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断裂之后的愈合

来源 :粤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kafei4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的性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备受歧视和逼迫,于是在各种社会中才不断涌现出女权运动。而性别下的女性艺术,更是在相同的环境中,无法得到与男性同等的疆域,她们一直被边缘化。而另一方面,封建社会里,琴棋书画,却是大家闺秀之功课,女子善丹青,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纵观历史,书写丹青史的名字,绝大多数却为男性。
  这双重标准是断裂的层面,并非对等的层面,让生出的藤蔓好些曲折攀延。殊不知,女性的性别,从来是艺术的易感者,并非比男性处于劣势的位置,她们对艺术,更容易有心物一体的交融,皆因封建社会特定的环境、人文,封建社会隔断了女性的社交,也割裂了她们的才华,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艺术才华对一个女性来说并不是好事。女子不能像男人一般考取功名,甚至连抛头露面都被视为洪水猛兽,没有与外界的交流沟通,画艺才华只能关门内,湮没在自家花园里,才致许多才华如明珠般深埋闺阁。
  所以现代人得以认识史册中的艺术作品,男性几近一统江山。
  当然,也有许多名字留于史册,我们耳熟的有元代管道升、明代的柳如是、薛素素、顾眉、马守真、仇珠、文俶等。
  管道升为著名画家赵孟頫之妻,工于山水,擅长画竹,为世人所熟知。许多女子丹青里手,善画梅兰竹菊,传统的工笔、写意画,比男人多了婉约清丽之气。本来应该有更多的名字流出,皆因她们没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即如《红楼梦》里描述的大观园,一群才华超群的女子,即使艺术文学丹青里手也束缚在封建道德的罗网中,丹青能手的惜春也只能在深府里自我陶醉、孤芳自赏了。
  有研究者指出,封建社会的女性艺术,传留下来的多来自青楼文化。这说法虽然有些失之偏颇,却不得不承认,女性艺术,在封建时代,它是一个特定社会和人文裂变孕育的花朵,它们佶屈聱牙地绽开在男性社会的土壤中,在历史长河中穿缝滋生,而这摇曳的花朵背后,是多少默默深藏于土地中的才华,她们从没有破土而出的机会。
  那些流传下来的女性艺术,体现的居多是与封建社会不断地冲突与对抗,和最终的湮没。书画艺术无疑是她们自我疗伤的一种手段,并在艺术过程中进行的自我愈合。正如明代柳如是在《初夏感怀四首(其四)》中写道:“荒荒慷慨自知名,百尺楼头倚暮筝”,最终却还是“只有大星高夜半,畴人傲我此时情”。她们的家国情怀甚至高于男性,却只剩下感叹与无望,这是她与时下环境达成妥协的无奈心境和自我疗伤的呈现。
  当封建之门被打开,西方的绘画体系与东方的传统在这块土壤上不断碰撞交汇。这时不仅是女性,男性画家也前所未有地接受了以结构和明暗关系为主体的西方绘画。这个时候妇女解放,走出国门、求学、工作,跟男人一样的履历,人文和语境的改变,使得她们的画不逊于异性。此时所涌现的女画家,近代女性画家方君璧、潘素、李青萍、潘玉良等人的作品诸多为世人所欣赏。潘玉良因她的传奇人生被拍成电影,名字被大多数人所熟悉。如方君璧的油画,不论风景抑或人物,都呈现出其精湛的造型功力和细微的观察力。这些能让其时社会侧目的作品,流传至今都令人感叹。
  现代的绘画史中,女子的才華得以“抛头露面”,且慢慢占领了自己半壁江山的阵地。当然,这其中的路程曲折,是许多女性艺术家付出了“飞蛾扑火”般的勇气,才换来了凤凰涅槃的变化。潘玉良、李青萍、方君璧她们几乎是一代人的传奇,在我们这个时代看来,其时的社会观念匪夷所思,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人文意识何止是一座大山的阻碍?这些横亘在社会和时代里的观念,给女性性别带来的阻力甚至是毁灭性。我想,那个时代肯定有无数个这样热爱艺术的女性名字,只是无法像她们一样一路“杀”到最后,留下笔墨在青史,很多女性早已在社会潮流中灰飞烟灭,即使能像流萤般闪过一点光,也无法在历史上记下一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女性才真正在艺术的田垄占据“半边天”的耕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了许多女性艺术家,而改革开放以来,女性艺术家更是呈现出不逊须眉的劲头,艺术园地姹紫嫣红起来。
  听过美术院校的许多老师这样的感叹:“读美术的女生几乎多过男生了。”
  在当下,女生因着性别的特征,在艺术学习中更占优势,更容易被美术院校录取。而艺术创作中,女性也具有男性所没有的特点。特别是在学生时代,女性更沉稳,更容易进入艺术的刻苦钻研中。
  因着自己浸淫墨色多年,喜欢艺术专题研究,更喜欢“评头论足”,与艺术同好的来往频繁,不时“话”画,把话艺术家长里短,自然会谈论起这样一个话题:女性艺术。在我的访谈中也多次提到相关问题。
  我赞同绘画没有性别,我更欣赏绘画中的个性语言,包括性别所体现的特征。周思聪是我非常喜欢的女画家,我喜欢其作品,娴熟高超的艺术技能里面不经意凸显出来的女性的柔美,特别是她画的人物小品,曾看到友人收藏的周思聪人物册页,我爱不释手,这样的人物小品是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却是小作品具有大气魄,不以尺牍圈定乾坤,那些负重的藏女,那些牦牛,整个川藏的气魄尽藏其中。她的笔墨、线条和色块,有刚毅凌厉的风格,而整个画面的人物,却显示了女性的温婉秀丽,这种秀丽是在强大的技能作铺垫而不经意飘逸出来的,甚至感觉到女人骨子里的脉脉温情。
  我喜欢这种凌厉之中显现出来的花语般的艺术感觉,因为女人就是女人,花自有花语。
  某位老艺术家参观了我们女性专题展,因着熟稔,他半开玩笑,指着画说道:“女人画,女人画。”他的话并没有贬义之意。他肯定地说:“女性的画,就是要有女人的味道。”在他看来,女性温润典雅且内敛,表现于外,即是艺术的独特魅力。
  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在繁华的广州大都市中,每每有瑰丽多彩的女性艺术活动,每次参加女画家联展,居多以“三八”节为契机作各种艺术联展和艺事活动。如“润物季——女画家联展”“女之雅——女性书画家作品展”“最女人——女性艺术家作品联展”(我隐去具体专题,以免有广告之嫌)。特别是2014年广州市妇联主办有关女性艺术的高峰论坛,就女性艺术家和其作品进行了谈论,难得对女性艺术进行专门的探讨。自己进行这么多年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我也很关注女性艺术,特别是当代的女性艺术创作,难得跟那么多专家学者一堂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从另外的角度,听取了高校的艺术教育者,还有各行业对女性艺术家的见解,同时也开拓了我的思路,我们是社会职业女性,隔行如隔山般的观望,只有融合每座山流出的清泉,才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局限:教育者,理论研究者,创作者……汇聚了对女性艺术的看法的阐述。纵观当今的艺术创作,女性是一个课题,甚至可以分述很多支流话题。
其他文献
摘要:家族、言情与“广州记忆”是《三家巷》最受关注的文学史贡献,不过从《红楼梦》借鉴而来的家族框架多少有泥古之弊,其难以被替代的贡献或更在于它对青春问题与革命问题的叙述处理。《三家巷》中的“新青年”是“大历史” 的产物,更是其实践者与创造者,他们势不可遏的分化亦透露出“大历史”视野下深厚的唯物论根基。周炳的“傻”牵连到 1950—1970 年代文学较少正面突入的革命利他主义(“不忍之心”) 问题,
期刊
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从初稿到定稿,阅了三遍,有感,谈谈侨批[1] 的文学书写。  这是一部企图对潮汕侨批,作中国式——这里指的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指标,以国语(普通话)为语言,同时化入潮汕方言土语的文学讲述,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以北方视野讲述南方故事,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处理题材——进行故事讲述的野心之作。作者花了一年时间,对一片陌生的地域及其文化秉性,做辛苦的探寻,这种耕耘,难度很大。  潮汕
期刊
文学与地理空间、环境的关系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被学界广泛探讨,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上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公子札对“国风”的评价。然而,巧合的是,“文学地理”这个概念的提出,始于出生于广东新会的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中国地理大势论》,1902年)。事实证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必然会对文学创作者的心理状况、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
期刊
摘要:艺术是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是地方文化符号的表征。通过艺术项目创造新的文化景观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这一新趋势引起了社区民众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将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视为资源,并借助当代艺术予以激发和利用,呈现出艺术作品以促进当地社区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重振社区活力,寻找未来的发展之路。艺术祭整合了政府、社区与商业的力量,将艺术作品从美术馆、博物馆转移到大地公共空间中,融入了日常生活
期刊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下,产业兴旺是经济重构的核心,只有挖掘乡村自身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内驱动力,才能真正做到惠及当地农民与地方文化的有序发展。作为城乡融合类乡村的山东潍坊杨家埠村,综合自身优势,充分发展了当地传统风筝产业,其手工业振兴的模式与文化传承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城乡融合类的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關键词:乡村振兴 手工业 杨家埠 风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引 言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问题。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而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乡村振兴的意义格外凸显,它不但厚植着中国现代化的底蕴和特色,还在全球化思潮激
期刊
为积极响应和推动国家新文科建设,提升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学术延展力,暨南大学文学院本着扎根中华精神、面向创新未来的理念,以“新文科视域下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创新”为主题,联合《粤海风》杂志社于2021年年初展开学术研讨会。来自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昌大学、澳门大学、河南大学、华侨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高
期刊
摘要:《我的阅读史》于2017年修订后再面世,即成为洪子诚学术作品集中较“新”的一部著作。这固然有时间上的优势,比如较之2011年的初版而言,再版本在篇目上就已有所增删。但《我的阅读史》之历久弥“新”,根本在于洪子诚在处理“个人经验”与“历史记忆”这一关系问题的微妙变化上:仍然是“文学—社会”的历史研究方法,将作品和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查,只不过这里将“文学史”具化或深化为“阅读史”,
期刊
摘要: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8月,新华村金属工艺已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小炉匠”挑着担子走村串寨“讨生活”,发展到全村72.7%的家庭,共972户、2928人从事金属工艺生产经营的规模[1]。分析新华村金属工艺振兴乡村经济的历程发现,传统工艺的韧性与活力、“非遗”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以及在交流互鉴中的创新,这三股力量共同铸就了新华村金属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而农业文明的底
期刊
我们都是现实主义者,而又都不是。  ——阿尔贝·加缪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开放、活力、创新和国际化是大湾区的关键词。  社会公共空间、现实景观和个人生活形态给每一个时代的诗人都提供了常写常新的话题。那么与此相对应,《大湾区文学读本·诗歌卷》所收入的一百余位当下诗人在诗歌世界所呈现的大湾区是什么样的情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