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学相态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m19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学在战国末期诞生以后是否得以传承,其传承机制和绵延形式是什么,个中原委极为复杂,从“经世致用”可以找到正确答案.“经世致用”还影响到学术的存在和绵延形式.基于对荀子及其门生和后学影响、参与秦汉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的分析,考察由此开启的群学从元典向制度化、民间化、心性化和转型的“相态”演进脉络.从历史实践、社会理论和思维逻辑三个层次揭示了群学相态演进的实现机制,从而进一步证明群学的历史存在性和绵延性.基于此,可以揭示群学的存在形式何以与西方社会学不同的原因,如何看待中西学科分化模式之异同,既是方法论问题,也是价值选择问题.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数千年文明中,陶瓷雕塑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卓越代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陶瓷雕塑的造型生动、传神,表达趣味盎然,而采用泥片的成型方式表现陶瓷雕塑,既可以借用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手法传达意境之美,又能够探究陶瓷雕塑本身的创作表现之美.文章以《意境·罗汉》创作为例,对泥片成型技法在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分析,着力探究泥片成型对现代陶瓷雕塑创作的意义.
梁漱溟的新礼俗思想是现代新儒家学者对构建儒家式现代化治理模式所作的一种探索.新礼俗的设计理念继承了传统乡约的宗旨与内容,同时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团体、科学精神以及经儒家思想改造过的民主模式.新礼俗的具体组织机制被称为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它们是一种寓政于教、政教合一的组织.由于新礼俗思想重视农民合作之文化和组织条件的培育,新礼俗的建立与运行为山东乡村建设运动成果的取得奠定了基础.不过,因新礼俗思想忽视了对乡村建设活动所处的较大政治系统的改造,再加上新礼俗思想中有关民意表达和权力监督的理念和制度安排存在很大缺陷
汉朝中央集权的善群建设是监察分权制度形成的前提.专业化御史台的建立,以及刺史分巡地方制度的实施,又反过来强化了君主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对照西方古代的分权理论与实践,这种监察制度具有明显的特点:控制性的分权而非分散式的分权,流程性的分权而非制衡性的分权,善群指向的分权而非民主指向的分权.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唯物史观最集中、最系统、最完备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详尽叙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并论证了生产方式在人们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一般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更替”这个重要概念.这些规律和概念的分析阐释,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交往.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思想的视角看待这部著作,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探讨现实中的交往问题,分析交往在推动进一步分工和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交往的发展必将带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历史化已经成为当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明显趋势之一.当下史学的文学化与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趋势,一方面,“新文化史”研究者并不满足于传统史学主张的史料之“客观性”价值;另一方面,文学理论家们则质疑历史证据之真实性的前提,二者在方法论方面的追求和目标相当一致,即都在致力于揭示先于逻辑、理性和证据生成的“生活世界”.因此,历史化非但没有如反对理论者们所说的背离了传统历史学和文学研究所遵循的人文主义原则,而且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具体化和历史化.
《论语》阳货篇中“性相近,习相远”一句历来注解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句中“性”“习”二字的理解不一,各执己见.大多数学者对此句的注释都集中在“性相近”上,难免会陷于释“性”的泥潭,而遗忘了澄清“性”与“习”二字关系才是该句的最终指归.文章立足《论语》文本,以此章为核心,对流行的注释逐一分析与评述,再基于诠释史的角度对“性”“习”二字进行深入探讨.从字源意义着手探明“性”“习”二字的真实原意,并采取语义学分析及以经解经的研究方法深掘孔子赋予“性”与“习”的真实关系.
新世纪以来的网络言情小说高度类型化的文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时空体式、情节和人物设置以及话语风格等层面.在资本、媒介、既有文学资源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其情节设置和时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下青年读者情感结构契合,又表征了当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权力乃至性别权力等权力形态之间关系配置的变动.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资源禀赋优越,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国上下对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充满期待.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东北地区提出的发展要求,仔细梳理“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8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因素,围绕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和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从能源、产业、金融、生态、人
由于白话文学史观、进化文学史观、阶级史观的影响,元代文学研究界重视戏曲而忽视诗文、对元代文学创作主体的认识与评价较为片面,进而影响了元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式.以萧启庆教授为代表的元史研究揭示了元代政权的双重性质以及族群之间的社会文化互动,对于元代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元代文学研究需要重新思考元代作家——士人的生存状态,关注元代文学所反映的族群互动、文化认同现象以及元王朝的武力征服与文倡于下的文化背景.元史研究是元代文学研究的基石,研究者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制约,深入了解元代士人的生存境遇,从而揭示元代文学
在中国法律体系建设的完善阶段,法律体系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良法善治”.完备的法律体系以“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为特点,这些特点的实现是一个程度性问题.传统法律体系理论在指导法律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忽视了法律体系的动态运行层面、法治的实际发展状态和法律体系理论应当具备的评价性功能,这些局限使得其在指导完善阶段的法律体系建设时力有不逮.因此,需要以权利为融贯理念来修正传统法律体系理论,以便有效指导完善阶段的法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