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能力强、但切实锻炼比例偏低,没有形成短期有效体育锻炼习惯是新时期中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如何科学、有效提升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工作水平成为新时期中学体育教育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文章笔者首先分析当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其次,着重阐述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最后,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兴趣;对策
1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
1.1中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
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根本基础,正确体育锻炼认识是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根本前提。如表1为本地5所中学484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结果,从表中发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是良性的,只要给予合适的场地、器材和有效指导,大部分都可以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1.2中学生参与锻炼情况
中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包含两个方面:参与次数、锻炼方式。体育锻炼习惯清晰的界定标准为:每周平均超过三次的锻炼,且每次锻炼时间超过40分钟。实际超过50%的中学生并未能达到3次,且锻炼要么强度不够要么超负荷,没有形成有效锻炼;中学生锻炼方式最主要的形式有课内外和同学一起的锻炼(>0%)、和朋友一起锻炼(>50%),显示兴趣、交往圈影响和带动因素作用巨大,不可忽略。
1.3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众多,但多集中于球类和田径,而武术、游泳、舞蹈等项目确鲜有人问津。学校体育设施受经费限制,很多项目无法正常开展,除受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影响外,项目选择和中学生性别有很大的关系,男生多选择运动强度大、激烈、身体接触多的大球,如篮球、足球;而女生多选择运动量小、身体接触少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慢跑、跳绳等。
2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
2.1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主战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对学生自身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亦可看出学校体育课程开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超过70%的中学生认为学校对体育教育重视对自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积极作用多体现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运动量、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倾向竞技化、应试化,忽略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特点,体育强度要的不合理,长久使得学生失去对体育热情产生抵触;教学方法多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必须着重体现“以学生中心”,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师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体育教师为主”的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纯碎按照教学大纲和应试教育要求开展体育教学,忽略对学生差异化、兴趣培养,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2.2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一出生就会无形中受到父母的影响,如说话、行为方式等,父母对体育锻炼的意见和看法自然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表2所示为一调研父母体育锻炼态度对子女体育锻炼的影响情况:父母支持的子女70.2%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且16.6%的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而父母对体育锻炼呈反对态度的学生消极未参加体育锻炼比例高达78.1%,且没有人养成长期体育锻炼习惯。父母对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和消费供给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存在正相关性。有研究显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和从小父母体育活动参与亦存在紧密联系。
(表2)父母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对中学生子女体育锻炼习惯影响情况(n=600)
2.3居住周边社区体育环境因素
中学生居住周边社区体育环境亦会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造成影响,如社区体育器材、场地、体育锻炼氛围灯,学校和居住区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体育环境会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如社区体育海报的张贴、全民健身的宣传、一系列体育竞技比赛的举办,都会使中学生对体育项目和知识加深认识,激发中学生积极性,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对策
3.1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通过学校各种宣传资料强化对中学生体育知识的宣传工作,努力增强中学生体育知识和意识,并迎合学生成长特点开展宣传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学校定期举办一系列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的演讲比赛、健康讲座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主动参与,帮助中学生建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思维,促使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社区体育、健康知识宣传亦会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社区基层组成应将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去开展,通过社区宣传栏、体育活动开展宣传宣传健康和体育知识;学校加强和中学生家庭的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莫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忽略对子女体育锻炼和健康的重视。
将学校-社区-家庭三级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为中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锻炼机会,营造良好终身体育教育氛围。
3.2改革现行体育课程模式,走阳光体育教学之路
加强对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力度,将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体育锻炼目的是保证和提升健康水平,所以可将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学有机结合,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学新形式,让中学生体育教学成为其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点。在原有体育教学资源基础上,根据学生身体、心理成长需要,适当增加或删减一部分体育项目,以打破竞技和应试的限制,增强课程内容的娱乐性和竞争性,以帮助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学生健康为大方向,灵活安排体育教学和教学方法,使新时期体育教学切合“竞技、娱乐、健身”,实现阳光体育教学。在中学生实际体育教学中,调整竞技体育比重,突出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并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娱乐体育、切合生活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条件下既能掌握体育技巧和知识,又能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3.3合理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打造新型中学生体育锻炼新模式
在教育评价方式上打破传统,尽量降低应试教育对中学体育教育的影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对身体差异的需求不同学生设置不同标准,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进而养成锻炼习惯。
根据地区、学校、学生需求实际情况,适时打造中学生体育俱乐部,打造新型“课内外一体、学校和社会一体”的新型体育锻炼健身,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娜.中学生体育锻练习惯培养的策略探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6(28):75-76.
[2]黄雯倩.家庭对中学生体育习惯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7):26,28.
[3]梁海.浅谈中学生体育习惯培养的关键性因素[J].新课程,2012(10):196-197.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兴趣;对策
1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
1.1中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
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根本基础,正确体育锻炼认识是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根本前提。如表1为本地5所中学484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结果,从表中发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是良性的,只要给予合适的场地、器材和有效指导,大部分都可以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1.2中学生参与锻炼情况
中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包含两个方面:参与次数、锻炼方式。体育锻炼习惯清晰的界定标准为:每周平均超过三次的锻炼,且每次锻炼时间超过40分钟。实际超过50%的中学生并未能达到3次,且锻炼要么强度不够要么超负荷,没有形成有效锻炼;中学生锻炼方式最主要的形式有课内外和同学一起的锻炼(>0%)、和朋友一起锻炼(>50%),显示兴趣、交往圈影响和带动因素作用巨大,不可忽略。
1.3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众多,但多集中于球类和田径,而武术、游泳、舞蹈等项目确鲜有人问津。学校体育设施受经费限制,很多项目无法正常开展,除受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影响外,项目选择和中学生性别有很大的关系,男生多选择运动强度大、激烈、身体接触多的大球,如篮球、足球;而女生多选择运动量小、身体接触少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慢跑、跳绳等。
2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
2.1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主战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对学生自身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亦可看出学校体育课程开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超过70%的中学生认为学校对体育教育重视对自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积极作用多体现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运动量、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倾向竞技化、应试化,忽略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特点,体育强度要的不合理,长久使得学生失去对体育热情产生抵触;教学方法多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必须着重体现“以学生中心”,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师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体育教师为主”的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纯碎按照教学大纲和应试教育要求开展体育教学,忽略对学生差异化、兴趣培养,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2.2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一出生就会无形中受到父母的影响,如说话、行为方式等,父母对体育锻炼的意见和看法自然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表2所示为一调研父母体育锻炼态度对子女体育锻炼的影响情况:父母支持的子女70.2%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且16.6%的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而父母对体育锻炼呈反对态度的学生消极未参加体育锻炼比例高达78.1%,且没有人养成长期体育锻炼习惯。父母对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和消费供给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存在正相关性。有研究显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和从小父母体育活动参与亦存在紧密联系。
(表2)父母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对中学生子女体育锻炼习惯影响情况(n=600)
2.3居住周边社区体育环境因素
中学生居住周边社区体育环境亦会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造成影响,如社区体育器材、场地、体育锻炼氛围灯,学校和居住区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体育环境会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如社区体育海报的张贴、全民健身的宣传、一系列体育竞技比赛的举办,都会使中学生对体育项目和知识加深认识,激发中学生积极性,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对策
3.1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通过学校各种宣传资料强化对中学生体育知识的宣传工作,努力增强中学生体育知识和意识,并迎合学生成长特点开展宣传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学校定期举办一系列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的演讲比赛、健康讲座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主动参与,帮助中学生建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思维,促使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社区体育、健康知识宣传亦会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社区基层组成应将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去开展,通过社区宣传栏、体育活动开展宣传宣传健康和体育知识;学校加强和中学生家庭的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莫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忽略对子女体育锻炼和健康的重视。
将学校-社区-家庭三级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为中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锻炼机会,营造良好终身体育教育氛围。
3.2改革现行体育课程模式,走阳光体育教学之路
加强对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力度,将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体育锻炼目的是保证和提升健康水平,所以可将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学有机结合,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学新形式,让中学生体育教学成为其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点。在原有体育教学资源基础上,根据学生身体、心理成长需要,适当增加或删减一部分体育项目,以打破竞技和应试的限制,增强课程内容的娱乐性和竞争性,以帮助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学生健康为大方向,灵活安排体育教学和教学方法,使新时期体育教学切合“竞技、娱乐、健身”,实现阳光体育教学。在中学生实际体育教学中,调整竞技体育比重,突出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并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娱乐体育、切合生活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条件下既能掌握体育技巧和知识,又能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3.3合理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打造新型中学生体育锻炼新模式
在教育评价方式上打破传统,尽量降低应试教育对中学体育教育的影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对身体差异的需求不同学生设置不同标准,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进而养成锻炼习惯。
根据地区、学校、学生需求实际情况,适时打造中学生体育俱乐部,打造新型“课内外一体、学校和社会一体”的新型体育锻炼健身,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娜.中学生体育锻练习惯培养的策略探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6(28):75-76.
[2]黄雯倩.家庭对中学生体育习惯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7):26,28.
[3]梁海.浅谈中学生体育习惯培养的关键性因素[J].新课程,2012(10):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