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8819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不仅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还能让学生身心愉悦。作为教师,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那么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呢?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让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
  学生只有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只有学生主动地阅读,才能让自己领略到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坦诚面对学生,给予其充分信任与鼓励,鼓励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的兴趣与欲望。做到以“趣”求“活”,“活”中见“悟”,即便是一时难于理解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及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大阅读量,丰富知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二、培养学生掌握良好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汲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 摘抄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 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大力提倡“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应尽可能地把阅读的主动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因此,教师除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兴趣外,还要做到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四、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
  一般来说,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的原则:一是课外书籍思想要健康;二是其内容要与教学相结合;三是要适合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因此,引导学生阅读,不但要引导学生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还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读物。对低年级学生要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等。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就一定能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帮助学生改进阅读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将会结出累累硕果。
其他文献
战斗精神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完成历史使命的的重要保证。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是我军培育大量武警部队初级军官的主要摇篮和基地,培育学员战斗精
乡土资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建筑特色、人情风俗、民间传说等的统称,范围相当广泛。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乡土情结,培育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亲情观念,实现语文课知识传授与情感陶冶的双重教学目标。  一、乡土资源教育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
语文借助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博大而深邃的哲理浸透着学生的心田。那一幅幅如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要求教师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住持人的身份,引领着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营造出和谐的氛围、高效的课堂呢?  一、教师要有革新意识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在课改中,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益。我深切体会到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能力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
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三十年,且长期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也习惯留心、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复习课颇有心得。复习课是强化和巩固学生记忆痕迹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把教学过的内容以再教的形式系统而有重点地再现;同时也是教学领域不可缺少的一个辅助手段;也是巩固教学成果的必要途径。由此来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现就如何做好复习工作,笔者就浅谈几点做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着眼朴素,体现复习的重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过分注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离开了教育园地,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各项能力培养发展的素质教育。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和人道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那么,在充满灵气与感性的语文教学中,更应该以学生为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下面,对于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我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树立充分尊重学生的意
期刊
历经近十年孕育的我国创业板市场终于进入了“预产期”。3月21日,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就《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 Aft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僵化单板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教育传统弊端的金钥匙。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内容。  一、小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创新几乎无处不在。如果细心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创新所产生的就“物”。其中有古人用创新精神造出的赵州桥和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也有现代科技创
由于教育环境的迅速变化和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学校管理需要尽量保留优秀教师,来促进学校发展和实施教育改革。骨干教师是学校实现教育功能和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往往在骨干
组织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回应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和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它内含着特定时代的组织目标、价值、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