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行为毒理学概述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fe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行为毒理学的概念
  神经行为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正在发育的、成熟的和老化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一门学科。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危害因素极为敏感,当受到外来化学物的刺激以后,往往是在各脏器系统出现明显病理损害之前,其功能性的改变就已显现;此种功能性改变反过来也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内在损害。因此,目前认为,利用神经行为毒理学的方法研究外来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检测中枢神经系统亚临床改变,并以此为指征确定外来化合物的阈剂量,可以为制定卫生限量标准提供较为灵敏的、早期的、严格的检测手段和试验依据。
  神经行为毒理学主要应用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生理方法,如经典的条件反射、程序式行为操作反射等,研究毒物對实验动物的认识、识别、记忆、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等的影响,探索早期可逆性有害效应,为制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常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神经行为核心试验成套组合方法对职业性接触有害物质人群进行健康监护,提供早期有害效应的信息。
  
  行为毒理学的方法
  行为毒理学试验方法可以分为一般行为毒理学和行为致畸学两大类。一般行为毒理学主要包括:①一般行为;②学习能力;③感觉功能;④活动能力;⑤药理学反应性;⑥神经运动能力等6个方面。人和动物的行为致畸学主要包括生长、发育过程中,尤其是胚胎发育期间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所引起的行为和发育异常。
  化学物质行为毒性研究问题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评价一种化学物质是否具有毒性是以半数致死量(LD50)为指标,这是人类对化学物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最初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将亚急性和慢性毒理学试验用于评价化学物质的毒性;五十年代末期,震惊世界的“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对毒理学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对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仅用急性、亚急性、慢性毒理学试验是不够全面的,还需要做相应的致畸试验[1]。我国自1984年试行“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度”以来,使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逐步纳入法律监督的轨道上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通过对国外有关化学物质行为毒理学评价方法的研究,结合我国国内具体的实验条件和对行为毒理学方法学的一系列探讨,提出了一套食品安全性行为毒理学评价方法,为今天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特别是为保健食品和食品新资源开发等鉴定,提供了敏感、简单、易行、可靠的方法,使我国行为毒理学方法学的研究正逐步与世界水平接轨。
  1998年国际OECD神经行为毒性研讨会重新确定了有关的试验方法,尤其是强调应该重视神经系统从发生到成熟这个期间的安全性评价,应该进行多世代的试验,至少要了解妊娠期和哺乳期接触化学物质所产生的影响,而器官形成期的暴露试验则作为参考。
  行为毒理学的评价原则:行为毒理学的一般评价原则主要是对那些在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具有神经毒性,或者可疑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学物质以及可能具有潜在神经毒性的物质,可通过各种途径与人类可能接触或进入人体的,原则上都应该进行行为毒性的评价。
  行为毒理学的评价方法:原则上是选择生理学和动物学上的分类与人类更接近的,同时也要既容易获得,又经济的动物,如狗、兔、鼠等。目前国际上最通用的动物是大鼠和小鼠。但也要注意,动物对化学物质敏感性问题,例如有的动物,只对某种化学物质产生特异反应,如杀虫剂用啮齿类动物不能检测出其毒性,但给小鸡投予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其神经毒性。所以,对行为毒性实验来说,化学物质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方面与特定动物神经系统易感性的选择应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考试。
  
  神经科学的发展与行为毒理学
  最近10年来,神经科学方面,特别是在脑神经活性物质以及受体的研究中,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应用,逐渐阐明了神经活性物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在脑组织及其他神经系统中的生理功能和分布。因此,这些物质的结构及动态变化,构成了行为学变化的基础,为化学物质在行为毒理学、药理学等方面的评价提供了生物化学、生理学方面的依据。
  行为与神经生化学:脑细胞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一般说明,树突是从其他神经细胞接受信息,而轴突是把信息传给下一级神经细胞。这种神经细胞间的神经传导有化学和电突触两种。在化学突触中担当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是神经递质。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及与特异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神经传导中最重要的基础是神经递质的产生部位(神经细胞的脑内分布)、释放部位(终末的脑内分布)、受体蛋白所在部位及产生部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细胞结合的部位)。
  神经毒性评价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分子神经毒理学。由于哺乳类大脑组织遗传的多样性,用重组DNA技术等来揭示神经系统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对受体的研究。通过分子克隆和基因库筛选原则,推论出的一系列受体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然后这些受体在异种的细胞中被表达,并且对它们的功能进行体内研究,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将在更高的水平上有利于对人体大脑功能的了解。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了解神经毒性作用的机制,最好的方法是采用行为、神经生物化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 Jones KL,Smpht DW,ulleland CN.et al Pattern of malfOrmation in offspoing of chrnic alcohouc rnothers[J].Lancet,1973.1:1267-1271.
其他文献
崔允漷在《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中指出,教育评价的实践正在产生巨大的变革,诸多新型的评价方式得到广泛运用,新的教育评价文化正在兴起。这些变革与学校教育使命从选拔转
我们用硬膜外导管注药治疗腰腿痛3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30例病人分别诊断为椎管狭窄症、椎间盘脱出症、骨关节炎外伤性疼痛。
朱向明在《校长有时也要“装聋作哑”》一文中认为,校长在管理过程中有些时候应“装聋作哑”。
近期,在澳大利亚,有超过400名西医、相关学者及科技界人士联合签名反对大学开设中医教学课程,并指责中医草药、针灸、按摩等补充疗法为“江湖骗术”,对此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还组织
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号0709TCYA057)  摘 要: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腹水致急性肺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①阴性对照组(C组):开腹后仅翻动胰腺组织;②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组):3.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③腹腔注射组(E组):取S组大鼠胰腺匀浆及腹水,于正常大鼠腹腔内注射。于造模后3
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汉语的诗歌当西方的poetry讲,只从字面解释诗歌的含义。然而,汉语的诗歌原是吟诵出来的,先吟后录,所以我们叫“作诗”不叫“写诗”。吟诵的时候,字音拉得很长,字
病历资料患儿,男,5岁,因"误服驱风樟木油后昏迷4小时",2012年2月11日13:56急诊接入院。家属代述患儿误服"驱风樟木油"(约50ml),服后即出现呕吐,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非喷射状,约半
关键词 内镜 激光凝固 射频消融术 胃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6    资料与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8月收治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有上腹部疼痛不适,伴反酸、呃逆、嗳气等症状。病程8天~10年,平均0.65±5.0年。镜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分型标准:内镜下见圆形或类圆形隆起灶,顶端凹陷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与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4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椎体成形术,B纽采用榷弓根螺钉术。结果:两组术前椎体高度,术前椎
摘 要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未婚先孕相关因素。方法:对18例未成年人未婚先孕女孩进行饮食、性知识、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18例女孩,年龄12~15岁。其中12岁1例,13岁3例,14岁6例,15岁7例。饮食情况:18例女孩,有15例偏好吃肉,有的还喜欢吃肥肉,喜欢吃鸡、鸭等,并用化妆品,另外3例,荤素食物较为均匀,但常喝饮料。家庭情况:18例中离异2例,其中跟爸爸1例,跟妈妈1例,12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