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策略一、让学生突破定势:课堂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使注意力集中,并认真观察和思考,大胆表达、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为此:“倡导人人表现,鼓励个个插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通过阅读、讨论、竞赛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讲西安事变时,通过课本提供的材料以及从各种媒体上收集到的史料,让学生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还要不要放蒋介石回南京。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学良部下在临潼捉到蒋介石,送往西安后就该杀;或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就不该放他回南京。另一部分认为,在西安事变还没解决之前是不能杀蒋介石的,而在事变和平解决后更不能杀,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如果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就会混乱,会让日本人乘虚而入,达到它灭亡中国的目的,所以,蒋介石不但不能杀,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听课。
策略二、让学生自主探究: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考虑到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一般可以利用课堂5-10分钟让学生就预习或听课中存在的疑惑提问。一般而言,刚开始时学生的质疑量较少,质量也较低。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问题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例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问题提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能积极动脑,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
策略三、让学生合作互动: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实现了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我在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查阅资料、概括分析。有的小组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找获取答案,有的小组用小论文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学生从错综复杂的历史材料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这种主动式的教育使他们觉得付出再多辛苦也不会觉得是负担,他们在合作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策略四、让学生张扬个性: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个性指的是学生个体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稳定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呵护每一个学生;同时要因材施教,为学生量“体”裁“衣”。
策略五、让学生通古知今: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让学生“通古知今”,打破时空的障碍,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如学习了新航路的开辟,可拟定:如果你是哥伦布,你将为远洋航行做哪些准备?并联系中国科考队远赴南极的事迹,激励形学生的报国之情,爱国之志。学习了罗斯福新政,可联系当前全球金融危机,20国领导人峰会及第16届APEC会议,相信只要各国加强合作,就一定渡过这场危机。
策略六、布置开放性作业:在布置作业时,结合中考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意作业设计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结合时事热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给台湾同胞写一封信,用史实驳斥“台独”谬论。该题的设计反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给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策略一、让学生突破定势:课堂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使注意力集中,并认真观察和思考,大胆表达、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为此:“倡导人人表现,鼓励个个插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通过阅读、讨论、竞赛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讲西安事变时,通过课本提供的材料以及从各种媒体上收集到的史料,让学生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还要不要放蒋介石回南京。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学良部下在临潼捉到蒋介石,送往西安后就该杀;或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就不该放他回南京。另一部分认为,在西安事变还没解决之前是不能杀蒋介石的,而在事变和平解决后更不能杀,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如果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就会混乱,会让日本人乘虚而入,达到它灭亡中国的目的,所以,蒋介石不但不能杀,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听课。
策略二、让学生自主探究: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考虑到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一般可以利用课堂5-10分钟让学生就预习或听课中存在的疑惑提问。一般而言,刚开始时学生的质疑量较少,质量也较低。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问题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例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问题提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学生能积极动脑,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
策略三、让学生合作互动: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实现了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我在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日本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查阅资料、概括分析。有的小组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找获取答案,有的小组用小论文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学生从错综复杂的历史材料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这种主动式的教育使他们觉得付出再多辛苦也不会觉得是负担,他们在合作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策略四、让学生张扬个性: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个性指的是学生个体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稳定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呵护每一个学生;同时要因材施教,为学生量“体”裁“衣”。
策略五、让学生通古知今: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让学生“通古知今”,打破时空的障碍,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如学习了新航路的开辟,可拟定:如果你是哥伦布,你将为远洋航行做哪些准备?并联系中国科考队远赴南极的事迹,激励形学生的报国之情,爱国之志。学习了罗斯福新政,可联系当前全球金融危机,20国领导人峰会及第16届APEC会议,相信只要各国加强合作,就一定渡过这场危机。
策略六、布置开放性作业:在布置作业时,结合中考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意作业设计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结合时事热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给台湾同胞写一封信,用史实驳斥“台独”谬论。该题的设计反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给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