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袁枚的《苔》此前并不为大家所熟知,而最近,却广为流传。
在央视春节后开播的诗词文化音乐新节目《经典咏流传》中,贵州省石门坎的支教老师梁俊带领山区的孩子们深情演唱了《苔》,感动了无数观众,而这首诗也成为学生和家长的“经典”。
《经典咏流传》节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经典传唱人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事实上,“和诗以歌”的诗乐传统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代的著名诗篇《诗经》《离骚》就是吟唱出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也一样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大多是亦诗亦歌、亦吟亦唱的作品:
但是,到了现代,我们对于诗歌大多是以朗诵为主,音乐部分则渐行渐远。《经典咏流传》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虽然一些诗歌的原韵律难以恢复,但是通过现代的音乐形式,探寻和表达经典诗歌的意境,也足以使我们沉醉。
于是在《经典咏流传》中,我们欣赏到王力宏以父亲的身份为女儿唱《三字经》;龚琳娜和老公,在曾侯乙编钟(复制品)的伴奏下演唱《离骚》;王俊凯用稍显稚嫩的声音唱起《明日歌》;香港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合唱《鹊桥仙》,上演现实生活中的伉俪情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曲作者和经典传唱者通过对于经典诗歌的熟悉和演绎,让一首首原本在古书籍中的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以文雅的词句,古今结合的音乐,飞进观众的耳朵,飞进我们的生活中。
这种和诗以歌,是对经典的致敬和诠释,意味深长。其实这档节目形式并不复杂,场上由撒贝宁主持,经典传唱者轮流上场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由四位鉴赏团老师进行点评。节目没有曾经风靡的竞争环节,而只是一首首歌曲的展演,却拼出了文化味道。
经典传唱者各有特色,有名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些歌手,比如王力宏、龚琳娜、齐豫、吉克隽逸、许茹芸等等,甚至有跨界的孙杨、柯洁;无名者,是我们不太熟悉的年轻歌手,比如毛不易、廖俊涛,比如来自长安的黑撒乐队等等,但是他们一上场,唱出由经典诗词创作而出的歌曲时,都有另一番味道。经典诗词的融入,使得歌者有古典之态,显得沉静、宁静。这种演绎,对歌手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提升。
歌曲的美,是该栏目最吸引观众的地方。经典要通过新的艺术形式为更多的人所知,就需要在创作上下功夫。于是我们看到了多种艺术形式加入歌曲,像任嘉伦所演唱的《琵琶行》中,有说唱,有京剧道白。许茹芸演唱的《梅花》则除了歌曲外,用失聪少女汪伊美的舞蹈展现出梅花的意境。黑撒乐队则在《醉长安》中将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融进去,于是出来一首集合饶舌、秦腔等元素的歌曲。这些歌曲,既有经典的意境,也有重新演绎后的精彩,足以流行。
评委部分,几位鉴赏团老师有不同的定位,庾澄庆注重对于歌曲在流行音乐艺术上的评述,曾宝仪则更多的是负责情感的表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非常重要,他负责对于原诗歌的解读,出口成章,多有佳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则是不但熟悉诗词,同时在音乐上是专业人士,他能到位地将二者结合進行解读。可以说,这几位嘉宾能比较全面地解读作品的特点,他们的解读也是歌曲演绎之后的另一亮点。
主持人部分,撒贝宁很好地担纲这个节目的主持,每一个段落开场前,对于经典诗词的诵读,可以说是激情和深情的:他也不避讳手上拿的手卡中,有些诗句中的词语是有拼音标注,有一些生僻字他也不太懂,而这正好由康震进行解释。撒贝宁展现出学生之气,正好契合了该节目的文化味道。
节目同时有故事性,常有意外的感动产生。比如赵季平的儿子赵麟及孙女赵珈婧云演绎的《使至塞上》,辉煌大气,而赵季平在台上讲述了从他的父亲、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开始的“到民间去”的传承。而王铮亮专门为一位老人所作《一生一阙歌》则打动观众。4年前,微博上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位重病的八旬老人,用颤抖的声音,轻轻吟唱着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早已失传的乐府曲调。如今老人已去世,但这种曲调被传下来。节目中,王铮和老人完成了对《长恨歌》的隔空对唱。
“诗言志”,同时,“诗缘情”,古人诗词中表达的内容其实和现代人是相通的。学习经典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提升我们的人格。中国古人认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比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所以读诗,最后也是读人。
《经典咏流传》则让我们品诗、赏歌、读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自台湾的歌手胡德夫说:“希望我们能一起,把文化和音乐的根留住。”诗歌之河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汇聚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和诗以歌,定能起到文脉传薪的作用。
在央视春节后开播的诗词文化音乐新节目《经典咏流传》中,贵州省石门坎的支教老师梁俊带领山区的孩子们深情演唱了《苔》,感动了无数观众,而这首诗也成为学生和家长的“经典”。
《经典咏流传》节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经典传唱人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事实上,“和诗以歌”的诗乐传统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代的著名诗篇《诗经》《离骚》就是吟唱出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也一样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大多是亦诗亦歌、亦吟亦唱的作品:
但是,到了现代,我们对于诗歌大多是以朗诵为主,音乐部分则渐行渐远。《经典咏流传》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虽然一些诗歌的原韵律难以恢复,但是通过现代的音乐形式,探寻和表达经典诗歌的意境,也足以使我们沉醉。
于是在《经典咏流传》中,我们欣赏到王力宏以父亲的身份为女儿唱《三字经》;龚琳娜和老公,在曾侯乙编钟(复制品)的伴奏下演唱《离骚》;王俊凯用稍显稚嫩的声音唱起《明日歌》;香港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合唱《鹊桥仙》,上演现实生活中的伉俪情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曲作者和经典传唱者通过对于经典诗歌的熟悉和演绎,让一首首原本在古书籍中的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以文雅的词句,古今结合的音乐,飞进观众的耳朵,飞进我们的生活中。
这种和诗以歌,是对经典的致敬和诠释,意味深长。其实这档节目形式并不复杂,场上由撒贝宁主持,经典传唱者轮流上场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由四位鉴赏团老师进行点评。节目没有曾经风靡的竞争环节,而只是一首首歌曲的展演,却拼出了文化味道。
经典传唱者各有特色,有名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些歌手,比如王力宏、龚琳娜、齐豫、吉克隽逸、许茹芸等等,甚至有跨界的孙杨、柯洁;无名者,是我们不太熟悉的年轻歌手,比如毛不易、廖俊涛,比如来自长安的黑撒乐队等等,但是他们一上场,唱出由经典诗词创作而出的歌曲时,都有另一番味道。经典诗词的融入,使得歌者有古典之态,显得沉静、宁静。这种演绎,对歌手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提升。
歌曲的美,是该栏目最吸引观众的地方。经典要通过新的艺术形式为更多的人所知,就需要在创作上下功夫。于是我们看到了多种艺术形式加入歌曲,像任嘉伦所演唱的《琵琶行》中,有说唱,有京剧道白。许茹芸演唱的《梅花》则除了歌曲外,用失聪少女汪伊美的舞蹈展现出梅花的意境。黑撒乐队则在《醉长安》中将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融进去,于是出来一首集合饶舌、秦腔等元素的歌曲。这些歌曲,既有经典的意境,也有重新演绎后的精彩,足以流行。
评委部分,几位鉴赏团老师有不同的定位,庾澄庆注重对于歌曲在流行音乐艺术上的评述,曾宝仪则更多的是负责情感的表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非常重要,他负责对于原诗歌的解读,出口成章,多有佳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则是不但熟悉诗词,同时在音乐上是专业人士,他能到位地将二者结合進行解读。可以说,这几位嘉宾能比较全面地解读作品的特点,他们的解读也是歌曲演绎之后的另一亮点。
主持人部分,撒贝宁很好地担纲这个节目的主持,每一个段落开场前,对于经典诗词的诵读,可以说是激情和深情的:他也不避讳手上拿的手卡中,有些诗句中的词语是有拼音标注,有一些生僻字他也不太懂,而这正好由康震进行解释。撒贝宁展现出学生之气,正好契合了该节目的文化味道。
节目同时有故事性,常有意外的感动产生。比如赵季平的儿子赵麟及孙女赵珈婧云演绎的《使至塞上》,辉煌大气,而赵季平在台上讲述了从他的父亲、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开始的“到民间去”的传承。而王铮亮专门为一位老人所作《一生一阙歌》则打动观众。4年前,微博上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位重病的八旬老人,用颤抖的声音,轻轻吟唱着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早已失传的乐府曲调。如今老人已去世,但这种曲调被传下来。节目中,王铮和老人完成了对《长恨歌》的隔空对唱。
“诗言志”,同时,“诗缘情”,古人诗词中表达的内容其实和现代人是相通的。学习经典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提升我们的人格。中国古人认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比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所以读诗,最后也是读人。
《经典咏流传》则让我们品诗、赏歌、读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自台湾的歌手胡德夫说:“希望我们能一起,把文化和音乐的根留住。”诗歌之河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汇聚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和诗以歌,定能起到文脉传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