲期相当于给大家一个机会,或许在这三个月中,厂家和经销商能找到更多契合点,那咱们就继续合作下去。如果三个月后还是老样子,那咱们就买卖不成仁义在,经销商或许也会接受这个事实,分手吧,后期工作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z品牌的经销商是当地老大,经常随自己心情办事,不服从厂家管理。区域经理对此相当恼火,到处告诉别人准备炒了经销商。消息传到客户耳朵里,客户大动肝火,你小子不仁,就别怪我不义,索性不进货了,并放话出来,谁敢接z牌,他就低价扰乱市场,渠道都听我的,到底谁怕谁还不知道呢!最后搞得区域经理措手不及,换也不是,不换也不是,孤立无援等着被业界笑话。
3.账目要理清。
有些厂家与经销商的合作是先款后货,那就不存在经销商欠款的问题,主要是搞清楚卖场费用是否清楚、二级客户账目是否理清即可。如果是先货后款的客户,就要及时追回欠款,在合作后期,最好也减少发货,避免不必要的呆账、烂账。
M牌经销商在知道厂家动了换经销商的念头后,反而用信用额度大批量压货,结果导致账目清理时,欠款、库存高筑,给更换经销商带来很大的难度。对此,厂家人员应认真审核订单,并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卡单或者不发货。欠钱的都是老大,千万别被债主掐住脖子。
4.熟悉经销商下游客户。
在更换经销商之前,必须事先了解经销商的下游客户,包括商超采购、二级批发商和其他终端客户。厂家代表要有意识地拜访、接触现有经销商的网络,维护厂家与下游客户之间的关系。更换客户后如果产品要继续在这个市场上销售,就必须运用这些渠道。厂家代表有义务培养终端对厂家和产品的忠诚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经销商更迭所带来的损失。
5.制定新客户合作计划。
更换新客户后的全年市场计划,包括广告投入计划、费用投入计划、人员计划、陈列改善计划以及每月指标等。厂家代表应熟悉公司贸易条款,协助新客户快速熟悉产品、熟悉公司,快速成长。
w牌在没有更换经销商前,厂家人员就经常陪同经销商业务拜访门店,并主动与下游客户联系,增进了解。经销商的业务员怕事多,除了对账外基本把所有业务交给厂家人员。几年后w牌更换经销商,几乎没有惊动下游客户,平稳过渡。与新客户的沟通中,出于对市场的了解,区域经理制定出完整的年度计划。新经销商也迅速进入角色,市场的交接过程缩短,增强了新客户信心,推动了生意发展。
除了以上几条,更换经销商时,厂家代表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事项:
1.卖场合同条款:转经销商同时也需要转合同条款,如果跟着经销商的大合同签的话,至少也要了解返点、新品费、陈列费这些信息。和备胎客户谈判时,需要带上这些数据和各卖场销售情况一起说明。对于节庆费、店庆费等费用的承担方式及结算方式也必须交待清楚,以免后期扯不清。
2.转场费用确认:转场费用和进场费用都是一笔极大的开支,新旧客户及厂家代表需事先确认费用问题,这也是转场开始的第一步。
3.库存、货款转移:库存包括仓库库存、社会库存和临期残次品库存。在转客户前,最好能对所有库存进行清晰地盘点,尤其是库龄的统计,提前做好库存消化计划。可以通过折扣促销或者利用公司政策以旧换新、旧品退货等手段,尽量降低库存,让新客户轻装上阵。库存转移的货款支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新旧客户必须对各类库存盘点表及货款支付协议签好书面合同,避免后期纠纷。
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谁都想看到白头偕老,但缘分已尽,那就好聚好散。厂家人员对经销商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实经销商也是明白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做妥协罢了。厂家人员要做好这方面的沟通,软硬兼施,尽量将双方的损失降至最低,让这个转换过程平稳、友好。
需慎重考虑的几种经销商
1.大而无当的经销商。
经销商太大,并不一定是好事。你想做的是商超,他最牛的地方却是流通,那经销商再强的网络、渠道,可能也并不适合。
另外,经销商的品牌太多,你的生意占比如果太低,也会造成客户的不重视。很多经销商给业务员的考核指标只是所有品牌出货量总和,为了完成业绩,业务员习惯挑最容易达成的流通品牌去冲销量。所以即使这个经销商势力很庞大,一旦不适合,你还是会水深火热。
2.自身定位不清的经销商。
厂家为什么要找一个经销商,而不是一个物流商?因为市场是大家的,厂家提供产品、政策,经销商提供当地的服务,比如铺货、卖场客情等等,你来我往,亲密无间。但偏偏有些客户对自己定位不清,主动把自己降低为物流商的身份。
谈新品?厂家自己去谈。铺货?厂家自己去谈。活动?厂家自己去谈。费用?厂家先报给我,我再给卖场。市场做得好,都是我的功劳,市场没有做好,都是厂家人员不行。这样的客户还真不少。这种思路如何做大做强?慢慢就会被市场淘汰了。
3.坚决站在厂家对立面,把厂家束之高阁的经销商。
还有一种极端经销商,他们以为要把渠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于是啥都不让厂家人员动手,并教育自己的业务员“把厂家人员透明化、傻瓜化”。他们在各个流程设置关卡,让厂家人员无法开展工作,尤其在卖场合同、费用方面遮遮掩掩、欲语还休,人为增加沟通难度。这种客户,极度欠缺合作精神,市场没做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4.信誉太差的经销商。
拖欠厂家款项、拖欠第三方员工工资,经常冲货、倒货、乱价,这些都是致命伤,原则问题不能让步。
5.资金太少,既无法保证自己的利润,又无法支撑品牌成长的经销商。
快消品利润率不高,知名品牌不足10%很常见。偏偏有些客户高估自己实力,硬接太多品牌,造成资金流十分紧张,只好不断去银行借贷。现在银行利息也不低,扣除各种成本,经销商基本没有多少赚头。每到订单日时,厂家都替经销商捏一把汗。一个长期赚不到钱的经销商会让市场缺乏信心。
还有一种是自有资金又少,还无法进行银行贷款的客户,那就更加危险。这种客户要不就去借高利贷,要不就是缩小生意规模,如果你的品牌刚好在这种公司,赶紧另谋出路。
6.啥都不干,只知道整天大叹“生意不好做”的经销商。
很多品牌与经销商合作初就确定了各项目标,比如要覆盖所有商超渠道,商超渠道搞定之后就要到县份或乡下再拓展等。偏偏有些客户对这些指标视而不见,铺货率低不说,还宣称是和卖场在“博弈”,有时候一博弈就是一年,导致品牌生意份额急速下滑,库存高筑,厂家苦不堪言。而经销商除了大叹“店大欺客、生意不好做”之外,却也拿不出有效解决方案,让厂家心灰意冷。
综上所述,似乎很多客户都要调整。厂家和经销商合作就像结婚一样,一旦结婚就不要轻易提离婚,离婚不一定是经销商的错,也有可能双方“性格不合”。转经销商是很慎重的市场行为,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建议更换,因为转一个经销商,市场至少需要半年的消化和交接,耽误生意不说,甚至让很多品牌元气大伤,市场份额不升反降,一旦竞争对手趁虚而入,东山难再起。生意越大,经销商越大,转换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在选择经销商之初就要非常慎重,一旦更换,更要擦亮眼睛。
转经销商注意事项
1.谋定而后动,先扶持后更换。
就像公司裁人一样,新员工的管理成本远远超过老员工。所以更换经销商前,务必深思熟虑,是否真的必须要做出这个根本性的改变?
最直观的就是经销商长期没有完成指标,那就要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达成指标?如果经销商各方面都做到了,该覆盖的网点都覆盖了,该分销的单品都分销了,活动也执行了,终端形象也得到提升了,为什么指标还是没有完成?
如果经销商是因为不理解厂家政策导致的不合作,厂家代表就要反省,是否自己沟通或培训不到位,是否有必要多做几次沟通?厂家代表水平良莠不齐,人生阅历也未必比经销商多,双方虽是合作伙伴,很多时候也是利益的对立面。所以,当厂家代表沟通不畅的时候,甚至可以求助公司大区经理等进行深入交流,也许谈笑间,一切矛盾就灰飞烟灭了。
如果是经销商执行力太差,就要看经销商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如果只是客观原因,缺少一定的人力物力,那可以用数据告诉经销商必须在品牌上有所投入。如果这个客户值得栽培,厂家又有灵活的政策支持,建议厂家干脆自己投人、投费用去协助客户做好市场。这样厂家对市场的把控度也更好一些,同时也可以帮助客户成长,这样培养起来的经销商也会有较大的忠诚度。
记住,千万别在最惨的时候换客户。别等到最惨的时候找备胎,平时就可以多认识一些客户。经销商的圈子很小,可以先从侧面了解信息,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经销商。一旦更换事实确定,再做下一步的准备,否则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增加后期客户转换难度。
某品牌在M城销售长期停滞不前,新任区域经理上任后,没有认真分析市场,没有从品牌运作上找问题,想当然地认为指标没有达成就是经销商的错,于是大刀阔斧砍掉旧客户。由于该品牌在M城属于发展的低谷期,所以很难有好客户可以挑选,勉强和新客户签约。但半年内,市场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新客户甚至比旧客户更难搞,区域经理后晦不迭。
2.给客户一个缓冲期,以理服人。
既然动了更换经销商的念头,一方面要及时和客户分析沟通,别把责任全部推到客户身上,也别把话说死,真诚地和客户沟通公司目前遇到的困境。比如销售不达标、铺货不达标、活动跟进不到位等等,怎么办?怎么解决?先听客户怎么说。说分手很伤感情,尤其是由厂家提出,更容易让经销商产生抗拒情绪,甚至愤怒。所以问题应由厂家提出,对策由经销商来想。既然你对品牌还有感情,那铺货不达标怎么办?加入、加政策?承诺多久达到预期目标。活动跟进不到位怎么办?好,厂家给一份季度活动方案,报给商超,该落实的地堆、促销都必须执行到位,明确分工,三个月后咱们看看成效怎么样。 缓冲期相当于给大家一个机会,或许在这三个月中,厂家和经销商能找到更多契合点,那咱们就继续合作下去。如果三个月后还是老样子,那咱们就买卖不成仁义在,经销商或许也会接受这个事实,分手吧,后期工作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z品牌的经销商是当地老大,经常随自己心情办事,不服从厂家管理。区域经理对此相当恼火,到处告诉别人准备炒了经销商。消息传到客户耳朵里,客户大动肝火,你小子不仁,就别怪我不义,索性不进货了,并放话出来,谁敢接z牌,他就低价扰乱市场,渠道都听我的,到底谁怕谁还不知道呢!最后搞得区域经理措手不及,换也不是,不换也不是,孤立无援等着被业界笑话。
3.账目要理清。
有些厂家与经销商的合作是先款后货,那就不存在经销商欠款的问题,主要是搞清楚卖场费用是否清楚、二级客户账目是否理清即可。如果是先货后款的客户,就要及时追回欠款,在合作后期,最好也减少发货,避免不必要的呆账、烂账。
M牌经销商在知道厂家动了换经销商的念头后,反而用信用额度大批量压货,结果导致账目清理时,欠款、库存高筑,给更换经销商带来很大的难度。对此,厂家人员应认真审核订单,并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卡单或者不发货。欠钱的都是老大,千万别被债主掐住脖子。
4.熟悉经销商下游客户。
在更换经销商之前,必须事先了解经销商的下游客户,包括商超采购、二级批发商和其他终端客户。厂家代表要有意识地拜访、接触现有经销商的网络,维护厂家与下游客户之间的关系。更换客户后如果产品要继续在这个市场上销售,就必须运用这些渠道。厂家代表有义务培养终端对厂家和产品的忠诚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经销商更迭所带来的损失。
5.制定新客户合作计划。
更换新客户后的全年市场计划,包括广告投入计划、费用投入计划、人员计划、陈列改善计划以及每月指标等。厂家代表应熟悉公司贸易条款,协助新客户快速熟悉产品、熟悉公司,快速成长。
w牌在没有更换经销商前,厂家人员就经常陪同经销商业务拜访门店,并主动与下游客户联系,增进了解。经销商的业务员怕事多,除了对账外基本把所有业务交给厂家人员。几年后w牌更换经销商,几乎没有惊动下游客户,平稳过渡。与新客户的沟通中,出于对市场的了解,区域经理制定出完整的年度计划。新经销商也迅速进入角色,市场的交接过程缩短,增强了新客户信心,推动了生意发展。
除了以上几条,更换经销商时,厂家代表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事项:
1.卖场合同条款:转经销商同时也需要转合同条款,如果跟着经销商的大合同签的话,至少也要了解返点、新品费、陈列费这些信息。和备胎客户谈判时,需要带上这些数据和各卖场销售情况一起说明。对于节庆费、店庆费等费用的承担方式及结算方式也必须交待清楚,以免后期扯不清。
2.转场费用确认:转场费用和进场费用都是一笔极大的开支,新旧客户及厂家代表需事先确认费用问题,这也是转场开始的第一步。
3.库存、货款转移:库存包括仓库库存、社会库存和临期残次品库存。在转客户前,最好能对所有库存进行清晰地盘点,尤其是库龄的统计,提前做好库存消化计划。可以通过折扣促销或者利用公司政策以旧换新、旧品退货等手段,尽量降低库存,让新客户轻装上阵。库存转移的货款支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新旧客户必须对各类库存盘点表及货款支付协议签好书面合同,避免后期纠纷。
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谁都想看到白头偕老,但缘分已尽,那就好聚好散。厂家人员对经销商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实经销商也是明白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做妥协罢了。厂家人员要做好这方面的沟通,软硬兼施,尽量将双方的损失降至最低,让这个转换过程平稳、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