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乐”观浅谈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3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儒家“礼乐”观中“乐”思想对于感化人心、教化人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礼乐”观中的“乐”思想,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对当今社会的和谐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儒家“礼乐”观 “乐”思想 现代启示
  儒家“礼乐”观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儒家的学者为其忙碌一生,就是为了“礼乐制度”的实现,使国家兴盛繁荣、长治久安。“礼乐”制度中的“礼”指制约人的行为规范,在礼的制约下人们应该考虑能不能、应不应该这么做,而“乐”指音乐,起到培养人的情感、调和人的性情的作用。两者都起到教化作用,而“礼”与制度相通,起到外在的制约,“乐”与情感相通,起到内在的感化。在当今物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乐”思想的内在感化能力对当今社会人们有着重要作用。
  一、儒家“乐”思想的内容概述
  (一)礼乐并举。
  自周代,周公“制礼作乐”后,“礼”、“乐”就紧密相连。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设立“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孔门弟子学习的必修科目,其中“礼”、“乐”位居一二,可见“礼”“乐”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指人的具体行为规范及相应的等级制度;乐,指诗歌、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的总称。礼所表达和追求的是“序”,有最大影响力的是“别异”,即别贵贱、长幼、贫富等,“乐”表达和追求的是“和”,有最大影响力的是“和同”。“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1]。二者虽作用不同,但孔子认为二者需要相互依存,既要重视“制礼”又要注重“作乐”,乐需用礼来制约,使人遵守“用乐”秩序,遵守“用乐”规范,礼需乐来调和,“乐”不仅仅为了娱乐和消遣,而是用“乐”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功能内在感人、化人,二者统一,才能天地和谐,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功效。
  (二)“中和”之乐。
  “乐”的思想基本性质是“中和”。这与“中庸”的准则相似,强调“中和”的性质。“乐”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要达到中正与和谐,狭义的理解是指“乐”所表达的节奏、旋律、音调、音色等内容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状态,融为一体。广义的理解是指“乐”所传达出的情感和内容需要中正,有道德,“乐”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但要表现得适度,有节制,要中正平和,不违背道德的要求。
  二、儒家“乐”思想的主要功能
  儒家“乐”思想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诸子以前人对“乐”的理解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再融入自身对“乐”的理解再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所创立并完善的成果。其内容总体概括为:美善、仁义、中和、礼乐等。由这内容发挥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方面。
  (一)儒家“乐”思想的修身功能。
  《礼记》记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说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儒家“乐”思想发挥之本就在于具有极强的修身功能,儒家“乐”思想的修身功能主要通过学习蕴涵伦理道德与美善内容的“乐”培养人择善而从的思想,使人们拥有崇高的品德、坚强的意志,成为具有德行涵养的完善的人。儒家“乐”思想发挥的修身功能在古代现实生活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用于培养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善良的心性。
  古代,从孔子跟师襄学琴,看出孔子学琴不只是掌握弹琴的技巧或学会演奏曲子而已。而是通过学琴、练习琴,参透“乐”中包含的深层次内容。先是体会到乐曲的意境,然后了解作者,最后陶冶演奏者的情操。学习“乐”并不是浅尝辄止,而需要端正心态,做到精益求精,使“乐”发挥出修身养性的功能。如学习和练习《文王操》这样具有伦理道德内涵的“美善之乐”能磨炼坚强的意志,培养出善良的心性。
  (二)儒家“乐”思想的齐家功能。
  身修而后家齐。儒家“乐”思想先发挥修身功能,陶冶人的身心,涵养人的德行,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自我身心得到陶冶后,儒家“乐”思想才能发挥第二个功能:齐家功能,是指蕴涵道德伦理、仁义与中和内容的“乐”在社会的人与人交往中促进他们之间和睦相处、和谐生活,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诗经》中的内容充分表现先秦儒家“乐”思想的内容在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即夫妻、兄弟、朋友等关系起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再经过谱曲后民间世人的传唱,更加显现出先秦儒家蕴涵伦理道德、仁义与中和之“乐”的齐家功能。
  (三)儒家“乐”思想的治国功能。
  家齐而后国治。儒家“乐”思想是继承西周礼乐制度而产生,又经过儒家学者的发展后形成的较成熟的儒家“乐”思想。儒家的“乐”不仅仅指管弦歌唱,还包括:乐制、声乐、器乐、诗歌、舞蹈等,表达的思想内容丰富。儒家认为,“乐”的内容应该是“中正平和”、“尽善尽美”,有规范的,有节制的,这样的“乐”使人思想道德化,行为规范化,促进人身心和谐,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增强国家凝聚力,从而实现国家安定、太平。
  三、“乐”思想对现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儒家“乐”思想内容对现代社会中个人人格培养、和谐人际关系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提供了很多值得参考、借鉴与融合的地方。
  (一)健全人格,成就幸福人生。
  “乐”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产物,能反映现实生活,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内容不断改变,从“乐”中传递出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内容与情感。人的情感与道德素养是通过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因此,当外界事物发生变化时,人的情感与道德素养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当社会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时,产生的“乐”一定是有道德的、美善的乐,相反当“乐”的内容是有道德且美善的,那么社会一定和谐稳定。通过这样内容的“乐”传达给人,可以使个人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而人格就会慢慢向健全发展。相反,如果社会或者“乐”的内容混乱、不道德、丑恶,那么通过这样内容的“乐”传达给人,就会使道德素养下降,甚至崩溃,情感会沮丧、萎靡,人格就不会完善、得不到健全发展。
  因此,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应融入儒家的“美善之乐”,使音乐内容道德化,加强音乐“美善”的伦理思想传播,才能使人们提高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性情,健全人格发展,最终成就幸福的人生。
  (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对于日常生活中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我们并不能靠着强大的力量进行强制镇压或者改变,而应该用“乐”思想中的“礼乐并举”思想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疏导,再通过“中和”的“乐”思想把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相互协调、结合,统一共存,达到“合适”的境界。
  《荀子·乐论》记载:“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2]即礼仪是用来区分人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的,如果说只靠礼仪区分人的阶层和社会地位差别的话,就会造成整个社会人的心理和情感失衡,这时就需要另一种能起到调和作用的工具,使这些区分开来的阶层再次团结起来。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乐”,所以儒家“乐”思想用于现代社会建设中具有“管乎人心”的作用,使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然后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
  儒家“乐”思想里的“中和”思想,不仅指音乐本身要相互和谐,使声音美妙动听,更多的是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要符合中庸的伦理规范,不违背伦理道德的要求。把这样的“乐”与社会、政治相结合发挥它的教化功能。用具有“中和”思想的“乐”歌颂道德高尚的人和事,赞扬迎难而上获得成功的人,讴歌不断推进社会进步的动人事迹,传播社会中的正能量激发人生活的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把儒家“乐”思想中的精髓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健全个人人格的培养,还能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快速增长,使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
  [1][2][战国]荀况,著.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注译.荀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65-367.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化空缺与词汇缺项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对西方文化而言,中国的气文化是其文化空缺,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汉英词语缺项,如以“气”为词根的文化词。本文通过分析气文化的内涵与语素“气”的词根义,将《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涉及的气族词语分类,进而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探讨气族文化词的构词理据及相关英语表达。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词汇缺项 气  一、文化空缺与词汇缺项  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
摘 要: 当前与流行音乐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模式普遍较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课程“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建立起音乐、语言、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全面介绍与流行音乐相关的大众文化知识。通过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证明此教学模式在改变学生学习观念和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方面有着显著成效。  关键词: 流行音乐 大众文化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综合人文素养  一、引言  广义上的大众
摘 要: 白裤瑶靛染是集“防染”与“染色”为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作者对在田野调查中得到的靛染相关内容进行整理,从白裤瑶靛染材料的准备、靛染的工艺流程、靛染的艺术魅力和靛染的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能够对白裤瑶靛染提供一些翔实的文献数据和参考。  关键词: 防染 染色 靛染  白裤瑶是我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自治乡,八圩瑶族自治乡和贵州荔波瑶山公社一代
摘 要: 本文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翻译实践,对资本概念进行解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资本的类型,主要讨论资本最基本的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三个具体的方面)、社会资本和与翻译联系最紧密的象征资本;各个资本类型的内涵、获得和积累的过程,以及各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翻译实践与资本的关系,其中主要探讨了象征资本在翻译场域中的运作及其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 布迪厄 翻译社
摘 要: 通过对长沙市公民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结合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实际和要求,分析、总结街道社区在公民文化建设上的经验和不足,从“提高市民素质、加大投入力度、依法治国”等方面就城镇公民文化建设予以对策思考。  关键词: 公民文化建设 城镇居民 现状调查  一、本次社会调查的意义、方法及对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到2
由教师培训学校负责培养,而教育大学则负责培养教师培训学校的师资及中学教师,该国教师教育正处于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阶段。尽管非洲各国教师教育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非洲 加纳 教师教育  教育不仅是减缓贫穷、促进经济进步的有力武器,还是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育和培训教师获得
摘 要: 地方特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发掘名人文化,最能显示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城市的文化形象与魅力。兴化市博物馆和郑板桥纪念馆自建设以来就致力于发掘和利用里下河风情和板桥文化资源,宣传板桥文化,弘扬板桥精神,为提升兴化城市形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 板桥文化 城市名片 博物馆 纪念馆 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摘 要: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实际运作面临政府、社会、学校、个体层面的一些瓶颈。突破这些瓶颈,教育者要挖掘内在潜力,注重教学策略优化;学校政策要适当倾斜,加强师资培育;政府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 国家安全教育思政课教学 价值 瓶颈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在大学生中开展的以国家安全意识、知识、责任及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我国需要提升大学生国家
摘 要: “双导师制”作为我国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模式,在各高校师范生培养中被普遍使用。目前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仍然没有系统的实践嬗变的梳理与模型的建构。本文依据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践嬗变,建构出由一个等边三角形及其“中心”,两个等腰三角形及其“重心”构成培养机制模型。  关键词: 教育类课程 “双导师制” 实践嬗变 模型建构  在“人才强国”战略决策的感召下,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
摘 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甚至以某个职业为具体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市场环境十分复杂且瞬息万变,学校所能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科技知识可能立即面临淘汰。因此,以市场为导向和以科技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确实值得深思。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 科技理性 人文精神  科技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只是担任着手段而非目的的角色,高职院校关键是注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