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妍媚”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是受当下偏爱碑版,钟情朴拙书风的“大腕”级书家的影响,许多书法爱好者,甚至不少小有成就的中青年书家,纷纷放弃了原来已学多年的被视为“妍媚”一路的帖学对象,改学起“朴拙”一路的碑版来,即便是写“帖”,也要竭力朝“碑”的模样去写,大有不写得雄浑古拙、苍茫奔放誓不罢休之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取法对象,是很正常的事,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在平时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不少人已走进了一个审美的误区:认为唯有“朴拙”才是美的、是高级的,应该学,而“妍媚”是丑的、低级的,不可学。殊不知,“妍媚”也是一种美。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书法亦莫能外。从早期注重实用性的文字书写到魏晋时期文人自我意识觉醒后注重书写的艺术性,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由粗率到精熟再到追求符合时代审美理想的个性化表现的发展过程。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魏时大书家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法》),指出书法之美,是创作主体心灵的创造。书法作品是创作主体的精神、气格、功力、学养、灵性和审美追求的迹化。不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在他们的身上必定会留下时代的烙印。任何一种审美要求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社会文化及思想状况等有着直接的关联。只要对书法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稍作梳理,便可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自晋代以来,一直是以“妍媚”为美的。
  第一次提出“媚趣”这一审美概念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羊欣。他在评价王献之书法时说,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我们切不可忽视“媚”后的“趣”字。“趣”,是趣味,情趣。这里的“媚趣”,是从书家借助线条创造的书法形象中透露出来的一种人格化的情志风采和审美追求。纵观晋人书法,的确有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柔媚平和。羊欣的话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书法到王献之,书风已有发展,审美趣好已有变化。前人以笔力精熟为美,今人已不满足于精熟,而要求以精熟的技术手段表现出书法形象的风采和“媚趣”。 艺术以形象地体现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为美,“妍媚”便是这丰富性的表现之一。“妍媚”成为一种美的尺度,反映了这个时期文人意识的自我觉醒。在南北朝时期,“妍媚”之风盛于一时。南朝王僧虔《书赋》有云:“委貌也必妍”,言书家力求创造“妍媚”的形貌。萧衍更是指出,相同的草书体式,不同的书家书写,可以“百体千形,巧媚争呈”(《草书状》)。这说明书家的个性风格虽然不同,但力争“巧媚”,以“巧媚”为美却是共同的。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南北朝及后世文人书法所显示出的独特的飘逸洒脱,风流蕴藉,正是“妍媚”在书法艺术上的生动写照。南朝宋虞和在《论书表》中对“妍媚”之所以出现和人们对“妍媚”的审美心态作了明确地解释:“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在虞和看来,古质而今妍,是历史的正常发展。虽然书法后来的发展表现出了审美追求的多元化,并非后代一定比前代醉心于“妍媚”,但虞和的话无疑是对当时人们的书法审美态度的真实反映,这也证明了时人是以“妍媚”为美的。
  也许有人会说,古代就有人对二王书法提出过非议,如唐代韩愈就认为“羲之俗书逞姿媚”,更有清初傅山提出“四宁四毋”论等。对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只要了解书法史,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状况,联系当时的书法现状,我们便可看到,这些人之所以贬抑“妍媚”,往往是事出有因,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特定的意图的。所以,笔者以为,要认识一种书法审美思想,必须要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之下、什么书法创作现状之下产生的,正所谓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倘若离开这些特定的因素进行评判,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凡事,皆有个“度”,“朴拙”过度流于“野”“妍媚”过度流于“俗”,自然都是不可取的。只要控制好了“度”,不论哪种类型的美,我们都是可以追求的,不论哪种风格的书法,我们都是可以取法的。更何况,取法对象的选择,因每个人的生理、性情、气格、学养、审美理想等等诸多差异而各有不同,同样的作品,张三以为“美”,李四可能以为“丑”,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同样的帖(碑),张三学起来很顺手,李四可能怎么费劲也学不好。其实,汉代的赵壹就已经认识到“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在手,可强为哉?”(《非草书》)王羲之也明确提出书法要写“本性”:“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记白云先生书诀》)。既然我们承认人的个体差异性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认清自己,尊重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来学,不应该无视个性而盲目的跟风“强为”。要知道,“朴拙”是一种美,“妍媚”也是一种美。“朴拙”与 “妍媚”并无高下之分。一幅书法作品,只要各种关系处理、安排合理,线条质量高,既有好的视觉效果,又表达出了些许“意味”,那么,这幅作品不论是“朴拙”还是“妍媚”就都是成功的好作品。艺术应该是多元的,书法艺术的美,也应该是多样的。不同的审美观,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审美时尚的体现。开放的社会,更应具有包容性,更应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切不可厚此薄彼。
  (作者系怀化学院副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瑞降胶东,凭天孙织百花之锦;福拥半岛,赖公输砌金玉之城。烟台背倚昆嵛,身临沃土;步跨黄渤,胸怀沧溟。似锁钥,卫京津门户;犹枢纽,控海陆交通。邻日韩,一衣带水;通欧美,万机翼风。察地图,状如海鸥展翅;观景象,势若孔雀开屏。斯市也,古为仙风道骨之东夷族地,今乃魅力四射之中华名城。  魅力烟台,岁月峥嵘。一万年前,便有先民繁衍;七千年前,可觅渔猎行踪。贝丘遗址,现吾祖先实证;白石文化,呈新石器文明。石器
期刊
著名美术理论家蔡若虹先生在谈到著名画家李魁正先生美术作品时说:李魁正的画在构图、色彩、用墨等方面都有创新,对中国美术的贡献是有开拓意义的,是大师级的美术家、大画家。蔡老强调说:具有开拓性的贡献,才可称大师,这就是李魁正的可贵之处。  蔡老历来赞赏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当有人对著名画家黄胄的画超出中国画十八描的范畴有争议时,蔡老说:“十八描也是人创造的,黄胄来个十九描、二十描有什么不好呢?”蒋慧卿再次谈
期刊
圆明园石祭  往事如烟  强盗早已逃之夭夭  搬不走的中华国宝——  纵横交错的  一块块钢铁般的石头、巍然屹立圆明园  暖风习习,垂柳依依  燕语喃喃  我一一抚摸石头  低头沉思  石头,石头  是在控诉列强的罪恶  抑等候女娲娘娘  炼之以补苍天  .  小拱桥  没有动人的细节写进诗歌  我的乡情只有肩负  历史的小桥拱起  一幅沉沉的断章    又是大牛哥讨嫌留下  小马、狗四和我  三
期刊
峄山镇地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孟子诞生地—山东省邹城市城南10公里处,总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5.3万。因“灵通泰岱”的峄山座落其境而得名,也正因峄山曾是中国古代九大历史名山之一,又是古代立有山志的六十余座文化名山之一,峄山镇也应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峄山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纵穿南北的京沪铁路、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的邹王公路、临菏路,与峄山景区环山路、京福高速公
期刊
张锡杰作为新时代的大写意花鸟画家,长期致力于艺术实践与创新探索。在生活感受的基础上注重哲理思维与学识修养,广取博收,独辟“葛藤法”,大大丰富了当代花鸟画创作的艺术语言。进入新世纪的十年来,他主张艺术变革,将传统花鸟画“折枝”思维的情趣审美转化为具有现代“宇宙意识”无限感的墨像审美,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花鸟画作品。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编著的《写意花鸟画布局》一书对构图、章法中的形式美
期刊
张锡杰先生是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攻花鸟,尤其擅长大写意花鸟画,亦擅书法、篆刻。其作品立意新颖,笔墨酣畅,大胆泼辣,不拘小节。  中国画的大写意画风,是在宋元以后的文人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审美意趣的理论基础,恐怕还要追溯到魏晋以来的神韵上,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思理为妙,物与神游”,就是指的这种以神驭形、任意驰骋的境界。在具体实践上,宋代梁楷的“减笔法”,元代倪瓒的
期刊
薛银明,字金升,号龙泽轩主人。一级美术师、高级摄影师,英国嘉嘉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76年6月生于福建福清市,旅英华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系西汵印社艺员、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海峡摄影协会理事。   作品多次获奖,并多次举办与父亲及师友艺术联展,作品在《福建日报》《海峡摄影报》《中国新闻报》《中国书画报》等海内外报刊发表。
期刊
采访人:贾善国 宋钦清    李魁正先生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画家,更是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倡导的“立体交叉,多方位组合”的教学思想,成为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全新模式和重要理论。他精于工笔没骨花鸟,兼擅泼绘写意花卉。“立今承古,立中融西;立足本根,放眼大千”是其创作理念的凝练,艺术上注重中西融会、工写结合,主张以全方位的宏观思维及现代审美意识重新表现花鸟世界。在理论方面《线意和色调—谈工笔花鸟画的继承
期刊
我们不会放弃你  不会放弃生命的缘  这里的天空依然的蓝  这里的白云还在飘  不会放弃你  幸运的花是格桑花  最美的人是卓玛  有妈妈温暖的胸膛  把悲伤留给昨天  让我牵着你的手  把梦和希望  把光明和微笑  都献给就要来临的明天    我们不会离开你  生命里总会有奇迹  三江的水流来自天堂  巴塘的风吹进梦乡  不会离开你  吉祥的马是白骏马  康巴汉子叫洛桑  有世上最亲的草原  把
期刊
龚心甫中国画艺术  山水作品(一)    认识著名国画家龚心甫先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2006年9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第四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表彰大会, 他被评为中国书画名家百佳新闻人物,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就在这次会议上, 作为新闻记者、报告文学作家的我,有幸认识并采访了他。  龚心甫,字甫之,号云石,心溥, 1939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六十年代曾受傅抱石先生亲授。现任南京金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