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藤野先生》双线结构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d19890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也是八年级下册的重点篇目。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能被文章的人物感动,能被思想感染,能被艺术折服,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在明暗双线结构的理解上出现疑难,总难理解作者为何能做到总揽如此之多的事件、情感于如此尺牍之间。因此,在再次教授本文前作了一个深入的探究,运用缘因溯果法,使学生顺利地领会了行文构思的巧妙。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指写作的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的谋篇之法。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藤野先生》就是采用这样明暗两条线索把赞扬藤野先生的美好精神品质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得深刻而突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大师构思的巧妙,我采用因果关联三步法来分析文章的双线结构。
  第一步:明确主题。《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在近年的教学和研究中论争热烈。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作者着力歌颂的是藤野先生和他的美丽人性,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质。
  第二步:对比显善美。学生普遍有疑问的地方在于既然文中重在表现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质,那为什么要写如此之多不是直接表现的事件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授课中重点作了一个对比突出中心的探究分析。中国留学生精心打扮、矫揉造作的丑态,正是为了突出藤野先生朴素的穿着、真诚的行为所体现出的美。正是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里的一个特殊人物的特殊深情使得年轻的鲁迅不仅在当时就觉得藤野先生伟大极了并对他产生了无比的崇敬之情,甚至在后来的日子里依然无限思念并深受其思想品格的鼓舞,强烈地要把藤野先生这种真善美的品格颂扬,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篇深切怀念和感激藤野先生的文章来。
  第三步:因果关联。对于文章表达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一线索,我的处理是“有怎样的老师就会爱怎样的学生”,作者要充分体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深挚情谊,就得充分体现出自己是个怎样的学生。于是,作者在表述中就在具体的事件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细腻的传达出自己的爱憎、思想,诠释“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得到这样的老师的爱”。对“清国”留学生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的失望、厌恶,从“我”的所观中体现了“我”的认真、细致,从所感中表现出“我”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好学、进取青年,这是能引起有着严谨治学态度和博爱精神的藤野先生的前提条件。旅途中记起“日暮里”、“水户”两个地名,勾起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那强烈的爱憎情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过它的人们,当然这一腔爱国情感同样也能使细心、正直的藤野先生加倍关注和敬重。“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激发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定下了立志报国而奋斗的决心。这样的改变,藤野先生也定能发现,于是才有了依依惜别与别后的鼓舞。从另一侧面来看,通过鲁迅自我情感的表述,也让我们看到了“有怎样的学生才怀念怎样的老师”。因此,自我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述也就是对藤野先生美好品格的有力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具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行文结构的精妙,充分掌握双线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其他文献
作者当“思有路”,否则文章会杂乱无章,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教者当“思有路”,否则课堂扑朔迷离,给人雾里看花之感。教者首先是读者,而读者“遵路识斯真”。  接到上文学作品阅读指导课的任务,我是百般地推托,目前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压力真不小,心理压力更大。但最终还是答应下来。  听闻领导的叮嘱,我即定下课堂框架:把握文章层次,
期刊
教育应该是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人。奔着这一目标,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从2009年起,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高效课堂实验。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我认为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师角色:由“施与者”变为“开发者”  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教师应由居高临下、滔
期刊
从今年开始,我们省推行高中新课程,它摒弃传统,开拓创新,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教师尽力实践着新课标,将新的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但我们也感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忙乱、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迫在眉睫。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并用,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教材如何选用,时间如何安排?  (二)学习内容繁多,学习流
期刊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百花开,花香依旧,却是新花,教学依旧,观念是否转变?时代的风时时吹过,抓住时代之风,抓住生活之风,让教学从美丽开始,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让激情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暖余温  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  二、
期刊
语文教材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它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文点和人文点的恰当结合,都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实现精神发育的途径之一。学生只要敞开心扉,用成长的经历与体验去和文本对话,去感悟文本,那么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基于此,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生活的一扇窗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让语文课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让学生
期刊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中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
期刊
当我们读完鲁迅先生写的《祝福》时,心中恐怕都会有一个困惑,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小说在短工和“我”的对话中是这样说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而这个“穷死”就留给了我们无限的琢磨的空间。想要搞清楚问题,我们还需从头来看看。  一、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祥林嫂为什么会再到鲁镇做工  在当代社会中,一个女性即使离婚都可以分得一些财产,更别说继承遗产了。而祥林嫂和贺老六结婚时住的房子在贺老六死后却被她的
期刊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容易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2.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
期刊
写作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写作能力的提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审题能力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却忽略了作文素材的问题,以至于学生作文材料尽是死人、古人,常有无米下锅的窘迫。  其实,只要我们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就能从根本上培养写作素质,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下面谈一谈我在这方面所做出的一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开篇即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并要求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好一个“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语道出语文之根本——生活。  我们常给学生讲,生活处处皆语文。但是在课堂教学上,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脱离”了生活这个根本,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