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草莓种苗繁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xim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江苏省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为契机,为推动江苏省草莓种苗产业发展,调查江苏省草莓种苗供需情况,结合省内草莓种苗繁育实际情况,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建议。简言之,就是要加强全省统筹布局,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研发并完善现有育苗技术体系,逐步建立从露地育苗过渡到高架基质育苗的多元化模式,扩大种苗标准化生产规模,更新种苗繁育经营模式,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交融、延伸产业链,推进种苗行业大数据进程,加强种苗质量评估、引入保险等保障措施。
  关键词:草莓;种苗繁育;江苏省;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68.4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6-0139-05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因其色泽艳丽、芳香多汁、营养丰富,且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特性,被世界公认为“果中皇后”,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睐。江苏省草莓产业在全国起步比较早,关于草莓的文献记载是20世纪40年代原南京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农学院试验场从国外引进草莓品种进行筛选和栽培,20世纪50年代原华东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开展实生选种和品种间杂交育种,其间草莓作为经济作物开始在南京市近郊栽培,20世纪80年代初步形成有规模的商业化生产。江苏省草莓历经70年的发展,科研生产在全国均取得了较强的产业优势。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江苏省草莓栽培面积为1.79万hm2,居全国第4位[1-2],已成为全国优质草莓主要产区之一。
  种苗繁育是草莓生产的重要环节,优质种苗是草莓丰产的关键。随着草莓产业的蓬勃发展,草莓种苗生产成为草莓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江苏省规模化繁育草莓种苗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低,本地种苗市场缺口达60%[3],因此草莓种苗繁育有巨大的产业化前景。为探究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提高江苏省草莓种苗产业整体竞争力,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查阅文献,重点从草莓种苗繁育现状、主要技术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江苏省草莓种苗繁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草莓种苗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种苗繁育现状
  1.1 种苗繁育与鲜果生产的茬口关系
  草莓是利用匍匐茎进行无性繁殖的作物,种植者往往可以自行选择种苗进行繁苗。与其他作物相比,不仅劳作时间长,而且劳动强度大。草莓虽然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但生产上为了提高草莓的产量,通常采用1年1栽的方式,即每年繁育1次种苗,重新移栽1次生产苗。草莓的生产分为繁育种苗和鲜果生产2个阶段,历时大约15个月时间,经过了种苗准备、定植、繁殖,生产苗(子苗)起苗、移栽、生产管理、采收和销售等多个生产过程(图1)[4]。
  1.2 种苗繁育规模与分布
  据2019年江苏省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江苏省草莓鲜果生产面积为1. 79万hm2,约占江苏省耕地面积的0.89%,主要分布在东海县、邳州市、徐州市贾汪区、宿迁市宿豫区、盐城市盐都区、南通市海门区、句容市、南京市溧水区、南京市江宁区等草莓主产区[5-6]。种苗繁育是伴随鲜果生产应势而生的新产业,分布在草莓主产区,为鲜果生产提供保障服务。本次调研针对草莓鲜果主产区种苗供给情况,按照种苗与鲜果生产面积1 ∶ 5的需求关系,统计分析得出江苏省草莓种苗繁育的面积严重不足,种苗市场缺口大,且苗圃小、过于分散,亟需扩大种苗生产规模。
  1.3 种苗繁育模式
  江苏省草莓种苗繁育模式主要分为露地和基质2种,其中露地育苗约占总面积的95%以上。江苏省处于长江下游地区,每年6—7月长期阴雨,8月高温高湿天气不利于草莓种苗繁育。露地育苗容易染炭疽病、造成毁灭性死苗或带病苗,且影响移栽定植的成活率。近年来,从国外引进基质育苗模式,以悬挂、高架、贴地等育苗方式进行子苗扦插或引插育苗。这种模式在种苗繁育中虽然占比很小,但其由于省力、效率高而深受广大农户追捧,但因该技术一次性投入成本高,在基质育苗过程中会引发枯黄萎病,同时肥水需求等种苗生长规律尚未厘清,相应配套设施设备还未成熟,亟需加大科技投入。
  1.4 种苗繁育优势
  江苏省1985年成立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协会,是国内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较早的省份。赵密珍等研究人员于2000年前后围绕草莓组织培养、低温保存、不同培养基离体保存、试管苗移栽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于国内同行建立草莓种苗脱毒快繁体系[7-10]。随着草莓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我单位与时俱进提出建立原原种、原种、种苗三级种苗概念,并开发相应的配套育苗技术,加快了自主培育的新品种推广应用,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宁玉、宁丰品种已推广至全国各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草莓产区,其中宁玉居国内自主培育主栽品种首位[2]。
  1.5 种苗繁育生产需求及经济效益
  2019年江苏省草莓栽培面积为1.79万hm2,以平均需求10.5万株/hm2计,年需生产种苗约18亿株,生产种苗需求量大。草莓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草莓露地育苗亩均年产4万株,总支出为18万元/hm2,总收入为36万元/hm2,纯收入為18万元/hm2,纯收入最高可达24万元/hm2。在露地育苗中,主要支出是农药、种苗、生产用工、肥料、地租水电及运输等其他组成。在各项支出中农药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6.7%,其次分别为种苗占20.0%,生产用工占16.7%,运输16.7%,地租占8.3%,肥料占4.2%,整地、水电及其他占7.5%(图2)。
  而基质育苗虽然一次性设施投入成本高,但单位面积平均经济效益相对偏高,支出项目也因育苗方式发生改变。与露地育苗相比,农药和生产用工成本大幅降低,基质、穴盘、运输的费用明显升高。
  2 草莓种苗繁育的主要技术和措施   2.1 推广应用三级种苗体系
  草莓是无性繁殖作物,种植户可以自行预留种苗进行扩繁生产苗,这种自繁自育的现象一方面造成苗圃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化和产生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导致种苗长势衰弱,抗病、抗逆能力差,种性易退化,直接影响草莓品质和产量,严重制约了草莓产业的稳定发展。生产上草莓种苗一般采用分生组织脱毒培养进行复壮,获得的种苗称为脱毒苗。脱毒种苗从扩繁代数上通常分为原原种、原种和种苗(生产苗),统称为三级种苗(图3)。原原种生物技术要求高,因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等因素限制而未能开发形成产业。种苗繁育一般采用露地育苗,初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但机械化程度低、用工量大、农资成本高,病害风险大,亟需完善现有技术提高病害防治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上原种1代、原种2代都属于原种,原种是介于原原种、种苗之间的用来扩繁种苗(生产苗)的,与原原种的区别是降低技术难度,减小遗传变异风险,与种苗的区别是保持品种特性,减少病菌携带,降低生产成本。江苏省推广应用三级种苗体系,从技术层面引导种植户合理选择种苗等级,规范应用育苗技术,有效缓解生产上对优质健康种苗的不同层次需求。
  2.2 选择抗病性强、易于繁育管理的草莓品种
  “壮苗七成收”,在同一气候条件下,草莓品种的繁殖系数、花芽分化等特性直接关系生产苗质量,对后期草莓的品质和产量产生较大影响。就繁育壮苗而言,草莓品种选择一般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一是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二是繁育系数适宜的品种;三是花芽易分化的早熟品种;四是耐涝耐高温的抗逆品种。
  2.3 规范育苗场所、建立远离草莓生产区的苗圃
  2.3.1 露地育苗 苗圃首先要求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黏壤土,pH值在5.5~6.5之间,排灌便利,光照充足,前茬没有种植过草莓或茄科类作物,最好是水稻田或玉米田,便于开沟排水,注意前茬未过量使用对草莓有害的除草剂。其次,年前施足底肥深翻冻伐,年后3月上旬旋耕浅翻、开沟做畦。要求田块平整、耙匀做成龟背形高畦,畦面净宽150~180 cm,畦高30 cm,沟宽25~30 cm,田块较长在田块两头和中间均开深30 cm的纵沟,有利于梅雨季节排水,保证沟渠畅通。
  2.3.2 基质育苗 基质育苗一般都是设施育苗,可以通过改造或创造基础设施符合草莓种苗繁育的苗圃。目前悬挂、高架、贴地等育苗方式主要是通过塑料、泡沫、铁皮等材料组装的新型育苗模式,都是以基质为媒介扩繁子苗,子苗通过扦插或引插独立成苗。
  2.4 种苗定植后植株管理
  2.4.1 定植管理 以3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宜,可在苗圃畦两侧双行或畦中间单行定植,确保种苗“深不埋心,浅不露根”,株距视品种繁育系数而定。缓苗期注意补水,促进成活。
  2.4.2 植株管理 成活后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及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培育健壮种苗,促进优质匍匐茎抽生。露地育苗在匍匐茎大量发生时,要及时向畦面拉开,使子苗均匀分布,用压苗卡固定子苗,以防其交叉或重叠,利于子苗扎根和生长。当子苗数量达到45万株/hm2左右时,根据子苗长势适当采用不同浓度的戊唑醇、烯唑醇或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进行微控1~2次,控制子苗在60万株/hm2左右,促进子苗粗壮,增加通风透光。基质育苗在匍匐茎大量发生时要不及时引插,或待子苗长大后剪下扦插,扦插时间在梅雨季节进行较为合适,利于提高子苗扦插成活率。
  2.4.3 肥水管理 成活后保持种苗需求水分,促进种苗多抽生匍匐茎和子苗扎根生长。草莓喜湿不耐旱,也不耐涝,有条件建议安装滴喷灌系统,以防积水,同时避免漫灌引发土传病害。种苗成活后及时补水施肥。在匍匐茎大量发生季节,须追肥2~3次,保证种苗和子苗生长营养需求。到7月下旬开始停止施氮肥,追施磷钾肥,8月以后停止施肥,视苗情喷施叶面肥,并适当控制水分促进子苗花芽分化。
  2.4.4 病虫害综合防治 育苗期主要病害有炭疽病、“V”形褐斑病、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蓟马、红蜘蛛、斜纹夜蛾等。遵循植物保护“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种苗繁育以选择种苗措施控制病虫来源或降低发生基数,以规范苗圃建立措施恶化病虫发生危害的环境条件,从源头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育苗期的主要病虫害通常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等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建议及时清理苗圃病虫滋生的杂草、病老叶,在植株管理农事操作时多观察,根据不同发病程度采用不同防范措施,在未发病时期采用黄蓝板或性诱剂等物理、农业方法加强预防,在发病初期采用治疗性和保护性药剂防治,并在病虫发生中心处重点防治,在已经发病时及时采用病虫防除剂强力喷杀,1周后再次巩固防除成效,有效控制病虫的种群数量。
  2.5 冷藏运输
  草莓鲜果生产定植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此期间同时完成起苗、运输、定植和促活等工作。生产上普遍存在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下以及运输方式不当引发烧苗、烂苗等现象。江苏省境内种植户育苗规模主要满足自家需求为主,多余的生产苗采用裸根自然冷凉或加冰块装入泡沫箱就近销售,个别设施条件好的家庭农场采用12 ℃预冷生产苗,然后再冷藏车发苗。针对起苗难、运输难的问题,江苏省部分科研单位开展了生产苗冷藏条件、运输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尚未投入生产应用,这也是种苗繁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6 新的育苗技术
  随着国内外草莓行业人员的频繁交流,先进的育苗技术和理念传入江苏省,种苗质量得到了提升,育苗方式由單一的露地育苗向基质育苗的多元化发展。其中,基质高架育苗就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发明的空中采苗法,此模式经过科研人员熟化创新,研发了基质悬挂和贴地育苗模式。与传统的露地育苗相比,基质育苗有三大优点:(1)提高单位面积优质种苗生产效率2~3倍;(2)实现肥水自动化,无需除草,操作简单,省工省力;(3)防止土传病害发生,有效避免炭疽病的发生[11]。另外,随着市场对草莓优质和早上市的需求,研发了二氧化碳高浓度除虫技术、短日夜冷促花技术,假植断根控氮技术和异地冷凉育苗技术,但二氧化碳高浓度除虫和短日夜冷促花技术不适合产业化应用,一直未获得大面积推广[12-14]。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种苗质量差、等级不合理
  种苗规格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等级比例不合理,携带病(原)虫(卵)的种苗纯度无法认证评估,导致种苗定植后死亡率高、病虫频发,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大量使用药剂防治病虫,一方面对草莓质量安全形成隐患,另一方面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最终牵制草莓鲜果产业发展。
  3.2 育苗技术落后、模式结构不合理
  传统露地育苗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农机、农艺措施未能融合,机械化设施应用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15]。在高温高湿情况下,不仅种植者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而且种苗容易染炭疽病,造成毁灭性死苗或带病劣质苗。基质育苗在育苗产业中虽然占比很小,但由于其省力、效率高而深受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但因该技术一次性投入成本高,在基质育苗过程中会引发枯黄萎病,同时种苗生长规律与肥水需求关系等尚未厘清,亟需加大科技投入。
  3.3 新技术应用少、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江苏省草莓种苗主要是种植者自繁自育,苗圃过于分散、规模小,不利于引进现代先进的生产设施设备,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无施展的空间,限制了节水灌溉、肥水一体化、起苗、运输等智能、机械设备的推广应用,苗圃功能难以扩展形成产业化和产生规模效益。
  3.4 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江苏省内种苗信息主要依托草莓产业体系和江苏省草莓协会等搭建的信息平台,但针对种苗供求信息未能建立数据库,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种苗销售去向和购买来源,无法预测指导种苗市场供需平衡。种植者不能实时、准确地获得种苗生产和供应信息,往往凭经验决定或赶潮流,势必造成产苗量和用苗量不平衡,信息化指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5 政府投资金不足、农业保险制度薄弱
  草莓种苗繁育是高投入高產出的行业,而繁育旺盛期主要集中在5—8月,其间经历连绵阴雨、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种植者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风险较大,给种苗和设施设备买保险的相对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保费高。另外,政府部门和保险业也未能重视小型设施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和服务,从而影响种植者参保的积极性。
  4 对策及建议
  综述了江苏省草莓种苗繁育的现状,分析了主要种苗供需情况,阐述了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出了江苏省草莓种苗繁育存在的问题,现综合以上内容分析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三级种苗发展观念,规范应用技术体系
  近年来,三级种苗供给结构不合理、原原种短缺、种苗劣质过剩、机械化程度低等多种问题仍持续存在。在江苏省草莓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三级种苗概念虽然已经推广普及,但在生产上还没有规范应用,还存在盲目追求原原种苗、持续多年自留种苗等现象。建议加大三级种苗概念的宣传,引导种植者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种苗;建立规范的种苗扩繁基地,严格要求立地条件和技术应用到位率,在关键环节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强化种苗和技术观念,提升整体种苗繁育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4.2 转变育苗模式,多元化与规模化发展并存
  基质育苗是改变现阶段露地育苗结构不合理的前提,悬挂、高架、贴地等基质多元化育苗模式要比例协调、均衡发展,种苗结构丰富,才能增加种苗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同时鼓励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地域特色,推行规模化单一育苗模式、优质健壮的种苗生产,形成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打造区域品牌,获取市场定价权和用户选择权。
  4.3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草莓种苗繁育水平
  种苗繁育是草莓产业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顺应行业发展而越来越壮大。随着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苗圃必然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便于机械化、智能化,降低生产成本和种植风险。目前,生产存在种苗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评估,露地育苗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基质育苗成本高、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逐步攻关,提升种苗繁育水平,使种植者敢于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利于将种苗做精做强,增加种苗在省内乃至全国的竞争力,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4.4 健全种苗信息服务体系
  种苗繁育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种苗供需平衡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加强全省草莓种苗繁育的统筹布局,增加智能化信息管理,及时采集信息,快速掌握种苗市场供需动态,实现种苗市场供需的动态预警和宏观指导。另一方面,完善现有种苗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种苗信息资源共享,适时更新发布种苗政策和供求信息,避免产销脱节,利于供需平衡。
  4.5 加大政府投资 完善苗木保险制度
  草莓基质育苗设施设备成本高,露地育苗机械化程度低,且过于分散。建议政府加大基础建设扶持政策和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将小型农业纳入保险服务体系,保证信息畅通,提高政府补助标准,降低保费,保障种植者的收益,推进种苗繁育良性循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运涛,雷家军,赵密珍,等.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70年——草莓[J]. 果树学报,2019,36(10):1441-1452.
  [2]吉沐祥,杨 勇,彭燕琼,等. 江苏省草莓生产现状与消费需求调查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6):336-340.
  [3]于红梅,赵密珍,袁华招,等. 江苏省草莓生产现状调查及经济效益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4):345-347.
  [4]张志宏,高秀岩,杜国栋,等. 草莓生产的发展趋势——省力化栽培[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101-103.
  [5]赵密珍,钱亚明. 江苏省草莓生产现状调查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1-2.
  [6]钱亚明,赵密珍,吴伟民,等. 江苏省草莓种植地块现状调查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0(6):248-249.
  [7]赵密珍,王壮伟,钱亚明,等. 不同培养基对草莓种质离体保存的影响[J]. 果树学报,2006,23(1):27-30.
  [8]吴伟民,陈秀兰,马鸿翔,等. 草莓休眠芽离体培养与丛生芽低温保存试验[J]. 中国果树,1999(2):19.
  [9]王壮伟,赵密珍,钱亚明.草莓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67-69.
  [10]余桂红,吴伟民,赵密珍,等. 草莓种质资源常低温保存试验[J]. 中国南方果树,2003,32(10):54
  [11]张 更,颜志明,王全智,等. 我国设施草莓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8):58-61.
  [12]王春艳,刘金江,宋鹏慧,等. 草莓夜冷育苗技术研究[J]. 中国果树,2013(6):38-40.
  [13]董 畅,王柏林,杨瑞华,等. 高寒地区草莓高架育苗的关键技术措施[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2):158-159.
  [14]有婧仪,陈为峰. 山东地区草莓高山假植早熟高产栽培技术[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4):163-165.
  [15]崔思远,肖体琼,陈永生,等. 江苏省设施草莓机械化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 中国蔬菜,2016(9):5-7.
其他文献
摘要:从鸡肠中分离得到严格厌氧共生菌,筛选出适合禽类生产的益生菌株,探讨其益生性,为其应用奠定基础。通过采集鸡肠黏膜,特定厌氧培养基分离纯化肠道厌氧共生菌。根据抑菌活性筛选得到口乳杆菌,随后,对其进行生物学基本特性分析,包括生长曲线、酸耐受、胆盐耐受、溶血性、细胞毒性分析等。结果显示,口乳杆菌的对数生长期为24~60 h;对酸和胆盐有优良的耐受力;不具有多重耐药性;不具有溶血活性;对小鼠腹腔巨噬细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术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针对职业农民如何培养的问题,本文就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建立实施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利用高校专业技术课程建设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设立针对“职业农民”培养的MOOC教学模式,分析该方式在提高职业农民专业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方面的可行性,并探讨MOOC教学模式在职业农民培养系统性,多样性,互动性方面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的建设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摘要:质体色素的降解变化是烟叶香气物质形成的基础之一。为解决烟叶烘烤调制过程中质体色素无法快速准确测定的问题,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的优势,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釆样法(CARS)进行光谱特征波长选择,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了烟叶烘烤过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模型。结果表明,CARS-PLS模型能获得较全谱偏最小二乘(PLS)、连续投影偏最小二乘(SPA-PLS)、遗传算
基于贵州省各地州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农村金融影响绿色发展的3个机制,并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绿色发展,探讨绿色发展与农村金融各机制之间的空间自
摘要:PRKAG3是影响畜禽肉品质的关键基因。为研究PRKAG3基因在鸡不同部位肌肉中的表达及其与肌纤维类型的相关性,以隐性白羽肉鸡为研究对象,用ATPase碱孵育法对不同部位肌肉肌纤维类型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RKAG3基因在这些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并将其与肌纤维类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RKAG3基因在Ⅰ型肌纤维比例相对较高的比目鱼肌和缝匠肌中表达较低,在Ⅱa型比例较高的髂胫
摘要:为获取丁酸梭菌芽孢高密度发酵工艺,以丁酸梭菌DSY-1为试验材料,以芽孢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碳源、氮源、接种量、初始pH值、培养温度和正交试验,并通过5 L发酵罐进行中和剂选择。结果表明,菌株DSY-1以C6H12O6 30 g/L、酵母提取粉10 g/L、NaCl 5 g/L、乙酸钠 5 g/L、K2HPO4 3 g/L、MgSO4·7H2O 0.3 g/L、L-半胱氨酸酸盐 0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课程体系构建是高教的教育内容之一。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是保障专业技术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环节。针对职业农民现存的学情特征,高教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本文就“6+N”通识课程体系构建及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施方面进行探讨。利用智慧校园建设优势,设立针对“职业农民”课程体系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并探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6+N”通识课程构建的策略,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的建设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摘要:为选育西藏黑青稞萌发期抗旱性强的品种,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用0~30%的PEG-6000溶液对黑青稞种子进行预处理,研究PEG模拟干旱胁迫对西藏主要地方品种黑青稞各萌发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措美县和江孜县黑青稞外,其余参试品种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发芽势、发芽率、物质转移率以及抗旱指数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较高点对应的PEG-6000浓度主要集中在5%~10%;当PEG-6000浓
摘要:对双亲显性低酚抗虫杂交棉F1、F2代的产量、纤维品质、棉酚含量等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个杂交组合籽、皮棉产量均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其中组合 WU082×WT188与有酚杂交棉对照苏杂201相比,它的F1代籽棉、皮棉还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且F2代的皮棉产量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2个组合的F2代与F1代相比,其纤维长度略有变短,纤维比强度略有变弱,马克隆值略有变大。至于棉酚含量,2个组合F
摘要:为了验证“插喷同步”控草技术对不同品种机插秧稻田杂草的防控效果。2019—2020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以中籼杂交稻、单季晚粳稻和粳糯稻等类型为试验对象,采用插秧机加装同步喷雾设备,开展“插喷同步”控草技术试验与示范。无论是粳稻、糯稻还是中籼杂交稻,“插喷同步”控草技术的应用效果一致。其中每667 m2用30%苄嘧·丙草胺OD 120 g和24%安全解毒剂30 mL控草效果最好,插秧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