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写作意识;情感;生活;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1(B)—0035—01
有人说:每个学生的灵魂里都沉睡着一个最好的自己,正如石头里会沉睡着一只最美的狮子。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雄狮”,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写作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量,让学生踏着自信心与价值感的台阶,一步步向着目标——最好的自己,勇敢迈进。而写作教学要想真正走出困境,使学生有事可写,就应该努力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
首先,要调动学生自己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情感调动起来了,写作时就会游刃有余。当然,情感是可以培养的,而培养的最好途径便是写日记。作家周国平说:“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的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久的纯粹私人的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成为作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乃是他心灵的需要。”这就说明了写日记的重要性。因而让学生每天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就不仅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也为培养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求学生多关注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一样,所以感受和认识也就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眼光放到身边熟悉的事物上,如:在城市居住的学生可以写高楼、商场、超市、广场、游乐场等;在农村居住的学生则可以放眼山坡、草地、小河、牛羊群;也可以写假日帮父母干家务活或农活的感受。有位学生是这样写勤工俭学活动的:“每次勤工俭学,对我而言,是最有意义的劳动:我们五十二位学生蹲在田地里就像一个个在土堆里打洞的小虫儿,去时还整洁的衣裤,此时一律成土色。甚至成土头,土脸,只有干裂的唇下,露出洁白的小牙。这会让人莫名的涌起一些冲动:是沮丧、悲伤、惆怅,也是感恩,这样的磨难坚持下去了,微笑着做下去,自己的意志会更坚强,将来也会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这样的描写,很逼真地反映了劳动的场面,也表露了小作者内心深处对劳动产生的感悟。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不仅能使他们的观察能力上一个台阶,还能让表达能力也随之进步。
再次,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充实自己的文章。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物知识、政治知识都和文章有着直接的联系。“走万里路,读万卷书”,要用眼去看,用脑去想。这就要求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写作教学活动不同于单纯的写作,它是一种立体的生动的多方位的对话与交流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习作中的生成资源,在反映学生生活、情趣、思想的习作中,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素材。譬如让学生写对沙尘暴的感受时,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沙尘暴像天女散花似的撒下许多‘花’,这种‘花’谈不上美丽,反倒让人生气,憎恶;它遮盖了大地的可爱,葬送了小草的生机,浑浊了清澈的河流,模糊了人们的眼睛……”还有一位学生给家里掰完玉米后写道:“……我右手拿着妈妈提前准备好的锥子,左手抓住玉米棒,先从顶端挑开皮,再用两手向外一撕,便露出黄灿灿的玉米棒,接着再用左手抓牢蒂部,右手抓棒向下一折,玉米便下来了,扔到地上,很简单。”句中动词的运用,体现了小作者们词汇的丰富与写作态度的认真。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及时地讲清这一点,相信对照这样的例子,学生会有所体会,有所启发,也会写出更感人的文章。
总之,写作教学是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的过程,是师生对生活的理解过程,也是每个参与者的发展过程,是师生文化相互交流、循环、呈现的动态过程。在这种独特的“对话”中,教师一定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勤于研究,针对写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写作教学目标,巧妙、恰当地运用学生习作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易感知、易理解、易掌握、易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从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写作教学新模式。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1(B)—0035—01
有人说:每个学生的灵魂里都沉睡着一个最好的自己,正如石头里会沉睡着一只最美的狮子。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雄狮”,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写作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量,让学生踏着自信心与价值感的台阶,一步步向着目标——最好的自己,勇敢迈进。而写作教学要想真正走出困境,使学生有事可写,就应该努力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
首先,要调动学生自己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情感调动起来了,写作时就会游刃有余。当然,情感是可以培养的,而培养的最好途径便是写日记。作家周国平说:“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的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久的纯粹私人的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成为作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乃是他心灵的需要。”这就说明了写日记的重要性。因而让学生每天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就不仅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也为培养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求学生多关注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一样,所以感受和认识也就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把眼光放到身边熟悉的事物上,如:在城市居住的学生可以写高楼、商场、超市、广场、游乐场等;在农村居住的学生则可以放眼山坡、草地、小河、牛羊群;也可以写假日帮父母干家务活或农活的感受。有位学生是这样写勤工俭学活动的:“每次勤工俭学,对我而言,是最有意义的劳动:我们五十二位学生蹲在田地里就像一个个在土堆里打洞的小虫儿,去时还整洁的衣裤,此时一律成土色。甚至成土头,土脸,只有干裂的唇下,露出洁白的小牙。这会让人莫名的涌起一些冲动:是沮丧、悲伤、惆怅,也是感恩,这样的磨难坚持下去了,微笑着做下去,自己的意志会更坚强,将来也会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这样的描写,很逼真地反映了劳动的场面,也表露了小作者内心深处对劳动产生的感悟。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不仅能使他们的观察能力上一个台阶,还能让表达能力也随之进步。
再次,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充实自己的文章。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物知识、政治知识都和文章有着直接的联系。“走万里路,读万卷书”,要用眼去看,用脑去想。这就要求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写作教学活动不同于单纯的写作,它是一种立体的生动的多方位的对话与交流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习作中的生成资源,在反映学生生活、情趣、思想的习作中,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素材。譬如让学生写对沙尘暴的感受时,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沙尘暴像天女散花似的撒下许多‘花’,这种‘花’谈不上美丽,反倒让人生气,憎恶;它遮盖了大地的可爱,葬送了小草的生机,浑浊了清澈的河流,模糊了人们的眼睛……”还有一位学生给家里掰完玉米后写道:“……我右手拿着妈妈提前准备好的锥子,左手抓住玉米棒,先从顶端挑开皮,再用两手向外一撕,便露出黄灿灿的玉米棒,接着再用左手抓牢蒂部,右手抓棒向下一折,玉米便下来了,扔到地上,很简单。”句中动词的运用,体现了小作者们词汇的丰富与写作态度的认真。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及时地讲清这一点,相信对照这样的例子,学生会有所体会,有所启发,也会写出更感人的文章。
总之,写作教学是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的过程,是师生对生活的理解过程,也是每个参与者的发展过程,是师生文化相互交流、循环、呈现的动态过程。在这种独特的“对话”中,教师一定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勤于研究,针对写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写作教学目标,巧妙、恰当地运用学生习作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易感知、易理解、易掌握、易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从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写作教学新模式。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