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低剂量丝裂霉素C的疗效观察

来源 :国际眼科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e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可有效防止其复发,但可引起如角膜融解等严重并发症.近有报道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也可明显降低其复发.作者对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低剂量丝裂霉素C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实验分为三组.组1为36例38眼原发性翼状胬肉,组2为26例26眼复发性翼状胬肉,组3为30例32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其中组1,组2切除翼状胬肉暴露巩膜后,局部用含0.02%的丝裂霉素C的棉片作用30秒钟,之后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组3切除翼状胬肉暴露巩膜后行自体结膜移植.所有病人术后至少遮眼一天至角膜上皮愈合.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点眼(4次/日)一周后,地塞米松逐渐减量至停药. 结果:组1随访6~12个月38眼中有3眼(7.9%)复发,组2随访5~7个月26眼中有5眼(19.2%)复发,组3随访2~9个月32眼中有2眼(6.3%)复发,统计结果显示组2和组3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年轻人的复发率高于老年人.术后至发现翼状胬肉复发的时间:组1为(10.0±3.5)天,组2为(5.1±1.7)天,组3为(5.5±3.5)天.术后组1中有71.1%的病人对手术外观满意,即术眼与正常眼无明显差别,或只在手术区有少量浅层巩膜血管但未超过角膜缘并且无纤维组织增生.组2和组3病人满意率分别为65.4%和75.1%,二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丝裂霉素C治疗组的主要并发症是浅层点状角膜炎,多在术后1~2周内出现,但在自体结膜移植组,未见此类并发症.平均随访(28.3±10.3)个月,无巩膜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出现. 结果表明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低剂量丝裂霉素C可有效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而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眼外观使病人满意.作者认为:对于初发的翼状胬肉患者,应施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丝裂霉素C治疗;对于复发性翼状胬肉,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是更好的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作者通过阐述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机制、分类、诊断,揭示玻璃体后脱离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并且回顾了玻璃体后脱离的各种药物诱导方法.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在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了质粒介导的AmpC酶,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更多困难.该文主要针对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
目的探讨欣怡胶囊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94只兔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替罗非班组,欣怡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g/kg),每组16只,假手术组14只。连续欣怡胶囊灌胃5 d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建立AMI再灌注模型。记录模型制作前后心电图。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MB(CK-MB)水平。评价心肌组织病理学。结
期刊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是两种作用相反的血管活性物质,两者共同作用影响眼底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毛细血管的闭塞、内皮细胞的增殖、周细胞的凋亡以及基底膜的增厚密切相关,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也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环境因素,又包括个体的遗传因素.在遗传因素中,染色体畸变、微卫星的不稳定性及基因的表达异常等往往可引起细胞癌变.肺
作者从海洋海绵 Agelas 藻中分离鉴定出5种新的溴吡咯生物碱类化合物2-bromokeramadine(1)、2-bromo-9,10-dihydrokeramadine (2)、tauroacidin C(3)、tauroacidin D(4)和muk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成人的生命,尽管诊断正确率较高,但其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尚不清楚,目前除眼球摘除外治疗方式多样,但临床医生对不同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统一标准.本文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筛选造模成功的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和参麦组,每组10只,于造模成功24 h后处死取心脏,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卡托普利组灌流卡托普利溶液0.05 mol/L;参麦组灌流参麦注射液0.05 mol/L;模型组仅灌流KH营养液。于灌流前5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是一种优秀的重组蛋白表达系统,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现就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特点及其用于外源蛋白表达的基本策略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