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事后监督中心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然后阐述事后监督中心的工作对防范会计核算风险的作用,最后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事后监督中心对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工作的完善意见,以更大程度地发挥风险防范作用。
【关键词】央行会计核算 事后监督 中国人民银行
自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下发以来,事后监督中心对于监督基层人民银行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经过几年的实践工作我们发现,事后监督中心的监督职能还有待提升,以会计营业核算为主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差错数量有待减少,这将成为日后事后监督工作改善的重心。
一、事后监督中心工作流程梳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下发的《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规定,事后监督主要针对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日常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复审和检验,以确保会计核算质量,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及资金风险等。随着网络及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逐步由手工记账过渡到网络化集中核算,资金流动速度的加快和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对人民银行资金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挑战。事后监督作为央行内控体系的重要环节,起着防范资金风险、监督风险管理的屏障作用。
据统计,会计核算业务出现的差错数量远高于国库核算业务和货币金银业务,因此事后监督工作的重心应放在防范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上。事后监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资金的安全程度,不仅发挥对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纠错功能,也应形成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风险监督工作梳理潜在风险点,对违规行为实时监控,形成风险预警机制。梳理前台业务流程,结合网络时代的工作流程首先修复由落后的制度导致的风险点,建立符合现代化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规章制度,然后根据标准流程确定操作风险,并对风险性质分类、评级,以确定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点。
二、会计核算风险现状分析
就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差错而言,基础性差错占所属业务差错中的绝对比重,其中印章错漏、日期、金额等错误比比皆是,支行网点出错比率远高于中支会计核算部门。有些会计人员因集中核算及现代化大额支付系统的出现而产生了“操作减少,风险自然减少”的误解,并降低了风险意识;网络化集中核算模式也将风险特点改变成如今的线状、隐性分布,加之网络传输本身存在的潜在系统风险,使得资金风险变化快,更加难以控制。
前台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等无疑是会计核算差错居高不下的一部分原因,但该问题有待从事后监督角度深入探讨。根据总行的解释,事后监督中心应定位于对会计核算过程的延续,是会计核算业务的后台,会计核算业务应止于事后监督工作。事实上事后监督与前台操作相互分离,监督部门无法直接参与到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能保证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实时和全面的监控。监督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对会计核算业务无法进行现场核查,分析结果不能及时反馈。从监督手段来看,大部分监督中心采用常规监督方法,且突击检查较少,以致多数风险及错误发生的根源无法被查明。事后监督中心不实行垂直管理,而上级行相关业务部门又疏于对基层央行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培训、工作交流等,因此事后监督中心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监督方法和操作技巧等知识的掌握少之又少,这使得前台工作人员对事后监督工作提出质疑,大大削弱了其工作的权威性和震慑性。
三、事后监督工作改进意见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得知,只有尽快建立完善的风险导向的会计控制机制才是实现“零风险、零差错”的根本途径。事后监督中心作为央行会计核算监督的重要部门,其定位应从真实性、合规性监督转向风险性监督,更加重视前瞻性重点检查,提升自身预警能力,协助央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一)提高事后监督中心预警职能
事后监督中心应通过整理、分析监督检查工作经验,梳理工作流程,重点监督易发生风险的业务和岗位,并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制定不同防范风险的策略。完善监督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引,将基层央行工作中的经验及问题及时反馈给总行,尽早出台适合基层单位落地的《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实施细则。将事后监督工作纳入到会计核算环节,授予事后监督中心现场跟踪检查职权,以便于事后监督中心发挥更全面、有效、实时的监督控制职能,提前风险控制环节,发挥事后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二)差别对待不同类别风险
事后监督中心应通过对已发生的业务风险和分析工作流程得出的潜在风险点,按照定性定量分析及风险发生后对资金安全、单位等产生的影响将风险分为一般性风险、重要性风险及重大性风险三种,并制定相应的责任划分及处罚机制。事后监督中心应及时将风险发生及防范情况与前台沟通,将风险分成制度性风险及执行性风险,便于为防范不同类型的风险提供相应对策。
(三)完善监督信息共享机制
基层央行应建立由会计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的会计监督信息共享协作机制,及时沟通监督成果,避免重复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并根据本行的实际业务及风险状况结合上级行的案件通报等信息不断丰富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实现对重要业务、重要环节的监督。进一步做好事后监督中心与前台的沟通协调工作,定期对新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共同探讨,并制定出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银发[2005]291号).
[2]《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差错探析及预防策略:基于事后监督视角》,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宜春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联合课题组,金融与经济,2009(03).
作者简介:孙绘侠(1959-),女 ,汉族,工作于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职务:主任科员。
(编辑:陈岑)
【关键词】央行会计核算 事后监督 中国人民银行
自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下发以来,事后监督中心对于监督基层人民银行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经过几年的实践工作我们发现,事后监督中心的监督职能还有待提升,以会计营业核算为主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差错数量有待减少,这将成为日后事后监督工作改善的重心。
一、事后监督中心工作流程梳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下发的《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规定,事后监督主要针对会计(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日常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复审和检验,以确保会计核算质量,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及资金风险等。随着网络及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逐步由手工记账过渡到网络化集中核算,资金流动速度的加快和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对人民银行资金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挑战。事后监督作为央行内控体系的重要环节,起着防范资金风险、监督风险管理的屏障作用。
据统计,会计核算业务出现的差错数量远高于国库核算业务和货币金银业务,因此事后监督工作的重心应放在防范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上。事后监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资金的安全程度,不仅发挥对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纠错功能,也应形成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风险监督工作梳理潜在风险点,对违规行为实时监控,形成风险预警机制。梳理前台业务流程,结合网络时代的工作流程首先修复由落后的制度导致的风险点,建立符合现代化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规章制度,然后根据标准流程确定操作风险,并对风险性质分类、评级,以确定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点。
二、会计核算风险现状分析
就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差错而言,基础性差错占所属业务差错中的绝对比重,其中印章错漏、日期、金额等错误比比皆是,支行网点出错比率远高于中支会计核算部门。有些会计人员因集中核算及现代化大额支付系统的出现而产生了“操作减少,风险自然减少”的误解,并降低了风险意识;网络化集中核算模式也将风险特点改变成如今的线状、隐性分布,加之网络传输本身存在的潜在系统风险,使得资金风险变化快,更加难以控制。
前台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等无疑是会计核算差错居高不下的一部分原因,但该问题有待从事后监督角度深入探讨。根据总行的解释,事后监督中心应定位于对会计核算过程的延续,是会计核算业务的后台,会计核算业务应止于事后监督工作。事实上事后监督与前台操作相互分离,监督部门无法直接参与到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能保证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实时和全面的监控。监督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对会计核算业务无法进行现场核查,分析结果不能及时反馈。从监督手段来看,大部分监督中心采用常规监督方法,且突击检查较少,以致多数风险及错误发生的根源无法被查明。事后监督中心不实行垂直管理,而上级行相关业务部门又疏于对基层央行事后监督中心的业务培训、工作交流等,因此事后监督中心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监督方法和操作技巧等知识的掌握少之又少,这使得前台工作人员对事后监督工作提出质疑,大大削弱了其工作的权威性和震慑性。
三、事后监督工作改进意见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得知,只有尽快建立完善的风险导向的会计控制机制才是实现“零风险、零差错”的根本途径。事后监督中心作为央行会计核算监督的重要部门,其定位应从真实性、合规性监督转向风险性监督,更加重视前瞻性重点检查,提升自身预警能力,协助央行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一)提高事后监督中心预警职能
事后监督中心应通过整理、分析监督检查工作经验,梳理工作流程,重点监督易发生风险的业务和岗位,并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制定不同防范风险的策略。完善监督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引,将基层央行工作中的经验及问题及时反馈给总行,尽早出台适合基层单位落地的《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实施细则。将事后监督工作纳入到会计核算环节,授予事后监督中心现场跟踪检查职权,以便于事后监督中心发挥更全面、有效、实时的监督控制职能,提前风险控制环节,发挥事后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二)差别对待不同类别风险
事后监督中心应通过对已发生的业务风险和分析工作流程得出的潜在风险点,按照定性定量分析及风险发生后对资金安全、单位等产生的影响将风险分为一般性风险、重要性风险及重大性风险三种,并制定相应的责任划分及处罚机制。事后监督中心应及时将风险发生及防范情况与前台沟通,将风险分成制度性风险及执行性风险,便于为防范不同类型的风险提供相应对策。
(三)完善监督信息共享机制
基层央行应建立由会计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的会计监督信息共享协作机制,及时沟通监督成果,避免重复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并根据本行的实际业务及风险状况结合上级行的案件通报等信息不断丰富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实现对重要业务、重要环节的监督。进一步做好事后监督中心与前台的沟通协调工作,定期对新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共同探讨,并制定出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银发[2005]291号).
[2]《央行会计核算业务差错探析及预防策略:基于事后监督视角》,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宜春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联合课题组,金融与经济,2009(03).
作者简介:孙绘侠(1959-),女 ,汉族,工作于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职务:主任科员。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