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生命化教育是一种关注个体生命发展,成全个体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且贯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人文性要求,但是语文实际教学中却未落实。因此,笔者主要从生命化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探索语文生命化教学,提出笔者对于语文生命化教学的理解以及实际教学中生命化教育的缺失,最后提出应将生命化教育与语文实际教学交汇融合的观点以及建议,以期在教师们的努力下,生命化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学生的生命化情感得到成全与发展。
关健词:生命化教育 语文教学 融合
一.语文生命化教学的相关概念
“生命化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由教育学者张文质针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异化现象提出的。生命化按照黄克剑先生的表述就是“生命的在场”,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他人所代替的人而存在、教育行为应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亦即为了“立人”和对人生命的成全。[1]而生命化教育,根据张文质先生的说法,就是个性化、个人化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不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为根本的目的,从教学方面来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2]那何为语文生命化教学呢?生命化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必然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生命化教育的载体,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依笔者之见,语文生命化教学是将生命化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使得语文教学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命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个人生命发展的成全。
二.语文教学与生命化教育脱节
1.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倒置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指向的是平面的‘书本世界’,从而使课堂空间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动感,失去了活力,没有现实感,没有历史感,也没有理想性,不能满足学生完整的生活需要和多层次的发展需要”。[3]书本世界是一个静止的没有生命的世界,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立体的有生命活力的世界,静止世界是为生命世界服务的,为它提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作为生命世界的教师,不应该将生命世界的学生置于应试教育的禁锢下,以致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成为书本世界的奴隶,天天沉迷于研读没有生命力的书本知识,而应教授学生学会将书本世界的内容与生命生活世界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理解,使其为生活世界服务,建立起学生生活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文本的情感,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生命体验感悟作者情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自主建构生活情感世界,提升生命情感体悟,这才真正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命化教育的的目标,才能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
2.成绩导向的评价机制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学生课程成绩的好坏作为教学效果、教学能力、教学价值评价机制流毒天下。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直接导致教学成了各种技能的机械训练和知识的零散堆聚,教学未能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没能引起个人思想、精神、情感的真正变化。”[4]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答题套路,忽略学生的思维的自主性发展和生命化情感的发展。家长以成绩的高低作为品评学生优劣的标准,学生成为分数的傀儡,忽视自身的生命化情感的体验,也导致了学生灵活性、创造力的缺失,致使语文教学与生命化教育理念的严重脱节。
三.生命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交汇融合
1.人文精神溢满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要求: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5]教师应积极响应课标的要求,创设充溢人文性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化情感,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践行生命化教育理念。教师应奉行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也就是说要珍视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人独特的禀赋,去培植它、成全它。例如在师生的课堂问答环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只是起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而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不要设置标准的答案,标准的答案只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造性潜力的发展,而要设置的是更好的答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肯定其答案的合理性部分,以开放性视角发掘其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随顺其禀赋进行教育,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独特个性的发展,尽量为独特个性创造发展的空间,成全其个性的生命化发展。教师应成长为有生命感的的教育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是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生命感的教师,是一个将这种生命感转化为他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教师。凡是有着强烈生命感的教师必然会转向对学生生命的研究,他不满足于情感火花般的迸发,灵感碎片般的散落,他希望用思想去把握学生的生命,用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生活,以此实现对生命生长的种种感悟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呈现。[6]一个有生命感使命的教师,应将生命化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环节的设置,贯彻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在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以自身的情感经验来体悟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生成对文本的个人感悟,生命化教育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相互融合交汇,迸溅出智慧的火花。
2.生命在场的文本解读
黄克剑先生强调生命化教育的核心是“生命在场”,就是回归生命的本真,就是真实的生命践行同践行者的所言所信一致,就是让自己信从的道理活活泼泼地展現在自己生命中。[7]由于应试教育的禁锢,实际教学中,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进行生命在场的文本解读,导致生命化情感的缺失。比如在讲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教师一般以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总结出作者的凄凉心境,但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这些抽象的情感词语表达的到底是何种程度的凄凉,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没有体验的过程,根本无法理解作者的心境。这就给语文教学与生命化教育的交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路,教师应倡导生命在场的文本解读,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场,对文本的理解也就生动活泼起来了,教材不再是枯燥无味,教学不再是灌输性的,而是学生自主参加、乐在其中的一个过程。黄克剑教授以书法和绘画为例,“任何一种绘画,学绘画的绝不是从道理学起;学书法如果按道理进行教育,或看基本关于书法的书便学会书法是很可疑的。其实真的训练书法,是对经典书法的模仿,去体悟、去领会。”[8]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是教师的几句总结性的话语就能促进学生情感力的发展,而应有体悟领会的过程。那如何进行生命在场的文本解读呢?笔者以为,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学生思维。其次,进行体验性阅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社会情感经验来理清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脉络,将作者情感对应到学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真真切切地某种具体情感的感受,以便更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启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交流,寻找情感的共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思。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了生命化教育的理想,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验文本情感的意识,将文本与现实交汇融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情感感悟力,实现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对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语文教学。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与生命化教育理念水乳交融,教师要注重学生生命化情感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以生命化情感体验环节的进行为主,充实学生的生命化情感体悟,令学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表达,实现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的共同飞跃,使得学生的生命化个性、情感得到完美的成全,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蓬勃新时代的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2]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3]徐光华、连慧编著.十大名师与十大理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0:341.
[4]唐海波.生命化阅读教育评价构想[J]教育科学论坛,20090(05):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6]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7]黄克剑.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J].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演讲,2004.2.
[8]黄克剑.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J].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演讲,2004.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健词:生命化教育 语文教学 融合
一.语文生命化教学的相关概念
“生命化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由教育学者张文质针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异化现象提出的。生命化按照黄克剑先生的表述就是“生命的在场”,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他人所代替的人而存在、教育行为应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亦即为了“立人”和对人生命的成全。[1]而生命化教育,根据张文质先生的说法,就是个性化、个人化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不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为根本的目的,从教学方面来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2]那何为语文生命化教学呢?生命化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必然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生命化教育的载体,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依笔者之见,语文生命化教学是将生命化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使得语文教学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命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个人生命发展的成全。
二.语文教学与生命化教育脱节
1.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倒置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指向的是平面的‘书本世界’,从而使课堂空间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动感,失去了活力,没有现实感,没有历史感,也没有理想性,不能满足学生完整的生活需要和多层次的发展需要”。[3]书本世界是一个静止的没有生命的世界,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立体的有生命活力的世界,静止世界是为生命世界服务的,为它提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作为生命世界的教师,不应该将生命世界的学生置于应试教育的禁锢下,以致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成为书本世界的奴隶,天天沉迷于研读没有生命力的书本知识,而应教授学生学会将书本世界的内容与生命生活世界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理解,使其为生活世界服务,建立起学生生活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文本的情感,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生命体验感悟作者情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自主建构生活情感世界,提升生命情感体悟,这才真正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命化教育的的目标,才能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
2.成绩导向的评价机制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学生课程成绩的好坏作为教学效果、教学能力、教学价值评价机制流毒天下。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直接导致教学成了各种技能的机械训练和知识的零散堆聚,教学未能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没能引起个人思想、精神、情感的真正变化。”[4]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答题套路,忽略学生的思维的自主性发展和生命化情感的发展。家长以成绩的高低作为品评学生优劣的标准,学生成为分数的傀儡,忽视自身的生命化情感的体验,也导致了学生灵活性、创造力的缺失,致使语文教学与生命化教育理念的严重脱节。
三.生命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交汇融合
1.人文精神溢满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要求: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5]教师应积极响应课标的要求,创设充溢人文性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化情感,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践行生命化教育理念。教师应奉行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也就是说要珍视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人独特的禀赋,去培植它、成全它。例如在师生的课堂问答环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只是起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而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不要设置标准的答案,标准的答案只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造性潜力的发展,而要设置的是更好的答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肯定其答案的合理性部分,以开放性视角发掘其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随顺其禀赋进行教育,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独特个性的发展,尽量为独特个性创造发展的空间,成全其个性的生命化发展。教师应成长为有生命感的的教育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是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生命感的教师,是一个将这种生命感转化为他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教师。凡是有着强烈生命感的教师必然会转向对学生生命的研究,他不满足于情感火花般的迸发,灵感碎片般的散落,他希望用思想去把握学生的生命,用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生活,以此实现对生命生长的种种感悟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呈现。[6]一个有生命感使命的教师,应将生命化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环节的设置,贯彻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在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以自身的情感经验来体悟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生成对文本的个人感悟,生命化教育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相互融合交汇,迸溅出智慧的火花。
2.生命在场的文本解读
黄克剑先生强调生命化教育的核心是“生命在场”,就是回归生命的本真,就是真实的生命践行同践行者的所言所信一致,就是让自己信从的道理活活泼泼地展現在自己生命中。[7]由于应试教育的禁锢,实际教学中,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进行生命在场的文本解读,导致生命化情感的缺失。比如在讲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教师一般以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总结出作者的凄凉心境,但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这些抽象的情感词语表达的到底是何种程度的凄凉,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没有体验的过程,根本无法理解作者的心境。这就给语文教学与生命化教育的交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路,教师应倡导生命在场的文本解读,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场,对文本的理解也就生动活泼起来了,教材不再是枯燥无味,教学不再是灌输性的,而是学生自主参加、乐在其中的一个过程。黄克剑教授以书法和绘画为例,“任何一种绘画,学绘画的绝不是从道理学起;学书法如果按道理进行教育,或看基本关于书法的书便学会书法是很可疑的。其实真的训练书法,是对经典书法的模仿,去体悟、去领会。”[8]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是教师的几句总结性的话语就能促进学生情感力的发展,而应有体悟领会的过程。那如何进行生命在场的文本解读呢?笔者以为,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学生思维。其次,进行体验性阅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社会情感经验来理清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脉络,将作者情感对应到学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真真切切地某种具体情感的感受,以便更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启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交流,寻找情感的共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思。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了生命化教育的理想,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验文本情感的意识,将文本与现实交汇融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情感感悟力,实现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对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语文教学。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与生命化教育理念水乳交融,教师要注重学生生命化情感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以生命化情感体验环节的进行为主,充实学生的生命化情感体悟,令学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表达,实现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的共同飞跃,使得学生的生命化个性、情感得到完美的成全,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蓬勃新时代的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2]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3]徐光华、连慧编著.十大名师与十大理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0:341.
[4]唐海波.生命化阅读教育评价构想[J]教育科学论坛,20090(05):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6]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7]黄克剑.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J].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演讲,2004.2.
[8]黄克剑.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J].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演讲,2004.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