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合理使用学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仅就使用学具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合理使用学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经常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小木块、实物卡片以及一些实物等学具,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这样会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
在讲“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先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小盒子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出这些形体的特征,让学生自己通过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摆弄,提高了学生兴趣,这样对形体的认识比我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我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物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拼摆着。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合理使用小小的学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效果较好。
二、合理使用学具,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进行操作,如9 6,先摆9根小棒,再摆6根小棒,让学生想办法摆一摆小棒,怎样摆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先自己摆,再请学生进行演示,总结出计算方法。每学习一种新的计算,都可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对于操作失败的学生找出原因,反复操作,直到掌握方法为止。
三、合理使用学具,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操作学具和教师直观教具演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部分地或完全摆脱实物计算,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他们的推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做加法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第一个加数后面接着数;分组加,如“6加9”,想:6加4等于10,10再加5等于15;利用熟悉的相同数加得的和来推算。如4加3,想4加4得8,再减少1个,得7。在做减法时主要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倒数数;利用加减关系;利用已熟悉的减法来推算。以上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逻辑运算的性质,只是在儿童的头脑中还是直观的、具体的,还没有进行抽象概括,但无疑为以后进一步抽象概括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年级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给学生每人9根小棒,让他们把这些小棒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有的学生1根1根地分,分3份,还有小棒,就再1根1根地分,直到分完为止,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学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从学生不同的分发,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根小棒”有很形象地理解,对除法的意义地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四、合理使用学具,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好学生手中的学具,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如:在讲“认识图形”时,在学生对所学的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部分,立体图形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都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学具,进行任意的拼摆。在拼摆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普普通通的学具经过他们的组合变成了“小汽车”、“大轮船”、“小房子”、“机器人”、等精美的图案,再听他们的讲解更是精彩。学生在操作学具过程的中,增加了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合理使用学具,以体验数学生活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和数学经验生活化,体验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见的社会现象和熟悉的知识背景中导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对于传统的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借一作十”,我设计了“找零钱”这一情境,使学生不但能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重点和难点,而且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到“小红帽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这样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知道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并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
由此可见,从表面上来看,上课时让学生操作学具,再请学生演示,耽误了时间,但是通过操作学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了;同时学生动手摆、用脑想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操作学具给学生带来了好处,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学具,发挥学具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具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
一、合理使用学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具有爱玩、爱动的特点。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经常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小木块、实物卡片以及一些实物等学具,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这样会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
在讲“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先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小盒子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出这些形体的特征,让学生自己通过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摆弄,提高了学生兴趣,这样对形体的认识比我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我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物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拼摆着。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合理使用小小的学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效果较好。
二、合理使用学具,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进行操作,如9 6,先摆9根小棒,再摆6根小棒,让学生想办法摆一摆小棒,怎样摆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先自己摆,再请学生进行演示,总结出计算方法。每学习一种新的计算,都可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对于操作失败的学生找出原因,反复操作,直到掌握方法为止。
三、合理使用学具,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操作学具和教师直观教具演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部分地或完全摆脱实物计算,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他们的推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做加法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第一个加数后面接着数;分组加,如“6加9”,想:6加4等于10,10再加5等于15;利用熟悉的相同数加得的和来推算。如4加3,想4加4得8,再减少1个,得7。在做减法时主要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倒数数;利用加减关系;利用已熟悉的减法来推算。以上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逻辑运算的性质,只是在儿童的头脑中还是直观的、具体的,还没有进行抽象概括,但无疑为以后进一步抽象概括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年级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给学生每人9根小棒,让他们把这些小棒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有的学生1根1根地分,分3份,还有小棒,就再1根1根地分,直到分完为止,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学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从学生不同的分发,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根小棒”有很形象地理解,对除法的意义地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四、合理使用学具,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好学生手中的学具,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如:在讲“认识图形”时,在学生对所学的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部分,立体图形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都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学具,进行任意的拼摆。在拼摆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普普通通的学具经过他们的组合变成了“小汽车”、“大轮船”、“小房子”、“机器人”、等精美的图案,再听他们的讲解更是精彩。学生在操作学具过程的中,增加了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合理使用学具,以体验数学生活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和数学经验生活化,体验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见的社会现象和熟悉的知识背景中导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对于传统的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借一作十”,我设计了“找零钱”这一情境,使学生不但能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重点和难点,而且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到“小红帽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这样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知道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并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
由此可见,从表面上来看,上课时让学生操作学具,再请学生演示,耽误了时间,但是通过操作学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了;同时学生动手摆、用脑想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操作学具给学生带来了好处,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师,一定要合理利用学具,发挥学具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具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