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语言艺术解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C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英国十九至二十世纪杰出文学家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因其语言艺术的独创性而被西方文坛誉为革命性语言。《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语言艺术既具有典型的文学性,也不乏更为广泛的音乐性、艺术性,堪称具有魔力的文学语言艺术。本文从高中生角度出发,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语言艺术;解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在英国文坛中,莎士比亚无疑是最令人景仰的世界级文豪,然而,一位天才型创作者却堪称可与莎翁比肩的文学大家,那就是乔伊斯。而乔伊斯的文学语言则是最令读者与后世研究者称道的创作精髓,以至于西方文学界将其评价为具有革命性的文学语言。而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则因其中大量极富个性的创新和创造式运用而成为标志化的乔伊斯式文学语言,不仅让小说具有了如同魔法般的语言魅力,更因其在文学语言艺术方面的独特性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和拥趸们的持续探究。
  一、象征性的语言艺术
  象征性几乎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语言艺术特色。象征性语言的运用不仅有助于表达更加丰富与灵动的文学思想,往往也是文学家用以展示自身微妙情感最得力的工具。而如乔伊斯这种少年成名的文学艺术创作者本就较普通人有着更为深刻的思想和敏感的神经,自然会在其作品中时时以象征性语言表达更加深奥的人文艺术之美。
  比如在小说第四章接近结尾处的段落中,主人公史蒂芬需要在进入大学学习以成就未来的艺术理想和接受神职职位投身于宗教事业间做出抉择“He could wait no longer. From the door of Byron’s publichouse to the gate of Clontarf Chapel……but he could wait no longer.)。显然,“克龙塔夫教堂”明显象征着神职职位和宗教事业,而“拜伦酒店”则既指向了诗人,又是神话中酒神的名称,显然象征着更加自由浪漫充满激情的艺术道路。而“不能再等待”和在酒店与教堂之间往返徘徊则象征了史蒂芬内心既急切又犹豫的两难境地。而当“had paced slowly at first”渐渐变成“timing their fall to the fall of verses”后,最初缓慢的小步行走变成了和着诗的节奏前进则明显指向了主人公内心选择的天平逐渐向艺术的一方倾斜,因为“诗的节奏”无疑正是艺术的代表符号之一。[1]
  而在文章其他各处,象征性语言的运用也俯拾皆是。比如用以指代爱尔兰的“green wothe”也同时象征着创造、成长、女性、不成熟;而“create a living thing”则象征了史蒂芬如同重生的灵魂,也就是他即将转向艺术之路的生命等等。
  二、通感性的语言艺术
  “通感”现象传统上是心理学的术语,后来逐渐被移植到文学艺术领域中。通感指的是人体不同感官产生的感受间没有明晰的界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通感受。比如色彩产生温度,而理论上只有触觉会有温度体验,视觉并不存在;又如声音产生形象,但理论上只有视觉可感知形象等。通感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是创作者将生活中的感官体验融入文字的过程与结果。
  “The fire rose and fell on the wall.It was like waves.”、“They were talking.It was the noise of the waves.”这里描写的是史蒂芬回到学校因生病而卧床时的感官经历。“壁炉的火光”、“人们交谈的声音”让病中的主人公联想到了海的波浪,此时光波与声波产生交集,视觉和听觉有了通感。这样的描写一方面反映的是病中之人常常对外部环境刺激缺乏健康、清醒时的确定感而略有迷惘甚至恍惚,于是不同感官体验有了更多融合;另一方面,海的波浪的通感也说明此时的史蒂芬在精神上也同海浪般起伏不定、心潮澎湃。[2]
  三、对应性的语言艺术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又一极具个人风格的语言艺术就是乔伊斯式的对应性,比如开篇时的主人公史蒂芬尚是一个三四岁的幼童,自然只能以极为童稚的视角看待周遭的事物并以幼儿典型的语言表达意愿或情感。因此这一阶段的小说语言非常简单、活泼、极其形象又具有跳跃性,但却缺乏逻辑且不够准确、清晰,而这恰恰是一个低龄儿童正常的语言形式。“there was a moocow coming down along the road”中,“moocow”是正常英语中并不存在的单词,“moo”是象声词,即牛的哞哞叫声;而“cow”则是英语中的“奶牛”。两者结合起来明显是作者的创造性应用,意为哞哞叫的奶牛。这种用法对应的正是幼年时的史蒂芬试图表达一个儿童眼中的事物形象时惯常采取的手段。[3]
  正是由于文章初始就用了一种典型的孩童式语言,《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用纯真可爱的对应式语言艺术抓住了读者的眼和心,于是开启了后续的精彩创作。
  结束语:
  乔伊斯作为极具艺术天赋的文学家年少成名,其在创作小说作品时的语言艺术兼具了文学、诗歌、音乐众多特色。欣赏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需要更多倾向于听觉型阅读方向,尤其是作品中经由文字构建起如音乐般的韵律更值得以朗诵式阅读深入体验。此外,《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也不乏颇具创新意味的词汇或短语,需要联系上下文或结合作者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等综合感受。总之,阅读乔伊斯的文学作品如同品评美酒,要在足够专注和持久的探寻以后方能彻悟其中的艺术美与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李霖.《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7):193-194.
  [2]李慧,章小燕.從《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解读现代主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9):171-173.
  [3]李玉梅.《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象征手法的运用[J].才智,2015,(36):214-215.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在我弥留之际》中的主人公,艾迪在小说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她个性较为复杂,身上颇有拜伦式英雄的特征:一方面富有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又沉默孤独,悲观厌世情绪严重。本文试从分析艾迪的内心独白入手,展现她叛逆的一面,以及其消极情绪导致的消极人生和叛逆不彻底性来揭示艾迪悲剧性的一生。  关键词:叛逆精神;消极情绪;悲剧人生  作者简介:陈立围,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在四川大学锦城
摘 要:《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成熟期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二十世纪精神生活最成功的小说之一,是纪德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最深刻的反映,小说不仅题目出自《圣经·福音书》,而且小说主人公阿莉莎更是穷其一生追寻上帝,但是却过于追寻圣洁,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客死他乡。其实是纪德对基督教的质疑和反思,信仰本是应该使人快乐,追寻幸福,可是阿莉莎和杰罗姆却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本文试图从圣经的角度探讨《窄门》
基金项目:本文系横向项目“英美文学研究”(合同编号:2015AH01);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英国后现代戏剧不自然叙事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16D78)”;教育部英语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编号:TS12154)等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自由生活》用写实主义的写作方式,细致深入地描述了华裔移民武男一家在美国追求美国梦的艰难经历。哈金以高超的写实主义风格将故事中文化
川上弘美被誉为“东方卡夫卡”,川上擅长用平实的语言表现一个现实与幻想交融的世界,川上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各种异种生物,看似虚幻的童话世界中,往往蕴含着深层的人性和社会意
摘 要:非洲的西北部的摩洛哥是一个阿拉伯国家,它也是一个沿海的国家,与西班牙隔着直布罗陀海峡,海岸线达到1700多公里,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15世纪末期以后,西班牙和法国先后入侵摩洛哥,之后摩洛哥被西班牙和法国瓜分,成为其殖民地。二战后,殖民主义体系迅速瓦解崩溃,摩洛哥脱离了西班牙和法国的魔爪,成为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新国家,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法语变成了摩洛哥的通用语言。在摩洛哥独立之后,受民族觉
本文主要从女性传统思维的突破与重建、男性形象的缺位两方面探讨了阅读安妮宝贝《莲花》之后的感受。以此为广大阅读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摘 要:海明威是上个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美国“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和语言风格,表达出自己的彷徨和迷茫,表现了对美国社会和整个世界的思考,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树立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海明威的主要作品进行细节分析,探究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加深对其作品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海明威;文学语言;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罗伯-格里耶在他的新小说《橡皮》中勇于打破小说传统,力图通过自己的革新给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带来新的活力。本文旨在通过《橡皮》这部小说分析新小说中的“新现实主义”以及新小说带来新的阅读方式,以此来分析新小说之“新”。  关键词:新小说;新现实主义;阅读方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1953年出版的《橡皮》让
19世纪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著《道林·格雷的画像》,通过幽默而富有哲思的话语为读者刻画了道林这一形象。道林从一开始的迷人王子到后来谋杀他人,走上“迷途”的王子
摘 要:由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双城记》,是一部以梅尼特遭遇為主线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本文通过浅谈《双城记》中任务象征意义,以期更好的理解《双城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双城记》;人物;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双城记》中的“双城”是指伦敦与巴黎,而记录的是社会上各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