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岂得长年少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122022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盅青盏,几案上茶香袅袅。
  晏殊正俯身笔走龙蛇,不多时,一首小令跃然纸上。身侧富弼垂手而立,窗外两只蜻蜓飞过,越过院墙不见了踪影。院中柳枝轻摇,池塘泛起淡淡涟漪,日光正好,照得人微醺,但在这纷杂世间,又能偷得几分清闲?
  墨迹未干,翁婿两人坐下品茗。晏殊一身宽大袍服,因久病而愈显清瘦,可仍旧风姿不减,眼眸纯净。而对面的富弼,当初的洛阳才子如今已身居高位,官拜宰相已近在眼前,可他照样看不透晏殊的心思。
  他这位丈人是14岁殿试并赐同进士出身的神童,也是深受真宗皇帝信任的翰林學士,更是扶助太后厘清朝政的重臣,曾位极人臣,门生故旧遍布朝堂,即便被贬在外,他也不敢有半点小觑。西夏的蠢蠢欲动使得朝堂局势波云诡谲,让富弼不能忽视晏殊的回京之举,君不见晏府门房处已放满了大小官员的拜帖。
  女婿的心思自然瞒不过老丈人,晏殊莞尔浅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的任性之举想必给女婿添了不少烦恼,不过在京逗留几日就已让堂堂富相公多次登门拜访,如此戒备,他还能官复原职不成?
  他是谁?如今不过一介富贵闲人尔。
  朝堂上已没了他的位置,人走茶凉,属于他的权势已风流云散,可还是会有人记得他,因为他是晏殊,他匡扶朝政,是大宋的柱石,他过去的一切早为天下所知,而今他对那些起起伏伏都厌倦了,荣华富贵对一个病痛加身行将就木的糟老头而言还有何用?
  一阵微风吹过,压在镇纸下的墨宝随风而动,小婢女端上精心烹制的羹汤,而后悄悄退了出去。
  晏殊动勺就餐,先浅尝一口,品得温度适中才慢慢下咽。富弼有些奇怪,晏殊在朝时并非这样的慢性子,而是急躁得令下属畏惧。早年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不顾太后旨意,一怒之下在玉清宫用朝笏撞折了侍从门牙。难道离京多年,竟转了性子?
  他当年是出了名的刚毅直率,景德二年的殿试上,奏说选取的题目已做过,从而获得了真宗皇帝的赞赏,夸他年少德高。若他此时在京城别有目的,富弼自觉奈何不得,于公他是朝中元老,于私他是自家岳父,很多重臣都出自他门下。
  但晏殊此番入京,不过是为了治病,他对官场上的争权夺利已没半点兴趣,便浑然不把女婿的试探放在心上。作为他一手提携为大宋的肱股之臣,富弼的老成持重使他宽慰,但作为女婿,就显得不讨喜了。
  他知道富弼的忌惮,为政者永远比常人多几分计较,心中装着家国天下,事事谋虑无可厚非,起初择富弼为婿也正是看中了这点,他自己何曾不是这般过来的?
  他幼时贫寒,未及冠便平步青云,直至声名煊赫。他的人生里有太多波澜,千帆已过,往昔的故事成了书,翻到现在页脚都已泛黄,记叙的人也凋零大半,满朝文武还有几位旧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到底讲究落叶归根,他一生浮沉都和大宋和汴京牵连着。朝云聚散无定数,百岁相看能几个?如今时日无多,他只想重回故土看一看,那些蝇营狗苟之事已无意理会。
  用膳完毕,两人又闲谈几句,晏殊兴致索然,富弼识趣告退,房中再度陷入沉寂。
  良久,檐翘上传来一声燕啼,惊醒了沉思中的晏殊,他步入中庭徘徊不已,入目的亭台还是往日模样,方才见了富弼,使他想起了为富弼做媒的人—范仲淹。
  不久前范仲淹乘鹤西去,他们年岁相仿,亦师亦友,可惜后来政见不合,渐行渐远。世人皆道他世故,而赞范仲淹忠直,敢于上奏请太后还政天子,一篇《上资政晏侍郎书》把他批驳成自私自利的小人。同僚欧阳修亦评他“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他成了外人眼中的太平宰相,众人皆道西夏逆反时全凭范仲淹独力擎天,才保得他富贵安然,说得有板有眼。
  他人口舌里的是非,晏殊嗤笑不已。他出身寒门,初入朝时百官喜宴饮,唯他囊中羞涩无钱出门,只得在家讲习诗书,后得真宗皇帝赏识,自此君臣相宜。为官五十余年,他忧勤国事,或许行止有亏,但绝不愧对先皇。
  他此番回京,今上仁宗皇帝让他讲经释义。暮色中他离开宫城时,远远望见文德殿披了一层耀眼的光,晏殊知道那是琉璃绿瓦被雨打风吹得斑驳,因为他便是在这里花白了头。
  遥想真宗皇帝驾崩时,他不过而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妄图独揽朝政,群臣束手无策,他挺身而出,奏请太后垂帘听政,这才消弭了祸端,当时又怎料得到这会成为日后他和范仲淹反目的缘由?他为官大半生,门下所出有范仲淹、欧阳修等当世名士,足可称得上慧眼识人,唯才是举。
  从景德元年被以神童荐举到如今,朝堂像一盘由各种冲突构筑的棋,而晏殊就是那枚不动声色的棋子,而今终于到了退场之时。
  满目山河空念远,一向年光有限身,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晏殊无意争辩,只在接到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整夜不曾入眠,自那以后他的身子便每况愈下。
  池水映着柳絮飘飞,树下放着仆役搬来的软榻,晏殊侧卧着小憩,其间有人禀告圣上将要前来看望,他便写了封信遣人捎给皇帝,言明他这老朽带病之人不值得圣上挂念。
  直到夜深露重,他从榻上起身,唤人把院中烛火尽数熄灭,见池中有一轮清冷明月。晏殊凝视良久,然后命下人点一盏灯给他,灯壁雕龙画凤,烛光明亮,这是御赐的宫灯。他信手一抛,将灯丢去,搅乱一池月光,随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偌大京城,笙歌依旧,不见故人。
  再数日,晏殊病逝,圣上亲自哀悼,赐谥号“元献”。
其他文献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玄宗宠妃不幸病逝,有人给他引荐了一位女子。这女子不仅有羞花之貌,而且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玄宗见过她后念念不忘,她虽是他的儿媳,可经过一个巧妙的过渡,她还是成了他的枕边人。  玄宗年轻时身边危机四伏,诛韦后,杀太平,一旦行差踏错便有性命之忧,因此不曾沉溺儿女情长。中年后,大唐盛世画卷徐徐展开,端坐于冰冷宫殿中的玄宗眼中也生出一丝向往,决心做个逍遥人。他自幼习六艺,于“乐”更是造诣颇
期刊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唐·柳宗元《溪居》  山里住着节气,住着白月光。若有闲,去山里感受节气之美,是再浪漫不过的事。  立春像个小姑娘,碎花布衣,提一篮花籽,天真无邪;白露是朴实农户家里刚出生的女儿,带着风清玉洁,用干净的眼神看你,惹人疼惜;小雪是旧人旧消息,可能从唐朝出发,在你在农家檐下歇息时抵达。  山里住着人
期刊
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横门骊歌泪如雨。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  忽忆去年风月夜,与君展卷论王霸。君今偃仰九龙间,吾欲从兹事耕稼。  芙蓉湖上芙蓉花,秋风未落如朝霞。君如载酒须尽醉,醉来不复思天涯。  —清·纳兰容若《送荪友》  读一本诗词,就如怀着敬畏之情踏入一个古朴悠长的梦。在书页里读到的那个少年,名性德,复姓纳兰,
期刊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  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  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漂泊。  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在阑干角。  —周紫芝《醉落魄》  读周紫芝的这首《醉落魄》,不经意间就忆起了多年前听过的那首《寒江雪》。  “寒江雪,可怜白屋佳人春华换银蝶,这一切,是因为你的离别。”在那首歌里,一位佳人独守覆满白雪的屋子苦苦等候离人归来,只盼听见柴門轻叩的美妙声响,然后提起裙
期刊
江湖意 翻云覆雨  河山万里一局棋  举棋决断 观棋不语  一子落定四方起  正邪难辨 缘何真假  春尽樱花 不复无瑕  万里山川你一肩承下 此心安处即是家  多情应是无计 江湖狂涛起  自古成败翻覆 死生一步棋  檐下风雨 陌上新芽又戚戚  萬里阳关 不见归期  谁的王座 血色来裁夺  死生一诺 不过一笔执着  岁月婆娑 你仍燃烧的魂魄  我合掌 再说段因果  无奈刀剑交错 灿若烟火  谁又将那
期刊
看剧是小编日常消遣之一,但不知现在还有多少像我一样耿直的girl,从不跳过片头片尾,以致只要我看过的剧,其中的音乐我都能说道一二。这不,就放几首让我爱不释耳机的剧中歌给你们听听。  《典狱司》  作词:江淮沿岸  演唱:音频怪物  将军啊早卸甲  他还在廿二等你回家  昨夜梦又去  商台末子添新衣  旧曲又一局  北雪踏典狱  —电视剧《老九门》片尾曲  《江湖》  作词/演唱:许嵩  飞鸽来急 
期刊
古人言雪夜闭门读禁书,乃人生一大快事,此刻窗外雪落无声,于暖意融融的室内就着柔和灯光读一本喜爱的书,确是惬意。可长夜寂寥,难免倦怠,每当这时,我便会听一首曲子解闷,于是便听到这首暌违已久的《弈剑听雨阁》。  儿时酷爱武侠剧,十分艳羡那些行走江湖的大侠,一人一剑一马,快意恩仇,好不自在。后来穿越剧成为一时潮流,我又幻想着能穿越成一个身负绝世武艺的侠女,每日锄强扶弱,乐此不疲。  所以初次听到小曲儿的
期刊
安九,原创音乐人、作家,发行有原创音乐专辑《故事》。音乐作品风格多样,深受粉丝喜爱,小编表示能采访到安九女神真是三生有幸啊!(喂,冷静点,上干货!)  诗词骨灰粉  什么机缘促使九九走上了创作古风歌曲的道路呢?  说机缘其实谈不上,我从小就喜欢诗词,后来自己填宋词时,觉得没有谱曲不完整,就干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  走心型歌手  九九的歌都是自己填词作曲,质量都很棒,我们很多读者也喜欢自己填词,
期刊
虽然少时读的《三国演义》现在全数还给老师了,但对其中的几个人物倒是记忆深刻,尤其是诸葛亮去世时,小编还应景地淌了几滴泪,前番听了几首写丞相的歌,更引得我愁肠百结。三国多英雄,今人唯有写词谱曲敬其平生。  《出师表》—诸葛亮  作词:安九 演唱:安九&清漪  臣愿长叩于庭殿 请君听臣细陈愿  不问生死誓报先帝待臣恩重十七年  得谋太平在人间 吴魏参拜于殿前  天下归一 大汉归刘 百姓晏  小编含泪推
期刊
乍暖还寒时分,北国的雪纷纷扬扬撒落天幕。虞集忽然从梦中惊起,对着窗纸上透过的惨白不由扶额长叹,又忆起那个杏花春雨的江南。时光脉脉流过,他与江南的距离却渐行渐远。  虞集生于南宋末年的衡阳,那是雁至而北归的孤城,人迹罕至。为避战火,家人潜逃至此,原本家世显赫的虞家在奔波中走向破落。逃得太匆忙,连书册也来不及携带,于是童年的虞集只得在母亲的口述下学习儒家经学。所幸他天资聪颖,听一遍便能成诵,让家人欣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