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派需要历史来检验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wzc2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术》:您觉得画派能否打造?
  王镛(以下简称王):从十几年前开始,美术界对能不能打造画派就有争议,而且争论得很激烈。一般比较正统的美术理论家都认为画派是不能打造的,是自然生成的。我的观点稍微有一点弹性,画派主要是自然生成的,但也可以打造。我参加过一些打造画派的研讨会,包括无锡主办、尚辉主持的研讨会,他们要打造一个“太湖画派”。我当时抽象地肯定说,画派虽然一般是自然生成的,但也可以人为打造,不过打造要有前提。打造画派就好像打铁,你必须先有铁,没有铁是打造不成铁器的。打造的前提是必须具有一个画派形成的特定文脉,具有构成一个画派的基本要素。首先要认真梳理构成画派的要素,要有几个名副其实的代表性画家。本地区的代表性画家不仅在本地有巨大影响,他的影响还应该辐射全国,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突然发现一个本地的画家,就觉得他是“大师”,可是把他放在全国范围里横向比较并不突出,这也不能作为一个画派的领袖。打造一个画派的“铁”的基本要素:必须有一两个领军人物,艺术造诣非常高超,人格也比较高尚;而且在界内是本地和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同时还拥有一批实力相当的画家追随其后,也可能不是直接师承领军人物,但有直接师承更好,艺术追求大体一致,虽然具体画风都各有千秋,不完全一定一致,但必须得有相对一致的艺术追求。地域画派还要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打造画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脑子一热就能打造一个画派。如果文化资源不足,要强行打造一个画派是不会成功的。再说如果个人风格对立得太悬殊,也不适合列为一个地方画派。开“太湖画派”研讨会时我提出,你们把徐悲鸿和吴冠中都列为“太湖画派”不合适,因为他们的艺术追求、艺术风格对立,而且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把他们归到一个画派显然不合适,这可能是过度看重他们的名气,看重他们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美术》:记得您也参加过打造“新吴门画派”。
  王:是的,我也参与过打造“新吴门画派”。冯远先生2007年去苏州考察,认为当地画家整体实力比较强,但在全国知名度又不够,于是委托我去协助他们组织一次展览。后来,他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大规模展览,打出的品牌就是“新吴门画派”,我还给他们写了长篇评论。我为什么同意打造“新吴门画派”呢?首先,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是吴门四家,明代的吴门画派,历史上是有定评的,影响比较大。称“新吴门画派”,因为我去苏州考察,通过与画家们的接触,看了他们很多作品,还有相关的评论文章,我觉得他们确实是继承了吴门画派的传统文脉,特别是老一辈已经过世的画家,都是传承有序的。老画家从传统的吴门画派继承了一些东西,然后他们的弟子又继续把这些传承下来,再传给自己的弟子,这样至少传了四五代,他们把吴门画派文人画的气息保留下来了。虽然比较年轻的画家书卷气不够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恰恰有一个比较年轻的苏州画家叶放,他的生活方式和创作形式都完全是古典的:他在苏州给自己修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园林,完全按照文人习性,而且他的画特别文气。为什么叫“新吴门画派”呢,因为当代苏州画家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模仿古人的东西,而是有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审美感受、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视觉经验。例如叶放的作品有时是画苏州园林局部:一块假山石、一道粉墙、一段回廊,往往时空错位,甚至还有装置的形式。徐惠泉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也传承了吴门画派的文气,但他画的仕女又多半是变形的,变形很美,很有新意。孙君良、刘懋善、杨明义等老画家的新江南山水画在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新吴门画派”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
  后来他们在南京又办了一个画展,继续打“新吴门画派”的旗号。但是这个画派虽然打造几年了,还没有获得美术界的公认。这说明人为地打造一个画派实际上是很艰难的,即使有一些基本元素,还是得从长远的美术史角度来认定一个画派。画派能否打造成功,能否成立,是由历史来检验的,是由后人来认定的;当代人说的不算,本地文化主管部门说的也不算,批评家、新闻媒体炒作也没有太大的效应,关键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铁”。真正有“铁”,不刻意打造画派,早晚也可能水到渠成,它是由历史来验证的。
  《中国美术》:现在很多地方都宣布要打造画派,您对此怎么看?
  王:现在很多地方的美术界和政府文化部门急于推出地方的文化品牌,急于打造一个画派,这是一种文化策略。我们往往认为这是当地政府要搞政绩工程,要发展文化产业,要吸引旅游资源,这都是可能的急功近利的动机;但也不排除有些想打造画派的决策人是真正想把他们本地区变成文化繁荣的地区,有些热爱文化的行政管理人员,也不完全是出于政绩、功利的考虑,不能完全用这就是急功近利、浮躁心理的眼光看他们。但根据中国美术史的常识来看,这恐怕不符合规范,因为历史上很多画派尤其中国的画派基本都是后人认定的,而不是当时自我标榜要搞个什么画派。西方的情况和我们不同,因为西方人比较张扬,不像中国人比较内敛,所以西方尤其是现代,从印象派以后特别是20世纪初期,几个画家就搞一个画派,有的是批评家命名的,甚至原来是带有嘲讽性的,例如“印象派”、“野兽派”。后来的很多西方画派大部分是由批评家命名的,而且是有意识地推出的,带有人为打造的味道。打造画派现象背后很复杂,需要具体分析,不能某个地区一说打造画派,就认为他们是急功近利、政绩工程,不能简单对待;但关键是你要有可以打造的文化资源,有几个必备的条件:领军人物、画家群体、代表性人物、相近的艺术追求,对当地和相对范围的辐射影响。但我还是认为画派是由后人认定的,现在一个人就打造一个画派,太随意了。
  《中国美术》:除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很多画家也热衷于打造画派。
  王:我跟很多画家接触过,尤其是外地的画家。他们的作品质量确实不错,从审美、意境、笔墨看都很好,不亚于我们北京的画家,不亚于有些画院画家。但是,他们的画价就是上不去。他们自己也感慨,“白玉卖白菜价”。我很同情他们,我觉得艺术品的水准与价格应该是比较吻合的,艺术水准很高、价格很低不合理,而且画家们很辛苦,在那里潜心搞艺术;但是他们的作品价格就是上不来,也没有机会参加全国展览,因为各省参展指标很有限,使地方画家很难有让全国观众了解的机会。画家这种求名求利的思想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有名利思想是正常的,而且是合理的。他们想通过打造一个画派,来使他们这样的某个地区的画家群体知名度有所提升,随之画价也会有所提升,这是正常的愿望。职业画家一辈子创作,不是完全供自己欣赏的,也希望被更广大的人群欣赏,也希望能卖出高价。凡·高生前只卖出一张画(其实不只一张),穷困潦倒,是因为他完全是艺术信徒,不计较个人名利吗?我写过一本普及读物《凡·高》,参考了大量资料,发现凡·高和他的弟弟提奥都千方百计想把他的画推销出去,但就是卖不出去。因为当时的人不了解、不认可他,凡·高又不会处世,太直爽,总得罪人。
  《中国美术》:近几年全国打造画派有成功的例子吗?
  王:没有。就是刘文西他们搞的“黄土画派”与长安画派有点关系,又有距离,他们主要描写黄土地,也是陕西那一带的风情,声势比较大,但也没有得到美术界一致的认可。类似情况有很多,几乎各地都在打造画派。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是地区性文化的自觉,要寻求地域文化的特性,不满足于全国大一统就一个画派;或追随某个画派,希望有自己的地区特色。这就像我们中国文化一样,当今世界的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都在推广单一的文化模式——西方模式或是美国模式,可是我们中国不同意这样,中国要打造中国自己的文化品牌,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中国现在强调的不是文化一体化,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独特性,与地方画派的思路是一致的,就是一个扩大了的范畴。这是处于弱势的一个国家要图强,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强国,这是很大的动力。地方画派也有这种因素,希望在全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有自己的特色,这点是积极的,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成市场行为、炒作,这一点我与坚决反对打造画派的学者有所不同。总之,第一要理性分析,首先要承认画派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打造的,但人为打造要有几个必备要素,最终检验还是历史,不是当代。就像现在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国不是自封的,而是国际公认的。比如现在世界公认美国是文化强国,不仅是经济强国,也是文化强国,因为美国文化有这么强大的覆盖力、影响力,必须得承认它的力量、它的活力。所以我们中国要想建设文化强国,可以打造中国文化品牌,能否打造成功,由历史来检验,由国际来公认。地方画派也是这样,就是缩小的中国画派,打造画派能否成功,由历史来检验,由后人来认定。
其他文献
“笔墨当随时代”,石涛上人这句富于哲理的画语出现在文字上,似乎不难理解,然而渗透到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并非易事。时代与笔墨的关系,其实是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反映了艺术家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的理解,蕴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个性创造。“随时代”的前提是要“谙传统”“懂生活”,在古今的参照与对比中凸显时代的笔墨语言,或日笔墨的时代精神。  几个月前,我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见关山月《山村跃进图》,为
回顾2011年的艺术品拍卖,全年呈现先扬后抑的局面,春秋两季落差较大。但整体上讲,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2011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仍然在调整中平稳增长。  我们就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匡时、西泠印社、中贸圣佳、上海朵云轩、北京诚轩、北京荣宝、北京华辰等1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2011年春秋两季大拍的拍卖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到2011年年整个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新变化。  一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荣宝斋、瑞士阿尔卑斯水墨基金会共同主办举办“水墨阿尔卑斯—中国当代国画精品展”于10月21日下午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隆重开幕,共展出刘大为、覃志刚、崔晓东、吴长江、王宏剑、赵卫、陈辉、陈平、何加林、张捷、唐辉、刘中等12位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以瑞士风情为表现主题的59幅精品力作。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覃志刚、副主席左中一,瑞士驻华大使杜哲巍,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瑞士联邦前总
世间非凡的艺术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对人生、自然或者社会具有高度的自觉,内心情感丰富且总是散发着和谐的韵色。他们的作品仿佛自然而然汇聚成一种思想,生前身后簇拥着众多信徒。他们是就美学的集大成者或者新美学的缔造者。  第二类具有大师的资质却始终没有取得大师的权杖。他们风格独特,厌恶慢条斯理地使用观念、主义画地为牢。他们的艺术永远是“自我”充满诗意的解读,创作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不断发现自己内心深
将STEM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到课程中,是在农村开展STEM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途径。这要求科技辅导员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以农村地区常见常用的农谚、气象谚语中的科学原理为载体,结合科学学科教学,开展项目式STEM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符合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基本情况。将STEM课程实施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对科学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
程向君  1961年出生于沈阳,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并留校任教。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获“中国现代漆画展”优秀作品奖,1989年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1995年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01年获“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科学与艺术展”提名奖,2004获“美术文献学术提名展”提名奖。于1995年和
丁酉年四大博物馆推出迎春展  在古代,正是有了雄鸡黎明报晓,人们才开始了新的一天,因此鸡在古人眼里的地位很高,加上羽毛美艳、争勇好斗,自然而然成为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中重要的题材。2017年是鸡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纷纷举办了以“鸡”为主题的展览,饶有趣味,既丰富了观众的知识,也为这一年带来了吉祥、美好的祝福。  (1)凤鸣朝阳——迎丁酉鸡年馆藏文物展  展览时间:20
摘要:论述了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技术。  关键词:物流 信息技术 数据挖掘 GIS GPS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8)04-0006-02    1 物流MIS中的信息技术    1.1数据分析技术  1.1.1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信息技术。物流
摘要:介绍了三层G/S结构在陶器企业管理软件中的应用。  关键词:软件体系结构 ERP软件 三层的G/S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8)03-0012-02    1 系统介绍    系统是对陶瓷企业ERP管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一套陶瓷企业信息化管理的ERP系统方案,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设
姚鸣京  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师承卢沉、周思聪先生,擅长山水、人物。  1982年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并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  1987年专业进修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卢沉画室。  1990年起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上海中国画院特聘画师。  在“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