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之美与人文内涵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7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經过百余年的摄影创作实践,要拍出兼具意境之美和人文内涵的好作品,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摄影技术,同时还需要摄影者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风光艺术摄影的创作当中,以更加敏锐的触角观察拍摄的景物,甚至是升华摄影主题,拍出让人过目难忘的好照片。本文主要从摄影者如何积累人文底蕴入手,探讨风光艺术摄影意境创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意境之美   人文内涵   艺术摄影   风光摄影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164-02
   摄影不仅仅是用图片记录风景,更是人类艺术审美的最直观反应,尤其是风光艺术摄影,是人类审美的艺术再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大众对于风光艺术摄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摄影的本质也就愈加凸显:摄影不是机械记录的体现,而是基于人类视角,将风光景物派出意境,让图片拥有更丰富的人文内涵。[1]那么如何拍出意境之美兼具人文内涵的好作品,这是所有风光艺术摄影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风光艺术摄影中意境与人文内涵的作用
   (一)增强摄影作品的审美效果
   对于摄影艺术来说,蕴含良好的意境以及人文内涵能够有效提升作品的审美效果。纵观各类摄影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但凡优秀的作品都能够凭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来为观赏者提供良好的视觉享受。摄影与绘画不同,摄影完全依托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因此需要摄影者通过摄影技术和后期手段,对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与自己的思想和主观意识进行融合,也就是说要对被拍摄的客观真实的事物进行艺术化的二次创作,增强画面的生动性,通过蕴含的意境与人文内涵与观赏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对于风光艺术摄影而言,有意境和蕴含人文内涵的作品往往能够深化作品的审美意象,将观赏者带入摄影的视觉空间和审美空间之内,引导观赏者在此基础上展开更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对于提升风光艺术摄影作品的审美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二)增强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摄影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是可以表达创作者思想内涵的,优秀的摄影作品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风光艺术摄影多以自然风光为摄影对象,正所谓一草一木皆有情,摄影者在拍摄作品时,为了能够赋予作品更好的意境以及人文内涵,在拍摄过程中会精心选择摄影的角度,而且对于作品构图也有一定的巧思。这还远远不够,作者在此基础之上还会辅以多种摄影技巧和表现手法,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摄影作品当中,用来突出其主题和内涵,而这些手段都能够有效的增强作品对于观赏者的感染力以及作品自身的审美艺术价值。
   (三)传递摄影作品的价值和内涵思想
   好的风光艺术摄影作品之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同时也能够借助眼前之景传递出作品的人文内涵,这是每一个优秀的摄影者在摄影开始之前都需要考虑好的问题。通过分析大量的优秀作品可以发现,真正能够传达价值和思想内涵的作品,构图、光线、色调等方面都有非常优秀的设计。这不但需要摄影者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要求摄影者拥有全局观和创新能力,在这几个方面能够大大突破,最终才能够拍出想要的照片。举例来说,有不少摄影者在拍摄灾难的照片时会在画面中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比如一片生机勃勃的绿叶的背景是灾难过后的废墟,通过这样的对比给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观赏者共鸣。
  二、风光艺术摄影人文内涵的培养
   (一)熟悉摄影历史,夯实摄影理论
   想要创造出兼具意境和人文内涵的风光艺术摄影作品,首先摄影者必须要熟悉摄影历史,夯实摄影理论基础。从通孔投影聚像到现如今先进的光学与物理机械原理综合的全自动数码相机,摄影从技术到器材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这一百多年间,摄影镜头记录了具有独特意义的历史瞬间和不少震颤人心的精彩画面,图片从事件的记录工具逐渐向艺术摄影进行转换。而摄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步飞跃都蕴含着摄影人的心血。纵观普利策影展、荷赛影展以及中国国家级影展,可以称之为艺术品的力作背后,都蕴含着历史、技术、理论以及情绪表达等人文内涵。[2]所以摄影才成为了一门可以拿来专门研究和传承下去的大学科目。因此作为一个摄影者,想要拍出有情感、有表达的照片,就必须熟悉摄影历史,夯实摄影理论。
   (二)欣赏佳作,汲取名家作品内在营养
   对于好的摄影者而言,想要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单纯依靠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阅历和“眼光”。所谓阅历和“眼光”说白了就是靠博览前人佳作积累而成的。摄影者只有拓宽摄影涉猎题材的广度,在各类名家作品当中汲取营养,才能够积累个更多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挖掘和创新,调动灵感。利用好手头的器材捕捉景物完美的瞬间,赋予所拍图片以内涵和意义。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摄影者有足够积累的前提之下方能实施。
   (三)把握技术美学,再现艺术辉煌
   将风光摄影升级为风光艺术摄影,最终考验的是摄影者的审美,摄影是追寻美、讲究美的一门技术。摄影者在用镜头捕捉风景时,需要注意的是用蕴含美的技巧来构成美的表达形式,同时还要在图片中蕴含美的情趣和意境。形式美与内涵美相结合,就是摄影的审美能力,但二者离不开人文底蕴的铺垫。放眼世界,但凡摄影大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色的摄影作品,正好是因为他们在其他领域磨练了良好的审美和思维方式,能够精准的把握技术美学,从而再现艺术上的辉煌。
  三、创作兼具意境与内涵的风光艺术作品的基本策略
   (一)注意摄影作品的形式美    自然风光之美巧夺天工、妙手天成。那么作为记录着和表达者,摄影者在创作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摄影作品的形式美。所谓形式美就是作品的构图、物态、影调以及色彩等硬性技术环节。只有在这些环节上拥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才能拍出至真至美的好作品。
   首先是构图美,主要强调突出作品的主体,让受众能够一眼看到画面表达的主体。那么就要注意画面中景物的比例构图要和谐、要体现美感,画面之上是静物之美画面之外则蕴含着美好的精神含义。其中点面结合法、透视法、旁宽中窄对比法等等都可以辅助画面做到构图美。其次是物态美,也就是画面之内景物形态呈现要具有美感。比如在拍摄流云、夕阳这些景物的时候要摄影者用人类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取景时要做到“新、奇、特、尖”四点,做好时空、疏密、平衡、对比以及主体、衬体之间的关系处理,有所取舍让画面层次分明,呈现和谐之美。第三是影调美和色调美,风光摄影作品能称之为艺术品的都具有影调美和色调美。这是风光艺术摄影作品能够成功的重要条件。色调冷暖直接关系到作品含义表达,而作品影调之美则能够令画面展现差距震颤人心的效果,让受众通过图片的视觉冲击,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形成共鸣。
   (二)强调风光艺术摄影的内涵美
   好的风光艺术摄影,除了形式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内涵美。风光艺术摄影作品的内涵美主要体现在主题立意是否高雅、是否具有欣赏价值上面。总的来说,在一幅摄影作品当中,构图、器材以及技术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再多的形式最终都是围绕着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设定而展开的。如果一幅摄影作品主题设定低俗,那么即便摄影技术再高超、构图再完美、色调和影调用得再妥帖,都难登大雅之堂,称不上是有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因此在风光艺术摄影作品拍摄之前,摄影者需要为即将拍摄的作品设定高雅的主题和立意,再辅以形式之美和作者巧思以及耐心等待,那么终将成就一幅意境与内涵并重的优质风光艺术摄影作品。
   (三)讲究风光艺术摄影作品的标题美
   好的标题能够给文学作品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风光艺术摄影作品来说同样意义非凡。要充分的展現风光艺术摄影作品的意境和人文内涵,除了对于作品本身的把控之外,还要在标题的选择上做到美感兼具、标新立异。对于摄影作品来说,好的标题能够帮助作品意境的表达,是作品内容的补充,同时也是坐着思想的凝结和抒发。举例来说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杭州西湖照片,画面生动优美自不必说,标题起得也十分精彩,这幅摄影作品的名字叫做《剪来西湖一片浪》。生动、丰富、画面感强,给观赏者带来更多关于西湖、关于杭州的遐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身边事物的感知。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而审美和创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风光艺术摄影作品兼具意境之美和人文内涵的奥秘就在于精研大师名作、熟悉相机性能、善于捕捉风光景物拍摄的最佳视角和时机,以及提高自身摄影技术和耐性,不断创造出更有意境和人文内涵的风光艺术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刘会臣.当代风光摄影审美特征与时代精神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9,(17):175-176.
  [2]曾立新.风光摄影中的“逆袭”技术技巧[J].照相机,2019,(05):38-41.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推动了定格动画发展。本文从传统定格动画的制作与新媒体时代定格动画制作进行探析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定格动画将会开拓出新兴之路。  关键词:传统 新媒体 定格动画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183-03  在新媒体时代,定格动画的逐渐兴起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有着紧密的
期刊
摘要:对学生的培养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就学科而言其实是更讲究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核心素养的教育讲究融通性、综合性、胜任性。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通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从而全方位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把一堂美术课知识里的条条框框理得清清清楚,但是学生不能像教师那样把知识梳理得那么清楚,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选择性的选择适合
期刊
摘要:《广西日报》是广西省政府机关报,代表了官方发声,因此其刊登的有关音乐史料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广西日报》(桂林版)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笔者关注到报刊中报道了大量的戏剧史料,开展各种反侵略战戏曲公演,以及有关于开展戏剧运动、戏剧改革措施的实施,进一步说明了省政府对广西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视。  关键词:民国 《广西日报》 桂林 戏曲  中图分类号:J825
期刊
摘要:“亘古不竭的水流,万载不息的波涛”,舞蹈诗《黄河》将中国舞与国际标准舞进行融合创作,利用其舞蹈特征的相同与差异性,对各自的步伐进行拆分、糅合与重组,形成舞段与情绪的穿插碰撞,使中国舞与国际标准舞两种不同的形式美分野在同一个舞台空间并得以共存。舞剧通过意象化的舞蹈,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  关键词:国际标准舞 《黄河》 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J7
期刊
摘要:京剧作为我国国粹,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从语言、唱腔、板式、伴奏和乐队配置、行当等方面都自称一门综合艺术。各派戏曲的发展也成就了京剧的发展。从声、台、形、表方面来说青衣与花旦更加贴近民族女高音的演唱。以花旦为例,从唱腔、形体表演、人物服饰、道具等丰富的色彩,不仅增加了舞台效果,使我国的京剧艺术传承、发展、壮大。本文以《梨花颂》为例进行分析、借鉴、对比,结合京剧中身段“五法”,从分析歌曲旋律、唱
期刊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开拓性学科建设,其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文艺之先声。在社会思潮、文艺政策与舞蹈本体的影响下中国民间舞由民间进入课堂以及剧场成为舞台艺术。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第一,20世纪40年代“从民间舞来,舞向民间”。第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古为今用,中西结合”。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许淑英教授为首的舞蹈教
期刊
摘要:在2018年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上,展出了大型黔剧《天渠》。该作品来源于真实事件,村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历经艰难困苦打开水渠的故事。这条水渠跨越三个村,历史36年完成,继红旗渠之后又一惊人之作。作为老书记的黄大发一心为人民群众服务,不惧艰难困苦,带领村民凿山开渠,最终取得了成功。该部作品在播出之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彰显出了新时代的贵州精神。也很好地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策略,赢
期刊
摘要:音乐课程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实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提升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获得感,成为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转变教学理念,理顺音乐教学和学生发展间的内生关系,在关注学生音乐技能提升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音乐素养的成长。以小学音乐课堂作为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平台,既要求音乐教师主动求变,也能带动音乐课堂求变,更能带动学生逻辑思维和音乐素养的成长,对全面提升小学音乐课堂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各界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儒家雅乐在文化史音乐史上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肯定。曲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教育研究型大学,坐落于儒学文化的发源地——曲阜,包涵丰厚的儒家文化研究内涵和良好的儒学资源研究条件,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传承和发展雅乐的历史责任。让儒家雅乐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得以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从音乐的表演形式,还是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来说,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期刊
一路關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