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一直受“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制约,把这批学生转化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困生以关爱、赏识和鼓励,并挖掘利用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老师的“优待”中树立信心,到达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学困生 优待 关爱 赏识 挖掘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问题学生”和“学困生”一直是让老师们头痛的对象。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化好这些学生是关键。那么,如何转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美国教育学家巴士卡里雅博士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赞扬和鼓励。学困生同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尊重和鼓励,当他们的渴望得到满足后,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能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潜力,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因此,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对“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赏识、激励。
一、用真爱融化,拉近与学困生的距离
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爱更多地向学困生倾斜,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基本前提。孙娟是我教过的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她自卑但很自尊,她胆小孤独又对任何事缺乏信任,她成绩平平却又很要强,因此,她整日苦闷忧愁,课上无精打采,课下也不跟同学交往,在她脸上没有同龄人的无忧和快乐。了解到她的情况后,针对她敏感自尊的个性,我没有单独找她谈话,而是在课上课下巧妙地给她帮助。课上,我细致地观察她的举动,判断她听课的情况。当我发现她对所学问题感兴趣,就赶紧让她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多些引导和鼓励;课下,我也找各种理由接近她,跟她谈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交流人生的苦闷,但从来不谈她的家庭问题。当谈到快乐的话题时,她偶尔也会露出微笑,我便及时鼓励她:“看,你笑起来多漂亮!”渐渐的,我发现她的眼光中对我没有了戒备,并时常在作文、日记和作业中以小纸条的方式谈出自己的苦闷,我也针对她的苦闷同样用小纸条给她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并巧妙给她适当的物质帮助。我们就这样互相交流着,渐渐的,她不再拒绝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我的关爱下,她的成绩突飞猛进,并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二、赏识学困生,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疾高明得多。”因此,除了用真爱融化学困生以外,还要不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杜新是一个身体瘦弱、外表整日脏兮兮的男生,他个头矮小,学习倒数,但他老实、本分,每次作业也都尽力完成。每一次作文,尽管语句不通,内容颠三倒四,书写也乱七八糟,我还是仔细阅读,尽量找到其中的闪光点。有一次,我终于发现,他写的是同学在课间打闹,给班内带来不良影响的内容。抓住这一点,我在班内对他进行了表扬:“杜新同学关心班集体,反映同学们课下打闹,影响到班内纪律和同学学习,并盼望这些同学改掉不良习惯,给同学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可见,杜新同学有很强的集体观念,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同时,他善于观察生活,并写出了真情实感,希望咱们同学向他学习……”未等我说完,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我在班内经常找他的优点,在不断的赞赏中,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他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赏识和激励,能够点燃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帮他们树立自信,从而给他们注入前进的动力。
三、发挥学困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
我认为每一个学困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要多创造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努力寻找学困生的成功点,以此诱发他去努力。这样就能让学困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从而充满自信和自豪,在这种自信和自豪的推动下,他们会产生出更大的学习动力。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以后,每个语文组的小组长我并没有用优秀生,而是选用有组织能力和责任心的学困生。当宣布小组长后,他们都很激动兴奋。我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和要求,强调这一职务的重要性,并跟他们签订了合同: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组员完成的任务,自己首先要完成;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说实话,刚开始,我对他们还真有些顾虑:担心他们缺乏恒心、不受约束,担心他们受优秀生的歧视。但两周下来,他们各项工作完成得非常好,有几个组长还树立了极高的威信。我抓住这一时机,在班内大力肯定了这段时间他们为班级语文学习所做的贡献,并对他们的能力大加赞赏,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我的这一做法,很好地帮他们找回了自信,让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语文学习,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赏识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学困生方方面面的“闪光点”,并要为之提供良好的机会。学生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关键在于老师,只要老师能及时发现并挖掘和充分利用学困生的潜力,学困生定会扬帆前进、努力拼搏。
“江河虽广,一苇航之”,要多给学困生以关爱、赏识和鼓励,并挖掘利用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老师的“优待”中找到曾迷失的自我,恢复自信,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凭着这小小的苇枝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法》.北京出版社。
2、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学困生 优待 关爱 赏识 挖掘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问题学生”和“学困生”一直是让老师们头痛的对象。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化好这些学生是关键。那么,如何转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美国教育学家巴士卡里雅博士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赞扬和鼓励。学困生同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尊重和鼓励,当他们的渴望得到满足后,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能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潜力,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因此,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对“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赏识、激励。
一、用真爱融化,拉近与学困生的距离
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爱更多地向学困生倾斜,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基本前提。孙娟是我教过的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她自卑但很自尊,她胆小孤独又对任何事缺乏信任,她成绩平平却又很要强,因此,她整日苦闷忧愁,课上无精打采,课下也不跟同学交往,在她脸上没有同龄人的无忧和快乐。了解到她的情况后,针对她敏感自尊的个性,我没有单独找她谈话,而是在课上课下巧妙地给她帮助。课上,我细致地观察她的举动,判断她听课的情况。当我发现她对所学问题感兴趣,就赶紧让她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多些引导和鼓励;课下,我也找各种理由接近她,跟她谈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交流人生的苦闷,但从来不谈她的家庭问题。当谈到快乐的话题时,她偶尔也会露出微笑,我便及时鼓励她:“看,你笑起来多漂亮!”渐渐的,我发现她的眼光中对我没有了戒备,并时常在作文、日记和作业中以小纸条的方式谈出自己的苦闷,我也针对她的苦闷同样用小纸条给她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并巧妙给她适当的物质帮助。我们就这样互相交流着,渐渐的,她不再拒绝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我的关爱下,她的成绩突飞猛进,并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二、赏识学困生,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疾高明得多。”因此,除了用真爱融化学困生以外,还要不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杜新是一个身体瘦弱、外表整日脏兮兮的男生,他个头矮小,学习倒数,但他老实、本分,每次作业也都尽力完成。每一次作文,尽管语句不通,内容颠三倒四,书写也乱七八糟,我还是仔细阅读,尽量找到其中的闪光点。有一次,我终于发现,他写的是同学在课间打闹,给班内带来不良影响的内容。抓住这一点,我在班内对他进行了表扬:“杜新同学关心班集体,反映同学们课下打闹,影响到班内纪律和同学学习,并盼望这些同学改掉不良习惯,给同学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可见,杜新同学有很强的集体观念,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同时,他善于观察生活,并写出了真情实感,希望咱们同学向他学习……”未等我说完,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我在班内经常找他的优点,在不断的赞赏中,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他的成绩和学习能力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赏识和激励,能够点燃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帮他们树立自信,从而给他们注入前进的动力。
三、发挥学困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
我认为每一个学困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要多创造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努力寻找学困生的成功点,以此诱发他去努力。这样就能让学困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从而充满自信和自豪,在这种自信和自豪的推动下,他们会产生出更大的学习动力。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以后,每个语文组的小组长我并没有用优秀生,而是选用有组织能力和责任心的学困生。当宣布小组长后,他们都很激动兴奋。我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和要求,强调这一职务的重要性,并跟他们签订了合同: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组员完成的任务,自己首先要完成;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说实话,刚开始,我对他们还真有些顾虑:担心他们缺乏恒心、不受约束,担心他们受优秀生的歧视。但两周下来,他们各项工作完成得非常好,有几个组长还树立了极高的威信。我抓住这一时机,在班内大力肯定了这段时间他们为班级语文学习所做的贡献,并对他们的能力大加赞赏,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我的这一做法,很好地帮他们找回了自信,让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语文学习,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赏识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学困生方方面面的“闪光点”,并要为之提供良好的机会。学生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关键在于老师,只要老师能及时发现并挖掘和充分利用学困生的潜力,学困生定会扬帆前进、努力拼搏。
“江河虽广,一苇航之”,要多给学困生以关爱、赏识和鼓励,并挖掘利用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老师的“优待”中找到曾迷失的自我,恢复自信,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凭着这小小的苇枝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法》.北京出版社。
2、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