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他土,是因他一辈子从来没离开山沟沟,虽有进高等学府的宏志,但好梦难圆。说他秀才,是他发表了几十篇诗歌、散文,并获奖。
他叫孙玉才,今年63岁,原和静钢铁厂退休工人。这位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孙玉才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呢?近日,作者利用老孙来乌鲁木齐探亲之机拜访了他。
孙玉才在安徽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他躲在学校偷听老师办公室窗下一个木杆子上的盒子里唱歌,他听得入了迷,一直到天黑才回家。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像孙悟空一样,能变成小人藏在小盒子里说话唱歌。
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玉才家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了3口人,刚刚初中毕业的他,迫于生计向亲友借了50元钱,穿一双露脚的布鞋,只身一人来到新疆。那个时候没有户口找不到工作,他就借住在老乡家,没过多久,他的50元钱花得仅剩下一元八角了,他狠狠心用仅有的一元多钱买了一本文学创作的书聊以自慰。不久,他被纠察队的人送到位于妖魔山下的收容所,并安置他到一建筛沙洗沙,每天只吃两顿发糕。尽管这样,孙玉才只要一有空闲就拿出那本文学创作的书看,边读边学着写,这本书孙玉才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时吃饭睡觉也不离这本书。古诗学着困难,孙玉才就写现代自由体诗,写好一首就和文学报刊上发表的诗对比,找出毛病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里。尽管很刻苦,但那时候写出的诗都像是快板词和顺口溜。
日转星移,到了1992年孙玉才回故乡探亲,在近疆的路上买了一本辽宁《民间故事》,里面有招收文学创作学员的启事。回到和静后,他立即报了名,一气学了四年的函授,前两年学诗歌创作,第三年学与散文,第四年学小说创作。老孙学习下苦功夫,虽说他是函授班里年龄最大,文凭最低的学员,可他连年被评为优秀学员,还有不少首诗选进了当时的函授讲习教材。在4年的学习中孙玉才收获颇丰,他写的诗被吉林《松花湖》选登了10多篇,山东文学报采用了20多篇。
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实践创作,孙玉才慢慢知道了诗是大美的文学,是语言的最高形式,在其后来的创作中他力求向着知识化、大众化、文学化和民族化努力,很快他创作的诗作被《人民文学》《孔雀河》《长江文艺》等杂志刊用。
1988年,孙玉才患病到乌鲁木齐住院,在病床上他看到《故事会》征集故事的启示,于是,他向医生借了两张病例单纸和笔,在病床上写了两篇故事,很快又被《故事会》刊发。
长期生活在山沟里的孙玉才能创作出好作品,除了他勤奋刻苦外,与他工作和生活在基层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了解最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有一次,孙玉才参加玻璃厂熔窑大修,他看到大窑瓦工师傅们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中作业,全身先用水浸透,头戴毡帽,脚登湿毡袜,一头扎进窑里,手拿8公斤重的条砖工作,一个工序下来要五六个小时。老孙回家后一口气写出了歌颂他们吃苦耐劳精神的《大窑工》,这首诗后来被《人民文学》采用。
1994年9月,孙玉才所在的工厂工会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女工手工展,其中一幅洞门帘是用沙枣核涂上漆和废尼龙线串制而成,拼着美丽的图案。老孙看后写下了:一粒粒沙枣核,一条条闪亮的银链儿,串起一幅优美的风景,也是一首赏心悦目的抒情诗,红日高照,苍松妖娆,一双丹顶鹤,在彩云间萦绕喧闹。鹤鸣,是在咏唱新生活开始图腾;松舞,是一代青年人对幸福生活的翘盼。短短几句诗,勾勒出女工们在和谐社会中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风貌的憧憬。
1994年8月,老孙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新诗研讨会,他的《天山六月雪》等几首诗,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并刊登在《人民文学》上。
2006年,和钢破产。时隔一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原和钢整合成立了金特和钢有限公司,待岗的工人欢声雀跃,老孙兴致勃勃写了一首《天南笛声》来表达工人们的喜悦,《大地文艺》立即刊登了这首诗。
63岁的孙玉才,先后做过四次大手术,但他依然笔耕不辍,问其动力何在时,他动情地说:“我在新疆生活了近50年,见证了它的发展和变化,不把这些写出来就觉得对不起这个崭新的时代。”
孙玉才像一只火鸟,带着奔放的豪情一路向前滑翔,他的每一首诗都在至情至性的啾啁。几十年的天山风雪,造就了他永远向上的精神,愿这位土生土长的土秀才永远激情不老。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政协)
他叫孙玉才,今年63岁,原和静钢铁厂退休工人。这位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孙玉才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呢?近日,作者利用老孙来乌鲁木齐探亲之机拜访了他。
孙玉才在安徽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他躲在学校偷听老师办公室窗下一个木杆子上的盒子里唱歌,他听得入了迷,一直到天黑才回家。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像孙悟空一样,能变成小人藏在小盒子里说话唱歌。
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玉才家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了3口人,刚刚初中毕业的他,迫于生计向亲友借了50元钱,穿一双露脚的布鞋,只身一人来到新疆。那个时候没有户口找不到工作,他就借住在老乡家,没过多久,他的50元钱花得仅剩下一元八角了,他狠狠心用仅有的一元多钱买了一本文学创作的书聊以自慰。不久,他被纠察队的人送到位于妖魔山下的收容所,并安置他到一建筛沙洗沙,每天只吃两顿发糕。尽管这样,孙玉才只要一有空闲就拿出那本文学创作的书看,边读边学着写,这本书孙玉才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时吃饭睡觉也不离这本书。古诗学着困难,孙玉才就写现代自由体诗,写好一首就和文学报刊上发表的诗对比,找出毛病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里。尽管很刻苦,但那时候写出的诗都像是快板词和顺口溜。
日转星移,到了1992年孙玉才回故乡探亲,在近疆的路上买了一本辽宁《民间故事》,里面有招收文学创作学员的启事。回到和静后,他立即报了名,一气学了四年的函授,前两年学诗歌创作,第三年学与散文,第四年学小说创作。老孙学习下苦功夫,虽说他是函授班里年龄最大,文凭最低的学员,可他连年被评为优秀学员,还有不少首诗选进了当时的函授讲习教材。在4年的学习中孙玉才收获颇丰,他写的诗被吉林《松花湖》选登了10多篇,山东文学报采用了20多篇。
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实践创作,孙玉才慢慢知道了诗是大美的文学,是语言的最高形式,在其后来的创作中他力求向着知识化、大众化、文学化和民族化努力,很快他创作的诗作被《人民文学》《孔雀河》《长江文艺》等杂志刊用。
1988年,孙玉才患病到乌鲁木齐住院,在病床上他看到《故事会》征集故事的启示,于是,他向医生借了两张病例单纸和笔,在病床上写了两篇故事,很快又被《故事会》刊发。
长期生活在山沟里的孙玉才能创作出好作品,除了他勤奋刻苦外,与他工作和生活在基层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了解最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有一次,孙玉才参加玻璃厂熔窑大修,他看到大窑瓦工师傅们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中作业,全身先用水浸透,头戴毡帽,脚登湿毡袜,一头扎进窑里,手拿8公斤重的条砖工作,一个工序下来要五六个小时。老孙回家后一口气写出了歌颂他们吃苦耐劳精神的《大窑工》,这首诗后来被《人民文学》采用。
1994年9月,孙玉才所在的工厂工会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女工手工展,其中一幅洞门帘是用沙枣核涂上漆和废尼龙线串制而成,拼着美丽的图案。老孙看后写下了:一粒粒沙枣核,一条条闪亮的银链儿,串起一幅优美的风景,也是一首赏心悦目的抒情诗,红日高照,苍松妖娆,一双丹顶鹤,在彩云间萦绕喧闹。鹤鸣,是在咏唱新生活开始图腾;松舞,是一代青年人对幸福生活的翘盼。短短几句诗,勾勒出女工们在和谐社会中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风貌的憧憬。
1994年8月,老孙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新诗研讨会,他的《天山六月雪》等几首诗,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并刊登在《人民文学》上。
2006年,和钢破产。时隔一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原和钢整合成立了金特和钢有限公司,待岗的工人欢声雀跃,老孙兴致勃勃写了一首《天南笛声》来表达工人们的喜悦,《大地文艺》立即刊登了这首诗。
63岁的孙玉才,先后做过四次大手术,但他依然笔耕不辍,问其动力何在时,他动情地说:“我在新疆生活了近50年,见证了它的发展和变化,不把这些写出来就觉得对不起这个崭新的时代。”
孙玉才像一只火鸟,带着奔放的豪情一路向前滑翔,他的每一首诗都在至情至性的啾啁。几十年的天山风雪,造就了他永远向上的精神,愿这位土生土长的土秀才永远激情不老。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