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而言,是有其特殊优势的。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但是由于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了一些偏差。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这将需要我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下面就将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语文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习惯。
   苏联教育名家加里宁说过:“学生们还处处模仿老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应处在最严格监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爱作者所爱,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例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深深的悔、深深的思念,使学生在被作者笔下的母亲感动的同时,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去理解母亲的爱,去懂得感恩。
   三、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中的内涵美,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因素,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培养健康人格。
   语文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其他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为学校德育教育服务。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生通过诵读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培养初中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此外,还可开展语文故事大王比赛、书法比赛、语文智力竞赛等,在活动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既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又可进行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也只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像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德育教育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实践与探索,与同行们一起开辟一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张林,教师,现居江苏灌南。
其他文献
《工科天团》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真实、立体的工科男,点亮原本黑暗的校园小路,送给女友一个用电阻编成的2464欧的手链,在教学楼上投影出祝福——这简直是每一个女生梦寐以求的优质男友!这是一个青春年华里,几个工科大学生的奋斗故事。自行车保卫战和爱情保卫战交叉填充了主人公徐健的生活。  ——大学生观众 杨文博  “别谈梦想,戒了。”它不该是年轻人探讨未来时的结束语。徐健一脸无奈地说出:“以前有各种梦想。而
看完范小青《茉莉花开满枝桠》后,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个文学批评术语——“底层写作”,然而,细加思量之后,我却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小说文本,该作不仅不应纳入所谓“底层写作”之域,在艺术价值上也完全超越了很多底层写作的作品。主要原因并不是作品在叙述策略和形式感上有何高明之处,也不仅仅是作家本人独特的女性声音和女性视角所带来的审美效应,而是因为作者摒弃了时下“底层写作”欲望展示、道德批判、苦难叙事的流风,并
你和诗  ——祭奠范循青  寒冷刚刚走过  你在冬天里畅想的诗词  还躺在温暖的火盆旁  等着你一个一个摆在  洁白的纸上诵唱  上帝的一个过错  熄灭了你的一切  柳枝上那些尚未醒来的绿色  盼望着在你的相机里发芽  春天里那些感人的故事  等待在你的笔下感动泪花  昨天的昨天  全部堆在今天的身上  那没有完成的构思  像新年的酒一样  都在等待你  给梦想注入灵魂  并一口豪饮  昔日的烈酒
摘 要:精确性是立法语言的灵魂,也是立法者遵循的主要立法原则,但是在法律文本中模糊语却经常出现。文章分析了我国《档案法》中模糊语的表现形式、存在的合理性和消极性,并以《档案法》为例阐述了法律语言的精确性与模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档案法;模糊语;合理性  Abstract: Accuracy is not only the essence of legislation language,
见面的时候,我们所经过的  河流山峰村庄客店  都记不清了  上帝说,去吧,孩子  穿过这个幽谷  都是生活中的寓言  向日葵  向日葵就开了,吃着光  左转,向左转,再向左转  转回原處,像奔走了一天  低垂着眼睑的人  天一亮,它们又吃着光  左转,向左转,再向左转  如果你家的向日葵  每一棵都独一无二  我家的向日葵也独一无二  如果你一个人的江湖独一无二  我的人生际遇也独一无二  一阵
蛰居  远山起伏,一个懒腰  推开眼前的晨雾。初春的  画板上,早莺雀跃枝头  描摹昨夜一场旧梦  晨光里,我背诵《滕王阁序》  我年轻时代的理想主义  在此刻,已泥沙俱下  庚子年鼠疫如一场变革  在朋友圈掀起又一轮高潮  而蛰居数日,痛饮山中泉水  浇灭我内心多年激情  大河奔涌,这又是新的一天  梧桐树从昨夜的身体里  抽出新芽。女儿咿呀学语  对这个世界发出她的指令  惊雷  春分后暴雨如
前几天,在澳大利亚留学读商科的表妹在微信上跟我说,在墨尔本过得不错,和同学们相处得也挺好,特别喜欢那儿的自然环境和学校的教学生活环境。说到日常生活的时候,她提起老师经常布置一些作业,主要是国内常被称作“小论文”、较短篇幅的书面报告、读书笔记、策划案等,老师通过这些作业来考察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思考的发散程度。表妹说起这些作业有时候对她来讲有些难,应用专业词汇的时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私人地理  钻山洞的火车和你,倾向丘陵平原  涌现熟悉坦荡的平川,无所隐藏  你的性情气质,原来为平原所塑造  从无遮档的平原到达贴面入云的山岭  陌生的陡峻或幽深,平衡你的一览无余  在两种地貌间穿行,内心的版图被构成  早晨  早晨哀乐响起。小区楼道  塑料布搭成丧棚,一排花圈  一个人死了,你不知道  他的面影。陌生的社区  我们可能碰见但不说话  他死去,以为他还活着  离我们那么远,却这
清明上坟要经过一片玉米地  这不是太婆婆种的玉米,但长势一样旺  玉米的亲戚多,嘴碎,它们也认得太婆婆  月亮出来,下埂的玉米就唤上埂的水稻  秀秀身材,比比身价,抱怨又要来台风  它们齐唤山上的松为“男神”,松高冷  根早已满怀激动。太婆婆也醒了  她爱看它们闹腾,像看着儿孙  太婆婆的爹也醒了,唤到:大乃,去看看  庄稼  太婆婆给玩得嗨到蹭掉土的玉米盖好  被子  把把叶子的脉,摸摸还没发育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尤其是伴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