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劫烈火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嘉靖年间,浙江出了个思想家袁黄,又名袁了凡。他以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编著了一本告诫世人要自强不息,不被所谓的命运束缚的著作《了凡四训》。此书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因被佛教界称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广为印发,并被后人称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
  因对其时有所闻,且嘉善就与我的居住地相邻,所以一直想写一写这个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先贤,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如愿。
  去年到大云采风,了解到百货店周老板也是个《了凡四训》迷,正是这本奇书阐述的思想,支撑了他的一系列行为。于是,在整理这一传说时,有意把这一点进行了强化。这也算是我了却了写写袁了凡的一点心愿罢。
  民国时期,嘉善镇繁华富庶,商业发达。这一天,一个麻衣道士出现在镇子中间的“周记”百货商店门前。只见他抬起头盯着大招牌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突然连连摇头,一声长叹,喃喃说道:“好个旺铺!好个风水!可惜,太可惜了!”
  道士的举动引起一个中年人的注意。这人身材适中,衣着简朴,一团和气,当即向道士一拱手:“道长,为何叹气?又为何叫可惜?”
  麻衣道士盯了中年人一眼,摇头说道:“看你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大富大贵又有大德之相,如果我没有看走眼,你就是这周记的老板。实话告诉你,你这商铺已经开了十八年。周老板你为人宽厚,仗义疏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生意在这一条街上,也是数一数二。不仅如此,在你们老家,周家也是殷实之家。我说的对否?”
  男子吃了一惊,心里暗暗称奇,这道士好厉害!
  男子叫周云通,正是这“周记”百货店的老板,老家住嘉善大云镇东云村。东云村按聚居地分为南周、北周。南北周家同宗同族,北周家家户户一贫如洗,南周却好得多。因为南周很多人在外奔波,江南有很多南周族人开的商铺,生意首屈一指的,就是这周云通了。现在听道士一说,竟然句句不虚,周云通哪能不往心里去呢?于是弯腰施礼,诚心求教。
  道士缓缓说道:“眼下你这生意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不过,也只能维持三年时间。到民国二十六年初冬,你这店铺将毁于一场天火,百万家财灰飞烟灭,只怕是阖家大小也逃不过去!如若不信我所言,你只管等着看就是了!”
  周云通请问怎样才能躲过这场浩劫?道士微微冷笑,摇头依旧:“周老板是明白人,怎么却问糊涂话?运数如此,天命难违!贫道失言、失言了!”一个长揖,飘然而去。
  这一下,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三年后,繁华的周记就要毁于天火,人财两失,谁不称奇!尤其是周记隔壁新开业的“吴记”百货商店的老板吴宣谱,整日忧心忡忡,唠叨说天火一旦燃起,只怕自己的店铺遭受池鱼之殃!
  人们议论纷纷,周云通看上去还是一如既往的从容,有人问起时,他总是呵呵一笑,轻描淡写说一句:“无稽之谈,无稽之谈啊!”
  能让周云通如此淡定的,是一本他十分珍视的奇书——《了凡四训》。
  袁黄,号了凡,籍贯嘉善魏塘镇。他天资聪颖,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还是明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袁黄儿时遇到一位姓孔的老人,给他推算了科考后的名次。等到他去赴考,三处科考名次都让孔老先生说中了,有些吉凶祸福的事也基本应验,于是他从此做事都是随遇而安,宦海沉浮,一切听从天定。直到在南京栖霞山遇到大云寺的云谷禅师,告诫他“命运由自己创造,福报由自己求取”等言后,了凡才有所悟,于是抛开那些命定之念。果然其后孔先生的预测不再应验了。到了晚年,他辞官隐居在乡间,写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告诫人们不要被所谓的命运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周云通从小就把这本书奉为至宝,放在枕边,时时品读,暗地里还拜了凡为先师,所行之事也都是照着先师指点,家业日渐发达,他哪会把一个游方道士的话放在心上呢?
  三年很快过去,民国二十六年的夏季到来了。因战事吃紧,周记的生意日见萧条。隔壁吴记百货几乎是负债经营。都说吴宣谱实力雄厚,背后有大财阀的支撑,他做生意也是一把好手,可他做人远不如周云通厚道,所以两家的店紧挨着,吴记始终落在下风。吴宣谱打算收购周记,理由之一就是三年前那位游方道士的预言。“老哥,常言道,万事有因就有果。既然那个道士把你家的前因后果算的明明白白,这三年后一场天火,万一逃不过呢?还不如把店铺折价给我,两家合为一家,我想在这里开个纱厂,也算为振兴民族工业做点贡献!”周云通的太太忌讳道士的话,就撺掇丈夫把店铺卖掉。周云通虽然不在乎那道士的话,可战事的进展却让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卖店回乡的事儿。
  全面抗战开始!眼看人心惶惶,吴家又来催促周云通卖店,当然价格又压了一半。周云通一咬牙,答应了他,店里的存货也一并转让。
  晚上就要签合同卖店了,不料一大早,很多军人开进了嘉善,他们是路过此地,要去枫泾阻击日寇的。这些军人装备严重不足,有的甚至穿得破破烂烂,一看都是杂牌军,但是个顶个儿斗志昂扬。嘉善老百姓提着吃的喝的,站在路边劳军。有的军人趁机购买一些日用品。周云通迅速做出一个决定,他吩咐伙计们,打开库房,搬出所有日用品和食物,全部半价销售。邻近的吴记也在店铺前摆开了地摊儿,吆喝声比周家这边大多了。
  周云通正带着伙计们忙活,吴宣谱走过来,面带不悦地说:“周老板,你铺子里的东西已经都折给我了,怎么能这样低于进价抛售呢?”周云通随口说道:“等大军过去,咱们再重新清点存货就是。”
  “这可是个大好的发财机会,你家东西不但不涨价还赔本卖,你让我怎么做生意?”吴宣譜更加不满,大声说道。
  隔壁趁机发国难财,哄抬物价,周云通早就知道了,此刻听吴宣谱这样说,鄙视地望了他一眼,冷冷地回答:“吴老板,周记还是我周家的产业,由不得外人指手画脚教我怎么做生意咱们各自都忙,各自追求不同,请恕我没空招待贵客!”
  吴宣谱气得干瞪眼,只好悻悻然离去。
  当天夜里,大军继续通过,周云通忙得浑身骨架都要散了,正打算回铺子里歇一会儿,突然,一个蒙面人走进他家,低声说道:“周先生,借一步说话!”这人身着男装,声音听上去却像女的!   周云通情知有异,带那人进了一个小仓房。那人解下头巾,果然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细眉大眼,似乎面熟。那女人说:“我是隔壁吴家做饭的佣人。”周云通恍然大悟,对了,一定是买菜时从门前路过,所以有点儿印象。
  “先生,长话短说。我也是今天看您为打日本鬼子做的这些事,才知道您是个好人!我、我们吴老板的人品和您沒法比!”女人似乎很激动,稍微平静一下又说:“这几天打仗的风声越来越紧,吴老板家里住进了几个客人,一张嘴叽里哇啦的,我是从东北逃难来的,我听出来了,他们是日本人!”
  啊?周云通大吃一惊!
  “吴老板他、他私通日本鬼子!他买您的铺子压根儿不是为开什么纱厂,他是要和日本人联合开一家军用被服厂!”
  原来吴宣谱背后的势力是日本人!事情复杂了!“周先生,我的老家落在日本人手里,好多亲人也都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这些年,我日夜思念家乡,却有家难回。现在,我替家乡老少给您鞠躬,谢谢您的大仁大义!我就连夜跟部队走了,到战场能干啥干啥,做饭,抬伤员,我都行!临走前和您说这些,就是提醒您擦亮眼睛,别上了那个汉奸的当!”说完,女人给周云通深鞠一躬,然后转身离开,消失在暗夜中。
  第二天一大早,周云通派伙计通知吴宣谱,店,不卖了!
  吴宣谱功败垂成,气急败坏地指着周云通的鼻子骂他不守诚信,不配做一个生意人!
  一向和蔼的周云通也翻了脸:“我不守诚信也比给鬼子当狗强!我周云通就算穷死,也绝不会当汉奸,绝不会帮助他们残害自己同胞!”吴宣谱被戳中痛处,气得脸色发白却说不出话来,指着周云通恶狠狠地叫道:“你等着!天不烧你,人烧你!我就不信周记到不了我手里!”
  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沿沪杭铁路西进,企图从嘉兴、湖州一线进击南京。听着前线炮火的隆隆声,眼看伤兵们不断被抬下来,枫泾镇全镇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全民参战,有救治伤员的,有帮助运送弹药的。周云通关了店铺,带着儿子和伙计,率先来到枫泾,帮助守城。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区区几个地方师的“杂牌军”,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一直坚守阵地。日军每天派出三四十架飞机,一天投掷的炸弹就有上千枚,双方每天拼刺刀几十次,我军伤亡的士兵每天都在千人以上。由于我军的供给渐渐枯竭,天越来越冷,前方将士们忍饥挨饿,十分艰辛。
  这一天,阻击战推进到了嘉善,周云通带着自己的人回到镇子里,打开“周记”大门,高喊一声:“所有前线将士能吃的,穿的,用的,都给我送到战场上去!”伙计们发一声喊,搬米袋子的,扛酒缸的,背衣服的……附近的住家也纷纷跑出家门,帮着周家运东西。
  嘉善阻击战坚持了七天,我军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撤离战场。黄昏时分,周云通默默走在街上,看着满目疮痍的秀丽城镇,看着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看看几乎被搬空的周记,再看看已经挂上了膏药旗迎接日本鬼子进城的吴记,多年如一日挂在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当夜,东风劲吹,周记三层楼燃起熊熊大火,因为是木质结构,火势趁着夜风,越发猛烈,很快波及吴家,两家百货店铺都化为了灰烬。第二天早起后,赶来清理后事的人发现,吴宣谱被烧死在店铺里,和他在一起的还有一个高个子的中年道人,他是被毒烟熏死的。有眼尖的人认出来,这正是三年前那个算命的游方道士。人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周云通早已在起火前安顿好一切,一家人趁着茫茫夜色逃离了千年古镇,回到了家乡东云村。周云通随身携带的物品中,就有那本《了凡四训》。多年后,有人问周云通,“周记”那把火到底是他自己放的,还是真如那位游方道士所说,是天火?周云通只是淡淡一笑,指着《了凡四训》说:“答案,都在先师这本书里。”
其他文献
王羲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废寝忘食,进步神速。一天,已得卫夫人茂漪书法真传的王羲之拜别父母,带着小厮,优哉游哉来到五百岗山麓。  放眼望去,但见山泉泻碧,林涛荡绿,云绕奇峰,鹰旋翠谷,那神奇而迷人的景色使王羲之忘记了一切。直到日照头顶,肚子“咕咕”直叫,才想着寻个去处,弄点吃的充饥。可遥望四野,一派山川,并无酒店、人家。犹豫间,忽见深草丛中钻出一只大白鹅,“吭吭”叫着,摆着方步
期刊
阳光养老院位于水碧山青的枫林湾,环境优美如画,空气清新醉人,来入住的老人很多。  最近,刚上任的养老院院长王媛媛发现,老人们晚饭后都各自回房间看电视,七点多一过,走廊和大厅里空空荡荡,难得看见一个人影。  王媛媛立刻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很快,一楼大厅里就安装上了一台大彩电,那色彩、音质和清晰度真是没话说。这一招立刻奏效,晚饭后,老人们果然都有说有笑地聚在了客厅里看电视,一直到九点多才陆续回房睡觉。 
期刊
冯晓彬的食品加工厂审批成功后,他给妻子说要回一趟老家。妻子问回老家干啥,冯晓彬缓缓呼出一口气:“是时候了,请爹进城!”  其实,冯晓彬“请爹进城”不是头一次了。  最近几年,每次回老家,他都会跟爹提起这件事,可他爹冯大全每次都有理由把他挡回去。尤其是上一次,爹一口气给他提了三个条件——老冯家的三亩责任田必须有人看管;做红白喜事流水席的手艺一定要有人接班;冯晓彬必须自己当老板。  冯晓彬之所以说时候
期刊
一  1644年明朝灭亡后,在南方又出现了个明朝,史称南明。南明的皇帝叫朱由崧,年号弘光,人们就叫他弘光帝。  然而,这个朱由崧并不是块中兴大明的料,只知道吃喝,并且食欲还挺好,他登基后不长时间,就把宫里的菜吃了个遍,朝中的事务却没处理几件,都交给几个心腹大臣看着办了。  可突然有一天,朱由崧却再也不想进食了,摆在面前的那些山珍海味,他看也不看,摆手让宫女们端下去。  太监们还以为皇上是好东西吃腻
期刊
在河间城东五十里,子牙河边上,有个沙河镇。镇上有个叫徐来的小伙子,到天津学了一手炒菜做饭的本事,回来就租下几间店面,雇了几个伙计,开了一家徐来饭店。  饭店开张了,到月底一算账,不赚不赔,这不白忙乎了。徐来想来想去,忽然如醍醐灌顶:自己竟忽略了一顿饭!  说来也怪,沙河镇上的饭店,只经营中餐和晚餐,向来不经营早餐。也不知道这是哪辈子留下来的规矩,但各家饭店都遵守着。多做一顿饭,就多了一个赚钱的机会
期刊
清雍正七年,御史杨公度奉密旨巡察江南吏治。他年轻气盛,嫉恶如仇,出巡一个多月,单一个江苏就有两名道员、三名知县被摘去了顶戴。雍正十分赞赏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几次给他的密旨多有褒奖。杨公度自然十分兴奋。  这一天,他到了浙江秀州府。  秀州府下辖七个县,府治设在秀州。知府姓姚名文。五十多岁,出身两榜进士,曾做过刑部、吏部的官员,两处都有政声,及至外放秀州知府,把一个秀州府治理得“政平讼理”,百姓欢喜。
期刊
最近单位轮岗,公务员小章调到了婚姻登记处离婚室,成了一名离婚登记员。他很排斥这个岗位,因为自己就出身于单亲家庭,当年就是这里给自己父母办理的离婚,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这天,是小章培训完上岗的第一天,人刚走进离婚室,门便被“砰”的一声撞开了。小章被吓了一跳,恼怒地转过身,发现走进来的是一对老年人,看上去都七十多了。老头个头不高,满脸皱纹,老太太比老头显得年轻点儿,眼神有些游离,边走嘴里边嘀咕
期刊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因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就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思想上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到了三国两晋,这一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士族政治黑暗,知识分子消沉而无出路,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隐士文化开始逐渐走向巅
期刊
早年间,辽河口大灾,饿殍遍地。大泽最深处的下洼子灾情尤重,村民饿死十之四五,剩下的眼看也活不成了。村民无奈,只能对着大海叩拜。  忽然,有人发现远远地飘过来一座山,黑黝黝的,由远而近。有胆大的凑近一看,不是山,是一条大得出奇的鱼。大鱼一到岸边,浪一下平息了,海也变蓝了。  村长姓梁,见此情形,就让大家把大鱼拖回去,分割成小块分给村民。院子里只剩大鱼骨架立在那里,梁村长跪在骨架前叩拜,“不知道您是哪
期刊
民国时期,横山县的蔡老爷收购了一批粮食,准备运到山东去卖个好价钱。  粮队刚出县界,就遇上一群灾民。这些灾民看见粮食,两眼放光,蜂拥而上。负责押运的总护院董小堂见势不妙,立即制服了为头的罗大,把刀架在他脖子上,让灾民散开。没想到罗大不怕死,反而嚷嚷起来:“弟兄们,反正是个死,还怕什么?上啊!”  罗大一煽动,灾民就像潮水一般扑上来。护院邱猛赶紧对董小堂说:“董护院,我们动手吧!”董小堂看着这些衣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