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 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读为主,充分重视朗读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朗读的指导,善于把控,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使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味。
  一、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要求,朗读教学也不例外。教者必须明确朗读的教学要求,“严”而有“格”地进行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在课堂上很多老师通常是要求自由读,同学们就大声读起来,看似热热闹闹,由于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缺乏目的性只是一种形式。学生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而读,读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训练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要求,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阶段安排。
  二、扣动“情”弦,让学生敢读、想读。
  面对胆怯、腼腆不敢读书的学生,教师不能置之不理,熟视无睹,而要蹲下来和学生交谈,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语。这不仅是在指导学生读书,更是在培养学生成人,在学生自卑的心田种上自信的幸福之“花”。课堂上,教师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把学生看作知心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师爱意绵绵,学生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学习中了,变得自信大方了,书自然也越读越好。
  情感是朗读的“导火索”。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咏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时,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渡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只有打开情感的闸门,真情才能在我们的课堂恣意流淌。在教学《示儿》一课时,我如下安排:
  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陆游真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临终仍念念不忘国事!
  生:陆游的爱国情怀真让人感动!
  师:是啊!爱国诗人陆游的深切爱国情怀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读读这首诗吧!
  (全班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感情充沛)
  教师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教师此时饱满的激情的点拨又推波助澜,使学生情感的火焰熊熊燃烧,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来表现课文的音韵美和意蕴美。这样,无需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自己的朗读就能自然地打动自己,深深地感染别人。老师轻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以声传情,用心灵感动心灵,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也自然无需多言了。
  三、 授法,让学生会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叶圣陶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能真正读出感情并不容易,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教学《理想的风筝》结尾的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体会出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然后,指名读,读得缓慢、深情,读出省略号的余味无穷。
  读书读书,总在读才行。认认真真地读,精心和文本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方法。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主要靠熟读和多练。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分析不出来,讲解也难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课堂上教师要力求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做到以读悟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努力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紧扣“冒”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换词品味法”,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而且形式要灵活多变
  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初读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五、读思结合,学会迁移
  “故书不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起到引路和示范的作用,完全是必要的。但随着年纪的升高,宜让学生多发问,经过梳理成为全班同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在平时的阅读和教学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经常让学生拿起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让学生在精彩之处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时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实际上就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经历思考的过程,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话语,从而打破少数优秀学生独占课堂话语权的局面。
  读,是语文课堂特有的魅力;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是语言熏陶的不二法门。朗读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更是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一条路径。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把握“读”的这一把尺,那么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师生释放心灵、喷涌情智、感受乐趣、体验成功的乐园。
其他文献
我国正处在房屋建筑的高峰期,建筑规模之大,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建筑在未来的使用期间内,将消耗大量能源,能源短缺问题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工作则是消除因素的有效方法,也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关键。  1.建筑节能的概念及重要性  1.1建筑节能的含义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包括建筑物自身的隔热保温功能,建筑材
【摘要】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冬季供热锅炉能耗历来广受关注。供热锅炉是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设备,要想做到供热锅炉系统的节能,需要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的全方面入手。本文就供暖锅炉节能改造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供暖锅炉;节能;改造技术    0.引言  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冬季供热锅炉能耗历来广受关注。供热锅炉是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设备,使用广泛,需求量大。我国供热锅炉的状况对于节省
临床实习是护士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护生在校期间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每一名合格优秀的护士都必须圆满
本课教材为广州市小学英语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三年级下册,Unit 8 Where Are They From?
【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作为一名工作在中学语文战线的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挖教材,在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求知,让语文教学
新课程目标下对服装工艺课的课程性质的分析和以往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熟练掌握技能。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语文课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做到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益,因此,打造有效的教学课堂势在必行。有效性课堂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构建有效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我们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担当,培养高职学生献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