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为官不为”问题的路径思考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g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破解“为官不为”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注重思想引领,提升内部动力;完善选拔任用,拓宽晋升渠道;加强激励保障,激发干事热情;制定责任清单,传导工作压力。
  关键词: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责机制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部分领导干部因“怕出事”而“不干事”的现象屡有发生,其为官不为、明哲保身的消极立场成为了典型的“腐败并发症”。“为官不为”既是作风问题,也是庸政懒政的表现,如果任其蔓延,必将严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所以,开展“为官不为”专项治理,使全体党员干部“有为有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为官不为”的主要危害及其产生根源
  “官”,归根结底也是众多职业选择的一种,既然选择“为官”,就应该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价值遵循,加上官员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性,其渎职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是其他职业所不能比拟的,它将会影响到更广泛的受众。因此,必须对“为官不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深刻剖析其背后原因的基础上寻找对策,以将危害降到最低。
  1.“为官不为”现象的危害
  第一,危害干部队伍,造成“四风”盛行。“为官不为”现象从根本上来讲与“四风”内容高度契合:不真抓实干,只应付差事的表现与形式主义高度契合;只追求权力、不承担责任的表现与官僚主义高度契合;明哲保身、置身事外的表现与享乐主义高度契合;一心为升迁,只为权钱的表现与奢靡之风高度契合。因此,无视“为官不为”,就是纵容“四风”盛行,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干部队伍的风气。[1]
  第二,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建立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础上的,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的则是“勤政爱民”的好官,“为官不为”的装样子、摆架子恰恰与此诉求背道而驰,也必将会使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第三,使社会丧失健康发展的动力。党员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發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干部掌握着方方面面的权力,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2]如果任由“为官不为”现象存在下去,使官员消极怠政、明哲保身成为主流,那么社会的发展将丧失方向与动力。
  2.造成“为官不为”的主要根源
  第一,领导干部自身的原因。一是价值观偏差。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滑坡,宗旨意识不强,将党群干群关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理想信念不坚定,将个人利益放于首位,不考虑国家和社会,自身奋斗方向和内在动力偏离正轨。二是政绩观偏差。致力于官位升降、荣誉名望、利益得失的追逐,心浮气躁不脚踏实地,不真抓实干,搞面子工程、敷衍了事、欺上瞒下。三是能力不足。自身缺乏主动钻研业务的精神,部分党员干部习惯了之前“一张报纸、一根烟”的松散状态,平时疏于学习、敷衍度日,一旦对其要求严格,便显得无所适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即使“想为”也无从下手。四是重点错位。部分领导干部将反腐倡廉与问责力度对立起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小心翼翼保平安上,要么思考如何安全着陆,要么思考如何提前退休,根本无心政事。
  第二,体制机制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是干部选任体制不完善。领导干部选任程序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考试、看文凭、讲关系、排资历、划圈子等问题,这让很多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有为干部得不到重用机会,引发心理不平衡,以致于“不想为”;加上干部“能上不能下”现象的存在,党员干部只要不违纪违法就能“不到年纪不退位”,这更加助长了“太平官”的底气,不仅阻挡了干事者的升迁之路与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了“为官不为”现象的蔓延。二是干部考评制度不健全。考核指标设置笼统,“有为”与“无为”界限模糊;考核内容单调,不同级别、不同岗位没有因为具体情况不同而区别对待,考核失去应有参考价值;考核形式单一,局限于民主测评、述职报告、个别谈话,难以对干部真正成就作出准确评价;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有些流于形式,并不对干部晋升造成任何影响,惩戒效果不佳。三是干部问责倒查不合理。问责内容多偏重于对“显性”腐败的惩戒,忽视了对“隐性”失职的问责,致使对“为官不为”惩而无据或者直接不问责,另外,责任倒查机制也不尽合理,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出现“有些问题在当时看是合规的,但是现在来看又是不合规”[3]的尴尬。四是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既有党员干部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不适应的“心理压力”,也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压力”,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前车之鉴的“探索压力”,多重压力传导催生了“为官不为”。
  对“为官不为”的发现及破解之道
  “为官不为”现象不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更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可以说它渗透在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进行有效的整治,势必要多管齐下、齐抓共打,对于根据相关程序界定为“为官不为”的情形,一定要及时发现,严肃惩戒,避免对“为官不为”问题的二次“不为”。
  1.注重思想引领,提升内部动力
  第一,树立正确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无法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没有正确的权力观,就会使权力无法正确行使;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就会出现一切向钱看的情况。因此,解决“为官不为”首先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洗礼,进行精神“补钙”。具体可以通过开设干部培训班,增强理论知识学习;运用榜样示范作用,树立正确导向。其次,要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培育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主动学习、弥补不足。最后,党员干部要尽快转变心态,从内心适应全面从严的新常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第二,以党纪国法为底线。要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党纪国法整治“为官不为”,强化刚性约束,让“不为”官员心存敬畏,划定法律红线。
  2.完善选拔任用,拓宽晋升渠道
  第一,树立良好用人导向。选拔任用是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最有效手段。一要坚持干事创业鲜明用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用好干部能上能下“杀手锏”,重用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干部,对于不能胜任职位者勇于作出调整。二要注重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复杂环境中的实践锻炼,对发展潜力较大的后备干部和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给予特别培养与重视。
  第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是评判党员干部为与不为的一把标尺,因此保证其“精准性”十分重要。一是优化考核指标。做到指标设计实现共性与个性、正向与反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但以个性、反向、动态考核指标为主[4]。二是提升考核频率。改变现有的“不提拔、不考核”“不到年底不考核”的传统做法,注重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的有机统一,真正将考核作为整治发现“为官不为”的利器。三是拓宽考核主体。扭转之前向上级提交述职报告和个人谈话的单一,形成上级主评、同级互评、下级参评、群众评价的有机结合,形成监督合力。四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党员干部任用提拔的重要依据,不仅要对考核不达标者不予以晋升,更要深究其“为官不为”的苗头趋势。
  3.加强激励保障,激发干事热情
  第一,健全正向激励机制。领导干部也是普通人,有着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对其进行适当的薪资调整是现实的、必须的激励方式。当下“为官不为”的现象中,官员因薪资太低而“不为”的情况不在少数,这就要求建立物质激励机制来激发动力。一是试行绩效取酬的工资分配制度。借鉴企业绩效管理機制,给予部分官员合理范围内的“提成”。二是实行特殊地区津贴倾斜。与发达地区相比,偏远地区和艰苦岗位的领导干部面临的问题更多、条件也更复杂,承受着身心的双重考验,其消极心理也更易萌生。因此,更有必要加强对此类群体的关注和补助。三是制定拉开差距的奖金发放细则。针对党员干部考核情况,遵循“拉开差距”的发放原则,根据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成就给予不同梯度的奖励,可以说这也是对“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的有力回击。[5]
  第二,建立容错纠错保障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结果与预期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一定的损失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对此不加分析,只单纯追究党员干部的责任,那么自然会挫伤干部积极性,催生“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消极避事心理。鉴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建立纠错容错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三个区分开来”:“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6],激励和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制定责任清单,传导工作压力
  第一,制定“为官不为”清单。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党员干部的职责与使命也不尽相同,其“为官不为”的具体情形也是千差万别。因此,防治“为官不为”最基本的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明确梳理出具体清单,使党员干部的自我体检与专项检查有据可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根据社会的发展,也要对“清单”进行及时的调整与补充。再者,要将“为官不为”明确纳入反腐打击范围。“为官不为”是变相的腐败,其消极无为的危害性甚至更大,在梳理出“为官不为”清单后,要提交相关监察部门,严肃惩治。
  第二,划定“权力”清单。界定“为官”是否“有为”的重要前提是要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毕竟不是所有的权力和责任都是领导干部一个人的事情。通过明确每个领导干部的权责,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使“权责对等”原则得以有效践行,针对不同情况追究不同官员责任,避免打着集体负责的幌子集体逃避责任的情形;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为官不为”的领导干部无法插科打诨,让不作为的现象浮出水面、无处躲藏,从而破解“为官不为”难以被发现的困境[7]。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集中制重要论述和实践要求研究”(项目编号:16KDA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唐代兴.为官不为的表现及其危害[J].领导之友,2014(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7.
  [3]何丽君.“为官不为”的现状、原由及其治理对策[J].红旗文稿,2015(13).
  [4]石学峰.从严治党实践中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及其规制[J].云南社会科学,2015(2).
  [5]张宝娟.健全防治“为官不为”激励保障机制[J].领导科学,2016(9).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7]边宇海.“为官不为”现象思想根源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4).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其他文献
摘 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强化普职融通、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京津冀协同培养人才、搭建职教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使职业教育链条不断延长。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实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
摘 要: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和实现“中国梦”的重大国家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然选择。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要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好在全国高校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充分认识自身与世界一流大学乃至国内兄弟高校在诸多方面的差距;既要发挥好北大的战略优
@李爱民(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自改革开放后恢复研究生教育并重建学位制度至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13年以前的35年是研究生教育的“数量时代”;2013年以来则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时代”。前一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规模扩张、学位授权点布局以及学位类型结构的调整,使我国跨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后一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我国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
餐饮管理系教师党支部现有15名党员。支部以旅游学院“专业课程红旗渠”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成果显著。   认真学习,确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餐饮管理系教师党支部认真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围绕餐饮管理系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明确以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  第一,通过饮食文化类课程的
摘 要:“翻转课堂”是大数据时代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基于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教师和学习者对此种模式的满意程度,并且探讨“翻转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即细化及时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关键词:翻转课堂;满意度;调查问卷;教师访谈  “翻转课堂”的研究评述  “翻转课堂”是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和大规模网络应用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慕课不同的是翻转课堂与实
20世纪70年代以来,强调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是国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项目化教学也正在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倍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行为导向为方法,能力培养为目标,旨在将课堂教学与工作情境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融入更有意义的工作任务中,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实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    项目化教学的模式设计 
张晓健,男,汉族,1954年出生,1997年入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获北京市孟二冬式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1年被授予“绿动·2011中国十大经济领军人物”和“2011年中国水业年度人物”等称号。  创新研究,保持饮用水研究领先水平  张晓健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个环境工程博士,在饮用水应急处理技术、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控制技术、饮
摘 要:高校信息公开对实现高校有效治理、预防高校腐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有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还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而“善治”为我国高校信息公开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善治”的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的信息公开更加注重回应性、注重双向问责体制的建设,今后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应该在高校的公开意识、机构设置、平台建设和问责体制设计几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治理和善治发展趋势  随着
《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通知》是教育部力图破解就业难题的一个奇招。弹性学制并非对所有高校都有价值,应该分而论之。我国高校既有科研型大学、科研教学并重型大学,也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对于前者,弹性学制弊大于利,前者的培养对象具有知识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的特点,毕业后可能选择进一步深造,弹性学制可
摘 要:行业特色大学与行业文化血脉相连,行业文化为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始终注重把行业文化融入、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引领推动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行业特色大学要更好地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承性与创新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关键词:行业文化行业特色大学文化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