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大片中的狙击手,一袭黑衣,弹无虚发,其“酷毙”的形象真是羡煞了无数的追星族。
其实,最羡慕狙击手的绝对不是追星族,而是我们众多的广告人。看似风光的广告人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遍撒重金在各种媒体上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有时往往收获甚微甚至颗粒无收,那真不是滋味。
他们多么想自己的广告也能象狙击手那样百发百中,使所有看到自己广告的潜在客户都变成实实在在购买自己商品的“上帝”,那该多好!

“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这句曾经被认为非常唯心的话,在今天这个“新经济”悄然兴起的时代,却向世人证明了它一定的合理性。
没错,广告的狙击手时代已经悄悄来临了。
“广告”还是“提货通知单”
你准备买辆汽车,这可不比买冰糖葫芦,咬两口就扔了,买汽车可得谨慎了再谨慎。
本地车行里的汽车可能让你觉得不对自己的口味,于是你决定登陆到各个车行的网站上去“挖宝”。
“网站上这家车行的车款式不错,够个性,但颜色不俗气,再到其他的网站上看看吧!”轻点鼠标,你又来到了另一家车行的网站。
“这车的颜色倒很让我喜欢,但我觉着它的性能不如第一家的好。”
在各个网站上比来比去,没哪家的车让你百分之百地满意,你除了失望一无所获。
没几天,当你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准备读一下各位老友的来信时,忽然发现,你有一封来自广告公司的邮件,里面充满了各色各款的汽车图片和资料任你选择,末尾还补充一句,不满意你还可以自己决定车的性能、大小、款式和颜色。
此时,你一定会高呼一声:“知我者,乃它也!”
接下来,你自然会欣然解囊、支付帐单了。
是什么让互联网上的广告商如此神奇,传给你的邮件不再是广告,简直就是提货通知单?
原来,当你在各个车行的网站上转悠的时候,广告商通过IP地址及Cookies技术已经把你列入了他们的黑名单。
“呦,这家伙怎么老在车行的网站上转悠,看来要买汽车,要注意了!一家、两家……,好家伙,这人共转了八家车行还不满意,看来是个挑剔的主儿,多为他准备几种汽车的资料发过去。”
广告商就这样成了“狙击手”,向你发来了“提货通知”。
事实上,广告商的神通远不止这些,你居住在哪个地区,偏好哪种类型的产品或生活方式,曾经点击过哪些广告,想深入了解哪方面的信息等,这些都会成为厂商为你“量身订做”广告及促销活动的依据。
用“间谍”软件跟踪消费者
事实上,网络的出现已经开始改变着我们的广告模式。
不经意间,我们从大洋彼岸听到了几个前所未闻的新名词:“知识经济”、“数字经济”、 “网络经济”,它们乍一出现,立即被媒体争相炒作。
当我们还以为所谓“数字经济”就是诸如“666”、“888”之类的电话或汽车吉祥号码数字可以卖多少万人民币的时候,我们被告知,“数字经济”将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模式。
“模式”两个字,字面上平淡无奇,但认真理解其深层的含义,却足以让我们唏嘘不停,感叹不已。
农业经济的兴起,使我们彻底摆脱改变了刀耕火种的那种窘迫的生存状态,谱写了一副充满田园牧歌气息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农耕景象,这就是生存模式的变更。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文明造就了无数的摩天大楼和商业区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也是模式的变更。今天,数字经济将有可能使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再出现,人们的各种活动和交往将被摩天大楼之间相互传递的0和1代替,这就是明天的数字生活模式。
我们明天生活模式的改变将何止这些,正如IT界的人士所说:任何预言在时间面前都是保守的。
在我们未来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络上,“广告将不再是广告,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窄告’、百发百中的狙击手”, 互联网确实是新世纪带给广告业人士的慷慨馈赠。
传统的广告人士深信不疑:广告就是在大量潜在的客户面前告知产品的存在,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其衡量的主要标准在一个“广”字,不管你愿意或者不愿意,你都会注意到它。广告侵吞了我们每一寸的空间、每一秒时间,让我们对它挥之不去。
网络时代的广告则不同,你想用传统方式让每个人都被迫地收看你的广告,那简直是黄粱美梦。网络是非常“民主”的,上网者具有主动选择的能力,无时无刻不在用手指进行着自己的选举,不喜欢的广告内容,他会用手指投票,鼠标轻轻一点,就让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对我们传统的广告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但还有一个无比动听的天籁在后面:上网者一般都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常会固定在几个站点,成为这些网站的常客。广告商就可以用一种间谍软件“Cookies”来跟踪,以获得他需要的顾客背景以及各种消费的偏爱资料,然后投其所好,进行精确地“狙击”。
相当于传统传统广告的遍地撒网,命中率奇高的网络广告真正体现了这种新广告模式的魅力。
别把网络广告不当回事儿
网络的出现,新经济的来临,对我们的冲击绝不局限于技术意义上,它正一点一点地溶入着我们的文化和经济。网络广告的出现,就是新经济时代文明的一种表现。
网络广告乍一出现,其个性化和互动性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前景。
对于网络广告的神奇力量,一些企业已经深有体会,著名的网络证券商“Etrade”开始没把网络广告当回事,只把7%的广告预算放在网络上,当它把广告刊登在Yahoo!的金融页面后,10天内就收到了3118个想了解开户知识的顾客名单,这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使他们跌破了眼睛。欣喜若狂过后,立即追加投入,现在,它17%的潜在客户来自网络上的广告浏览者。
丰田汽车公司在网络上刊登了大量的图标广告后,共收集到15.2万名潜在客户的姓名与地址,公司的网站访问量剧增,电话线热得简直要燃烧起来。
在美国家喻户晓的AOL更是名利双收,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网络广告收入进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