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融合 融合始然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_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我们认为,个性化自主学习是语文实践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
  如今的教室里,黑板变成了一个大大的“iPad”,这正是激励我们老师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实践研究的最好时机。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这将是我们未来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选自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老师的文章
  以上文字虽然只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实际上语文课文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只与信息技术联姻是远远不够的。看,这是我们在上学期测验中的一道题。
  读学过的课文《装满昆虫的口袋》后填空:
  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却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这位歌唱家指的是( )。
  这道题是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答案很简单,是会唱歌的虫子。但没想到的是,在学生的答案中出现了蟋蟀、蝗虫,甚至是蟑螂。如果这是一篇我们没有阅读过的短文,我们真是无话可说。而这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书上的图片也至少是一个黑乎乎的小虫子,怎么可能是蝗虫或蟑螂呢?可见学生对于虫子有多“陌生”,他们是多么需要补上这一课啊!虽然法布尔的《昆虫记》没有记载它的“歌唱家”具体是哪种昆虫,但我们有过生活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蝗虫、蟑螂哪会唱歌哦!学生分不清虫子,更分不清是哪个学科的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这样啼笑皆非的答案。
  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在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这难道是语文课出现问题了吗?不,这需要我们扩充课堂,将课文中出现的昆虫知识进行普及,将《昆虫记》中与文字相关的内容进行融合。这样的课堂是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是一堂真真正正的大语文课了。仅仅在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12单元27篇精读课文中就能涉及历史、自然、生物、绘画等不同学科的课文。如果我们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一些涉猎,每节语文课不仅在文学性方面变得厚重起来,在知识性上也不会只有白纸一张了。下面就是我们融合信息技术与科学设计的一堂语文课。
  教材分析
  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千万不能将这样一堂科学味儿较浓的课上成科普课。《天外来客——陨石》是北师版三年级下册奇妙的石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以现代诗的形式,用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陨石的一些知识,并于结尾表述了作者的愿望——想知道它的过去。以此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好奇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向往。但是作为本节课需掌握的重点,陨石的知识又不可能泛泛而谈。因此,如何将知识的严谨、情感的触发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巧妙结合,上出一堂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语文融合课,便成了此课的落脚点。
  以前一、二年级学习的诗歌多是琅琅上口的儿歌或是故事性强、形象鲜明的叙事诗,而《天外来客——陨石》是一篇类似于科普文学的小诗。作者向学生们讲述了许多关于陨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直接告诉读者的,它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手法将知识融入文学之中。因此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这些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1)我校在三年级开设了iPad课,因此在技术上学生的操作有一定的基础。
  (2)在上学期的家长大课堂活动中,我们特意邀请了北京市天文馆馆长朱博士为我们上了一节关于陨石的拓展课,孩子们兴趣盎然。
  (3)本班学生男生多,非常活跃。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知识类、竞技类的活动。
  (4)本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初具规模。小组的分工明确、在不同的学科都较为出色。
  我们的思考:
  (1)在设计时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开放的学习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特别是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答疑解惑是本课想凸显的主要环节,本着问题从学生中来,再通过引进资料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解决问题,以此来体会陨石的神奇。为了加深学生对石头的认识,不论从科学角度,还是语文的角度,能够打开孩子的思路,打破年段的局限,延展到课外。
  (3)在形式上希望能通过过关的游戏形式,展示课堂的不同板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新媒体技术,老师要不断地摸索,而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是需要训练的,尤其对于不受控制的学生,需要关注。因此我认为不能一股脑儿都给他们,需要在适时适度的基础上再加载。所以引进了加锁的设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内容,结合陨石的特点理解“旅程、行踪、轨道”等词语的意思,感受陨石的神奇。
  (3)了解有关陨石的知识,培养同学们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同学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媒体
  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打开链接网页利用iPad或家中电脑,预习《陨石》相关的课内外内容。在这个平台上既有适合中年级学生欣赏的陨石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文字介绍,也有课文的朗读、生字笔顺笔画的指导,还有一些延展到课外的小文等,在这个平台上最有效的互动是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学生质疑的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可以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
  (一)检验预习成果
  1.在家或在校通过课前预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开始汇报针对第一关的内容。预设汇报:
  (1)曾、沿、默、派这四个字的部首、笔顺、易错笔画。
  (2)谈自己的对陨石的了解。
  (3)有的学生介绍韵脚。
  (4)对平台上的几道检测预习题的反馈。
  ……
  2.这位天外来客什么样?让我们走进小诗。
  指名读一读这首小诗,学生边在纸上听边记录一到两个描写陨石的词语。
  设计意图:检查读书预习情况、用倾听的方式反馈掌握课文内容,随后贴在黑板上。
  通过这些关键词语,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客人吗?(神奇、奇怪、奇特、不可思议……)
  3.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预设:
  (1)进行统计后发现集中在……(老师展示同学们预习时提出的疑惑)
  (2)这个问题谁能帮他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学生互相解答)
  (3)这个科学性问题由科学老师为我们解答……(科学性强的问题由专业人士通过视频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让梳理问题的同学来区分科学与语文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不易混淆。
  (二)解决学生疑惑
  利用平台第二关的资料(教师要解锁),使学生明白“旅程”“航行”“坚硬” “熄灭的灯”“信使”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小组喜爱的方式(朗诵、示意图、表演等)进行展示。对汇报的小组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第二关平台上标题性的问题其实就是学生的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相应的链接查找资料,再运用自己的语言或其他方式进行输出。
  总结:随着同学们进一步地了解陨石,我们又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天外来客,你是不是对这位客人有了更新的认识?(奇妙、不同反响、充满神奇色彩等)。
  (三)平台课外延伸
  1.同学们利用资料完成的任务非常出色,为了奖励大家,更多地了解石头,我在平台上还带来了一些关于奇妙石头的小文章和视频。请你们走进第三关(解锁)。
  设计意图:在小学阶段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有石头这个主题,希望通过这个环节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对石头的思考,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在三关最后,学生都读完后点击打开,里面是一道探究题:石头的种类有哪些?我最想给大家介绍一种。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至下节课,为开展石头的研究和比较做准备。
  教学思考
  教育需要高效,简便的课堂,原来我们总觉得不可能实现,离我们的工作太远,但短短的一两年里,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充斥着我们的头脑。在多次的电教培训中,我们发现他们的技术可以跨越不同的系统,他们的理念越来越接地气,在电教的研究团团队中也不乏教育教学的专家和高手。
  语文这门学科因为具有人文性,主观的内容特别丰富,因此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上有很强的局限性。但是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在未来尝试着在三年级语文课中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拥有像英语一样的一起作业,拥有更广阔的合作平台。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继续与学生一起走进不断的探究中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流行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正一天天地成为一种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然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会对语文教学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若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必须做到适时、适度、合情、合理。  【关键词】中职语文;信息技术;适时;适度;合情;合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治理方式。互联网对教育变革也越来越凸显出巨大的影响力。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现结合我校的在线教育探索思路与方式略谈一二。  【关键词】互联网 ;在线教育;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
【摘 要】数字科学家计划(ESP)是大数据时代科学整合的一种解决方案,该计划除了运用于校本选修课程和常态学科教学,还可以运用于科普。本文在总结2013年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数码探科学”大赛案例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数字科学家计划在科普领域运用的新途径。  【关键词】数字科学家;数码探科学;科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17
【摘 要】语言作为人们交流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已为大家所普遍认同。而“数字化”的讲故事形式方兴未艾。由黎加厚教授的教育技术团队所掀起的故事的“数字化”热潮正在国内兴起。本文将从“数字化故事叙述”之兴起谈开去,以为其教育领域之应用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数字故事;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9-0084-04 
为研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展示和检阅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萝卜圈”杯第四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于2015年11月3-6日在常德外国语学校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及兵团的123名选手参赛,经过基本功竞赛、展示课、示范课三大展评环节,共评出特等奖课例24节,一等奖课例40节,二等奖课例59节,示范课1节。  本次活动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第四次全国性的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
为研讨新课程理念下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展示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促进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深入发展,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主办的“智慧天下杯”2012年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和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于2012年11月在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顺利举行。  本次展评活动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区的选手参评,其中初中段121人,小学段12
“电子书包”并非横空出世的新生事物。从前几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眼前国内“电子书包”的呼之即出,前后彼此有传承的共通之处,都是聚焦技术给学习方式带来的深层次变革。  近日,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联合组建了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祝智庭教授担任专题组负责人。祝智庭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教
校园网建设是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为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提供获取资源及协同工作良好途径的同时,又是学校强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是燕山地区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师生总数1200余人。两年前,学校没有一个能够展示学校教育成果的综合平台,大量的信息和资料无法展示。为此,学校急需建设一个能够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理念、
课堂,自古以来都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过多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材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学、网络化学习乃至移动教学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主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向着深度和广度延伸。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正在积累海量的数据。这些教育的“大数据”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价值。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对未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教育部“三通两平台”战略的提出,从国家层面对于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做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北京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正在进行中,形成了“在线教育服务”项目、市区县各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多元化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