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创新来推动时代前进。教育作为这一切的基础,理所当然也要创新。教育创新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课程,教师们学习、培训,认真解读着主体性、探究性、综合实践等一串串新名词、新理论,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这使我更加佩服我们的孔老夫子,因为早在几千年前,类似的理论和观点孔老夫子就已经实践并总结过。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孔子重视主体性学习,因为他的“授业、解惑”大多是在与学生的对话、讨论中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刻意的准备,基本的形式是师生就某种看到的现象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相互问答,弟子可以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如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营造出“各言其志”的民主氛围。孔子重视探究性学习,有一天,冉有一边驾车一边求教,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后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问与思考;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对思考和探究的重视。孔子尤其重视综合实践、学以致用。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时间,孔老夫子坐着马车、带着一大帮学生周游在列国间。每到一个国家,都要针对这个国家的实际与弟子讨论治国之策。孔子告诫学生,“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言必行,行必果。”要求他们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孔子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教育思想亦同样体现出他的智慧和远见。
创新本来就是一种扬弃,事物总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孔老夫子边行走边教学,也许是出于一种无奈,但他所阐述的教育思想与采用的教育方法,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为我们所借鉴、所继承。这说明,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相通的,也应该是稳定的,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有关教育的理论浩如烟海,但归结起来,无非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一点并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教育是需要简单和稳定的,一是因为“基本的往往是重要的”,真理性的东西一开始也许很复杂,但经过历史的长期冲刷,其留存下来往往是最基本的,也无疑是最具生命力的。二是因为“百年树人”其过程的漫长和艰巨,要求我们坚持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通过反复强调,成为常理,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一种公众的品质。如果太复杂就容易多变,让人不知所从或舍本逐末,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存留。
综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却往往在复杂上做文章,似乎观点越新越好,模式越多越有用,非得把大家都搞糊涂了才罢休。譬如我们的德育,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鉴于德育的重要性和当前效果的不如意,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就不断地发文件、提要求,德育工作者也不断地想办法、搞改革,结果是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多,可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没有多大提高。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就在于太复杂、太多变,大家搞不清到底该怎么办。没有一个明确和长期坚持的东西,又如何能形成公众普遍认同和自觉坚守的道德规范?
我们还看到,由于当前教育的追求太复杂,我们正在忽视一些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譬如理想。作为一种奋斗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有理想才会有追求,有方向。孔子曾告诫学生,“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渊则赞赏有加。但在现实中,不要说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基本的人生理想,学生也很淡漠。教育的功利导致了学生的务实,理想往往被当作空谈,许多学生甚至羞于谈理想。“理想只能到幼儿园去找”,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失败。再如善良。人在群体中生活,善良是一种必备的品质,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矛盾和冲突,需要善良来抚慰,人心向善才有生活的温暖与和谐。但我们所看到的是,社会上总是有人利用善良来欺骗,把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肆意践踏,好心常常没好报,谁还敢拿善良来自找麻烦?
还有许多。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忙忙碌碌,但如果失去了这些最基本的,我们的忙碌还有多少意义?
回归是发展的必要阶段,创新离不开对过去的继承。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把孔夫子的育人理论坚持到底,结果会怎么样?教育需不需要返璞归真?[[□][◢]]
孔子重视主体性学习,因为他的“授业、解惑”大多是在与学生的对话、讨论中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刻意的准备,基本的形式是师生就某种看到的现象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相互问答,弟子可以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如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营造出“各言其志”的民主氛围。孔子重视探究性学习,有一天,冉有一边驾车一边求教,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后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问与思考;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充分体现了孔子对思考和探究的重视。孔子尤其重视综合实践、学以致用。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时间,孔老夫子坐着马车、带着一大帮学生周游在列国间。每到一个国家,都要针对这个国家的实际与弟子讨论治国之策。孔子告诫学生,“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言必行,行必果。”要求他们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孔子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等教育思想亦同样体现出他的智慧和远见。
创新本来就是一种扬弃,事物总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孔老夫子边行走边教学,也许是出于一种无奈,但他所阐述的教育思想与采用的教育方法,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为我们所借鉴、所继承。这说明,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相通的,也应该是稳定的,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有关教育的理论浩如烟海,但归结起来,无非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一点并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教育是需要简单和稳定的,一是因为“基本的往往是重要的”,真理性的东西一开始也许很复杂,但经过历史的长期冲刷,其留存下来往往是最基本的,也无疑是最具生命力的。二是因为“百年树人”其过程的漫长和艰巨,要求我们坚持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通过反复强调,成为常理,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一种公众的品质。如果太复杂就容易多变,让人不知所从或舍本逐末,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存留。
综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却往往在复杂上做文章,似乎观点越新越好,模式越多越有用,非得把大家都搞糊涂了才罢休。譬如我们的德育,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鉴于德育的重要性和当前效果的不如意,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就不断地发文件、提要求,德育工作者也不断地想办法、搞改革,结果是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多,可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没有多大提高。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就在于太复杂、太多变,大家搞不清到底该怎么办。没有一个明确和长期坚持的东西,又如何能形成公众普遍认同和自觉坚守的道德规范?
我们还看到,由于当前教育的追求太复杂,我们正在忽视一些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譬如理想。作为一种奋斗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有理想才会有追求,有方向。孔子曾告诫学生,“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渊则赞赏有加。但在现实中,不要说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基本的人生理想,学生也很淡漠。教育的功利导致了学生的务实,理想往往被当作空谈,许多学生甚至羞于谈理想。“理想只能到幼儿园去找”,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失败。再如善良。人在群体中生活,善良是一种必备的品质,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矛盾和冲突,需要善良来抚慰,人心向善才有生活的温暖与和谐。但我们所看到的是,社会上总是有人利用善良来欺骗,把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肆意践踏,好心常常没好报,谁还敢拿善良来自找麻烦?
还有许多。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忙忙碌碌,但如果失去了这些最基本的,我们的忙碌还有多少意义?
回归是发展的必要阶段,创新离不开对过去的继承。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把孔夫子的育人理论坚持到底,结果会怎么样?教育需不需要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