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探访怀远古镇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_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里,怀远这个地名是和一个叫林的朋友以及《昨夜星辰》那首忧伤的旋律联系在一起的。
  那个和林有关的怀远古镇,距离成都不过五十几公里。尽管我的脚步已经丈量过很多地方;可唯独这个怀远,却一直不敢列入探访的计划。在林对怀远的描述中有太多质朴、本真的意象,我怕现实中的怀远早已丢失了那份古雅和宁静。
  然而,事情的变化永远超出我们的掌控。“5·12”汶川大地震,怀远镇中学那座修建于1995年的教学楼在1分钟之内轰然坍塌,英语老师吴忠红奋不顾身、舍己救学生的事迹;以及除吴老师和另外3名学生不幸遇难外、其余700余人1分钟内的撤离奇迹,吸引了众多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也震醒了珍藏在我心底的怀远情结。
   6月12日,是距汶川大地震一个月的日子。我处理完手头的工作,顶着正午的太阳,出成都、过温江、去崇州,直奔怀远。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我终于到达怀远镇。开车驶入那条叫文井街的街道,满街熙熙攘攘的人群,街两边贴着磁砖的现代建筑和别处没有两样,机动车在人流中横冲直闯,一溜的小饭店全都打着“正宗怀远三绝”的字样,这哪里还有一点儿古味?实在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就是林给我描绘的那个山清水秀、青瓦木柱、民风古朴的怀远。如果不是沿街到处挂着“悼念吴老师和遇难学生”、“感谢河北人们对灾区的大力支持”的横幅;如果不是那些扎在街上的“地震棚”,我很难在这里找到受灾的痕迹。失望暴露在正午白晃晃的光里,肚子也唱起了空城计。我在一家热闹的饭馆前停了车,恹恹地要了碗绿豆稀饭,和两个学生模样的男孩挤坐在一张小桌子上。吃饭的过程中,我主动和两个男孩儿搭话聊天,知道他们是街对面怀远中学高一的学生。说到倒塌的教学楼,那个叫何平的白净男孩儿眼睛一下潮湿了,说那是怀远镇中学,自己就是在那幢教学楼里读完三年的初中后考入现在的这所怀远中学高中部的,吴忠红老师整整教了他三年的英语……在和两个男孩儿的交谈中,我知道了林所说的怀远就在后面的老街,那所一夜知名的怀远镇中学就在怀远村的一条老街上。
  吃完后,在两个男孩儿的热心指引下,按照出发前从若尔盖一个老朋友那里要来的地址,我很容易就在藤编一条街上一家颇具规模的门店里找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林。
   他正在忙活着灾后恢复生产,对于我这个震后的不速之客,表现出极大惊喜,连说几次“真是没想到啊!太高兴了!谢谢你来看我!”也不问我吃饭没有,就大声喊来正在接待顾客的妻子去安排饭菜,我怎么都拦不住。在林妻去张罗饭菜的间隙,林告诉我他才来到这个镇子时,主要替镇上的人做藤编设计,把城里人的需求和镇上古老的编制手艺结合起来,编出市场适销的产品。林妻的父亲是镇上有名的能工巧匠,林常去找家在正北街的老人摆龙门阵,林妻就是在那个时候看上林的。结婚后,他和岳父一起做藤艺,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开了现在这个前店后厂、规模数一数二的藤艺公司。谈到此,林显得很淡定,他看着正在忙碌的妻道:“她人老实,屋里的事和店里的事基本上都是她在料理,这几年确实省了我不少的心,我也才有精力出去了解市场、学习更多新的东西。”
  


  说这些话时,林从重逢时的兴奋回到了他惯有的淡然,那双仍略显忧郁的眼睛里少了些十几年前的清冷,倒是添了更多的平和。除了年龄的因素,林的样子和在若尔盖时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感觉亲切了好多。
  怀远古镇占地仅一平方公里,建筑多为清代和民国年间建造,同时保持着“四门四大街”的格局,现存街道30余条,其中小北街、南街、下新街、正西街、临江街等10余条保存较为完好。建筑绝大部分都按《清代工部法则》建成穿木结构,还保留了不少当年十分精美的门洞、木雕等建筑装饰。完整的穿斗结构房屋的木板铺面,连接处不用一颗铁钉,也不用胶水。屋顶的光亮处叫“亮瓦”,是一种和瓦的形状一样的玻璃,作为室内采光用。临街摆柱,前殿后院,廊楼结合和四合院引巷子住宅,是怀远古镇的基本风格。而其具体街巷又有许多不同特色,大街小巷布满了绸缎铺、茶行、竹编行、油行、药铺……逢上单日赶集,小镇热闹非凡。
  林陪我一路漫步老街,当我走进被当地人称作集贸中心的地方时,见到了一座青砖结构、西方建筑风格的拱形城门,高约6米。在城门正中刻有的“商业街”三个大字,两侧雕刻着惟妙惟肖的牡丹花,颜色和花瓣的轮廓线条仍然清晰可辨。门的上端是8根圆柱围成的走廊造型,而顶部却是塔形样式。据说,这个城门是整个古镇目前尚存的唯一城门,建筑年代大概在民国之前。以前这里曾是珠宝、绸缎交易的中心,方圆百里的商贩都要来这儿交易。
  跨进城门,街道显得曲折有致,左右都是两层的木房建筑。在商业街的中段是整齐划一的两层楼木房,第二层都有走廊、栏杆装饰。这些原木结构的建筑,不事雕琢,显出一种拙朴的遗韵。不过,在刚刚经历地震一个月的日子,漫步在这条街道上,古时商贩和赶集人盈街满巷的景象,只能从“六街灯火连文井,汉原花影满琴堂”的诗句里去想象了。
  


  我们随意在那些清静的老街里游走着。街两边基本都是临街摆柱、左邻右舍连成一体的木房,及至一条小巷深处,在那里我看到了一道砖石砌成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外墙。墙壁的很多地方已开始风化脱落,就像被剥掉了皮一般。房檐带有琉璃瓦,是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也许是用鲜红的颜色填充凹字的缘故,拱形门上“林氏宗祠”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跨进大门,眼前豁然开朗,是一个花园式的空旷地带,小树、花草杂乱地点缀其间。几个老年人在打麻将,旁边还有一桌打长牌的,都是一副神情专注的样子;靠院子里面的树上挂着个鸟笼子,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边喝茶边逗鸟,脸上的笑容和身边的鸟笼诠释着小镇生活的悠闲,似乎地震从没有在这里发生过。林告诉我,现在这里是怀远的文化活动中心,爱好麻将、字牌的老人们已经把这里当作他们的娱乐场所。1元钱的茶钱,可以玩一天,实际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茶馆,平时热闹得很。
  问到这座房子的来源,经营茶馆的老板很得意地告诉我们,这可是林则徐的后代,当年的大户人家,要不怎么会有这样气派的房子呢?这个时候,我才注意到整个建筑,中间的花园大概有400平方米,右侧是两层格局的房屋,有走廊,还有飞来椅,左侧则是几间破旧的房屋。从建筑风格看,左侧房屋的建筑时代应该晚于右侧的。那老板说,以前是左右对称的,后来左侧的被毁了。在这些房屋的背后,有小花园点缀,同时还有一个开阔的坝子,但已是一片荒凉。在几棵见证历史的老树之间,扯着绳子,五彩的衣服、被单挂在上面,就像嘲讽着这个院子的今天。
  


  从上西街转到下新街时,天下起了小雨,我和林急忙走进街边长长的廊檐。街边有窄窄的水沟,沟里水不大,却很清澈,流过每一家的门前,偶尔可以看见几片新鲜的菜叶和米粒。在廊檐下走,遇到两户人家正忙着盖瓦。林告诉我,这些老房子是穿木结构的,虽然都有百年历史,但这次特大地震并没损害到房子的主体结构,倒是房上的青瓦被震落了不少。一路走过去,街上的行人不多,遇上的大多也是上了年岁的人。在下新街52号院的门前,几个太婆、大爷坐在廊檐下说话,几把摇椅,一壶清茶,一派闲适。林远远地就和他们打着招呼,其中的一位大爷搬了两把藤椅出来,热情地邀我们一起坐坐。问起地震那天的情景和邻里左右各家人的情况,老人们都是一脸的庆幸,说还是这老房子好,虽然上面的瓦给摇落了,还有两家人,去年才把木板换成的砖墙也震垮了,可各家老小都平安无事。再加上震后政府那么快就来了部队,温家宝总理都那么快跑到了都江堰,上面给运来了那么多吃的、用的,志愿者还给搭了帐篷,大家没有饿着,也没有淋着。所以,大家不能什么都等政府救济,地震过去没几天,街坊四邻的就互相帮衬着盖瓦砌墙,修缮老屋,半个月前就从帐篷里搬回来住了!
  


  见我对老房子好奇,大爷主动带我进去参观。先入眼帘的是一个雕刻精美、西洋风格的砖混结构的门,青色的砖墙尚存雕刻过的痕迹,许是年代太久远了,雕刻的花纹已经看不清了,只能依稀看到一个“隐”字。门楣左右刻的对联虽然也模糊了,但仔细辨认还能读得出来:“卜重良邻风追晏子,图明太极学慕廉溪。”门上雕刻的花纹,门内四合院结构的小院,走廊点缀的层楼……无不显示这曾是一个殷实的家庭,大爷努力地证实我的说法:这里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地主,而是籍贯在灌县(今都江堰)的商人。
  从52号院出来,雨已经停了。林告诉我怀远镇中学就在前面不远的那条街上。和老人们告别,穿过一条有茶行、竹编行和小吃店的小巷,转进一条逼窄、宁静的小街,远远看见一块“崇州市怀远镇中学校”字样蓝底白字的指示牌。
  


  前行至指示牌下,是学校的大门——一栋两层楼的木结构老建筑。走进去,可见十分精美的木雕装饰,整个房子虽斑驳破旧,却看不出一丝受损的痕迹。据说这所学校创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想必这门楼的年龄应该也在百年以上了吧!那栋倒塌教学楼的废墟已经清理完毕,我只能站在原址上默默致哀,凭吊英雄的老师和三位遇难学生!转身出来时,从门楼的屋脊望过去,是与这里一路之隔的怀远小学教学楼的残垣断壁,危楼上一排排黑洞洞的窗子像一双双幽怨的眼睛,令我感觉背上一阵发冷。谁也没想到,就是这座让校方倍感自豪的教学楼,在5月12日地震中粉碎性坍塌了,成为怀远镇唯一倒塌的建筑。而同在这个校园内,清朝末年兴建的房子历经一百多年没有损坏,连精美的木雕装饰都保存了下来。怀远镇内,那么多历经沧桑的老房子也都安然无恙。为什么一二百年历史的木屋比某些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还要结实?其奥妙在于它们采用的是穿斗式木构架。这种架构的房子在南方古镇很常见,其结构受力非常合理,可以充分发挥木材支撑能力强而抗剪能力差的材料力学特性。
  


  一直陪伴我的林似乎看出我的不适,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扶我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一路无语……
  回到林在临江街的家,林妻已等在家里了。林带我参观他的家,一栋四合院引巷子的老房子,林说是前几年从一家修了老房子的人家那儿买过来的,他喜欢住在这样的老房子里。林妻端来茶水,说中午店里不方便,没有招待好我,晚上要在家里好好给我做顿怀远饭吃。因为晚上已经约了PATA中国代表处的常女士,我只得遗憾地谢绝了他们夫妇的好意,并约定等大家忙完抗震救灾后,把原来在若尔盖一块喝酒、唱歌的朋友都叫来,一块儿到林氏宗祠乐呵一天,也过过古镇人安逸、悠然的生活!
其他文献
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而门窗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45%~50%,未来门窗节能新技术将成为建筑节能重点。  门窗耗能居高不下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新标准出台,门窗节能产品倍受市场青睐。目前,天津、安徽等地也相
期刊
如果不是因为地震,或许没有多少人了解“汶川”;可是当地震让人们记住阿坝的“汶川”时,我们的目光才聚焦到这片与藏羌民族息息相关的山水家园。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活着80多万藏、羌、回、汉等各族人民。其中,藏族、羌族的民居最具特色。州首府马尔康是藏族聚居的地方。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是以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亦称“
期刊
我最初的理想是做一个诗人,在唐诗宋词的经典里浸润,在现代白话诗歌的语境中创作。但改革开放的大潮把我卷入商海,阴差阳错地将我变成了“福布斯”榜上的中国富豪。面对大自然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国家和民众遭受的重大损失,我们这些时代的幸运儿理应有所担当。这次的汶川大地震,死难者很多都是最纯朴、最勤劳的山区人民。更让人痛心的是,他们的孩子大量被埋在了坍塌的校舍之下。天灾无情,国难当头,当哀痛之情绵延不绝之时,
期刊
绿色建筑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早已是被广泛关注的词汇。近年来,各种被动节能、零碳建筑鳞次栉比,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是层出不穷。那么,到底什么是绿色建筑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节
期刊
天府之国,蜀都大地,自秦太守李冰父子修建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后,享誉中国。两千多年来,天府之国总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特殊的角色,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则在于它的经济实力。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来富庶,加之盆地地势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三国时期蜀国建都至此。 “天府”美誉最初用以赞美八百里秦川腹地,在唐朝四川鼎盛时期李白有诗
期刊
项目地址:上海浦东2010世博会园区  项目面积:15公顷  项目委托:上海世博局  景观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首席设计师:俞孔坚  项目负责人:俞孔坚  前期研究员:方琬丽、程成、奚雪松  设计团队:凌世红、轰伟、袁天远、金圆圆、俞宏前、龙翔、孔祥斌、任冬丽、张媛、唐海波、蒋伟荣、邱宇、白绍辉、方渊、何美才、杨帆、张君迎、潘阳、张静、刘向军、丁
期刊
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会留下值得纪念的历史遗迹,伴随着这些历史纪念物,人们可以追忆过去,缅怀所发生的人和事,从而更清醒地认识未来。5.12特大地震留给了人们太多的回忆和太多值得纪念的遗迹,所有的追忆和遗产都能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惠及后人。其中,在地震中非常偶然又必然地永久定格在14:28分的“汉旺大钟”,既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又能唤起人们的追忆,并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物。这个历史遗迹的永久保护将具有深远的
期刊
汶川地震后,救灾一线运用了大量高科技手段进行灾情判断,这些高科技手段固然有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个古老的命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的专家,共同组成了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员,我们于5月21日开始进入阿坝州汶川、理县、茂县,除银杏、草坡、卧龙、耿达四个乡镇无法通车外,我们的调查工作覆盖全部乡镇。临时安置点的选点和规
期刊
在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看似简单的临时安置问题并不简单。    分散安置的方式更适合山区乡镇村庄       山区村镇的临时安置与平原地区的城镇安置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不可在同一标准和模式下进行。山区地形复杂,可利用土地基本都已被村镇建设和农田占用,每一分土地都非常宝贵。在映秀、漩口、水磨、三江四个乡镇,除映秀外,几乎没有可供集中安置的成片土地,稍大一点的土地都是农田,种植玉米、猕猴桃等农作物
期刊
目前,灾区农村的重建有一种冲动,即热切希望农民能过上城市居民一样的舒适生活,这当然无可厚非,农村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将生活标准提高一个档次。但是,城市的一些高耗资源、高污染、伪文明的生活方式可能也会随着这股冲动进入农村,“抽水马桶”就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抽水马桶”迅速进入了城市家庭,虽然多年来环保界、媒体等对这种极其浪费又污染水资源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诸多批评,但由于它操作简单又能保持居室卫生,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