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考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jinwe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加强理论诠释,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搭建新媒体平台,增进情感认同;教师作好示范引领带动,推进社团活动与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在践行中培育,在培育中践行,深化教育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外化;大学生
  作者简介:黄国庆,女,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田拥军,男,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仪表技术、高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8-0075-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知行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其关键在于大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增进情感认同,实现内化于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是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抓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关键的起始性的环节。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当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有的大学生思想困惑、信仰迷失、价值观偏颇,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要实现“三个倡导”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结合大学生活的特点及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加强大学生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本质内涵。例如,课程教学中选取并播放纪录片《百年潮,中国梦》的第三集《中国精神》,让学生明确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从而激发大学生担当起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爱国热忱;可以搜集“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等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总结道德模范身上的优秀道德品质,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内容要求;在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培养中,融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念。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在带领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着重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层面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准确把握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和重大部署,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激发广大青年激扬青春、服务社会的热情,从而在思想上形成共识。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育人平台。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从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保障与落实。(1)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方式,如加强校园网站、校报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积极开展学术、艺术、体育、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把无形的价值理念具体化、直观化;(2)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3)定期举行主题班会、文化讲堂、道德论坛等活动,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要发挥重要节庆日的独特优势,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三)搭建新媒体平台,探索多路径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索多路径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采用传统思想教育方法的同时,结合时代特性推进方法创新。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及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而产生的现代科技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在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深度传播。[1] 要认真研究信息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规律,结合新媒体介质路径多、效率高的特色,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元化路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润人心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四)增进情感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学生管理服务中,使主体贯通、目标贯通、课程贯通和社会实践贯通,形成强大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增进学生的情感认同,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滋养学生心灵,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而实现内心的认同,只有内心的高度认同,才能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才能内化为坚定的信念,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
  二、注重实践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其落脚点也在于人们的实践。
  (一)教师作好示范,引领带动学生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教师这一重点,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表率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設之中,教育引导教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知行合一的示范和榜样。教师需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领风尚,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示范者、推动者。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在努力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为学生做好示范,并在课内外对学生给予帮助与支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教师要以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感化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为传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推进社团活动与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贯穿到日常生活工作的实践中。高校必须创新思路,推进社团活动与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并使之常态化。青年志愿服务可以以高校及周边范围,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居民、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2]高校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把志愿服务等社团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积极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深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事物、新典型,理直气壮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荣、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耻的良好环境。
  (三)在践行中培育,在培育中践行,深化教育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因此,只有推动实践养成,才能促进外化于行。对此,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大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理解,进而获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情感,加深对社会现实、国情的认知与理解,在践行中培育,在培育中践行。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践行中加以巩固,进而充分发挥精神引擎的巨大作用。此外,高校教师还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建立完善的教育实践基地,从而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校内集中教学与校外分散教学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成为聚合社会正能量、推进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例如,在大学生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微视频拍摄和微评论的撰写竞赛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当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人心工程,不能单纯依靠高校的努力进行培育,它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共同推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杨志平.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N].光明日报,2013- 2-23.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新华日报,2013-12-24.
  [3]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责任编辑 李 漪]
其他文献
摘 要:归纳“工作坊”教学模式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通过实地调查10所高职院校工作坊的开展情况及20家企业工作坊合作的意向,总结出高职“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与实施途径,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坊”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具有较好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坊;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小琴
期刊
摘 要:中职烹饪专业教学实践性较强,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培养能动手、会创新、肯吃苦的烹饪专业技术人才,是当今烹饪教育工作者应探讨的一个全新课题。结合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烹饪项目教学为引领,以具体菜肴制作为典范,科学施教,从而真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关键词:中职;烹饪专业;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林海明,男,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烹饪专业建设、烹饪技术文化
期刊
摘 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当前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探索,寻找在高职院校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路径  作者简介:丁燕,女,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比较文学与世界
期刊
摘要: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推行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办学模式和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的实践为例,探讨了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高职专业建设机制的成效,为新型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政校行企;机制创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江苏理工学院学生和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介绍课程改革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在分析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原则和重点的基础上,提出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江苏理工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项目编号:kyy12098)  作者简介:杨惠,女,江苏理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
期刊
摘 要:为解决高端检测设备不齐、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需求有较大差距等问题,培养行业企业适销对路的、能快速上岗的分析检验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通过整合校企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提出了“三級能力,三轮交替、双主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关键词:工业分析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厂中校;技能大赛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资助课题“适应市场
期刊
摘 要: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调研新形势下中航、民航、军队航空修理企业人才需求,分析了高职航空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目标,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高职航空通信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出了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航空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014 年专
期刊
摘 要: 为使探究学习顺利、高效率进行,使用蓝墨云班课,搭建移动学习平台,实时、互动、“碎片”化,使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而专题学习网站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视频资源,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空间;利用虚拟仿真软件、FLASH动画、课件,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形象化。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教学;移动学习;体验式教学  作者简介:袁纳新,男,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举行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全国文教领导小组组长陆定一撰写了一篇长文《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时间顺序给人的感觉是陆定一的文章有文献价值,但不一定有理论价值,因为这是那个“激情”岁月的产物,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许多人已经失去了足够的理性。但如果我们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读这篇文章,其教育理论上的自洽性仍不可低估。  陆文认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应该坚持
期刊
摘要:班级,是高职院校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的最基层组织,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针对高职院校班级建设在功能发挥等方面的问题,以成长相册、班级活动、班级评选为载体,依托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交流机制三大保障,打造班级共同体,使其成为学习的团体、生活的集体和文化的园地。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建设;原则;策略;共同体  班级,是高职院校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的最基层的组织,是学生的活动园地,是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