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学科个性 活化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材,覆盖面很广,选进了与政治、历史、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有关的课文。这既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上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减少“语文味”。笔者认为,在当前新课改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科个性出发,凸显语文性,活化语文教学。
  一、重视语言本体
  叶圣陶说:“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学习要注重语言的品味、体验、积累和领悟,这是语文教学之本。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语言应用和表达的过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教材处理上,借助于对文中语言的品味、学习和揣摩,将原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来,文本背后的思想与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让学生感到审美愉悦感,从语言本体性角度强化语文教学,应注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朗读。读是信息输入的过程,也是与文本进行最直接接触的手段,学生在一遍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变得流利,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指导学生正确控制自己语速、语气和语调,同时也应该提出情感传达、添、漏、错字等等语言方面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学习文章的内容,体验文章的表达的神韵和语言的风格,加深对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朗读也是检查学生语言熟练程度最为直接的手段,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语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均可以借助于他的朗读效果来判断。同时,朗读还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的学生说话和表达也较为流利;能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韵味的学生说话和语言表达通常也比较有感染力。
  其次,重视语言积累。要运用语言,首先就必须不断积累语言,笔者认为,和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总有值得积累的字词和优美的语段,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摘抄和背诵。尤其是古诗文,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和默写。“小时候学的,石头上刻的”,从青少年的学龄特点来看,他们记忆力强,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多积累,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吟诵中,词、句、段、篇,能顺利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而且学生语言技能也会不断增强。
  再次,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语言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语言是鲜活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教学过程中除了书面语外,也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指导学生借助于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活动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学内容等因素,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重视对语言运用的训练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满足“从生活中来,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二、重铸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刻的。”谢慧英先生说:“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应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角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包蕴的丰富内涵。”
  语文课文都是精品,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素材。阅读文本,实际上就是和学生在勘探一座人文精神的富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铸人文精神,只要教师适当地转换一下思维角度即可。比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过零丁洋》中诗人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赠汪伦》中的友情;《最后一课》里师生对祖国的深情眷顾;《背影》中的父子亲情,这些语篇都积淀着丰实的人文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让学生在阅读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用情思领会作者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教学实践表明,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人文内涵,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个性,使他们具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怀,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健康的人。
  三、深入阅读文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探究性课堂教学理念被误读,课堂上的教学“对话”趋于肤浅杂乱,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多媒体信息挤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语文阅读教学“离文本渐行渐远”成为普遍现象,可以想象,这样的阅读教学将是怎样的结果。笔者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应用“生本阅读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对文本做到“全方位地懂”。
  具体来说,要做到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要能够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积极探索适合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针对教材价值观的发掘要有深度;要重视生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读是学生个性化主体探究行为,切忌由教师越俎代庖,也不可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该从什么方向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从资料中产生疑问,从积累中寻找信息,从生活中引进“活水”,从联想中进行比较,从感受中抓住特征,从移情中体验情理,从想象中发现疏漏,从增删比较中鉴赏评论等等,借此形成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
  四、提高教师语言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要把语言学习与言语训练联系起来,把语言学习与文学鉴赏联系起来,把语言学习与文化积累联系起来,把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联系起来。整个语文课堂靠书卷气传达出师生气质,靠文学文本带来审美心情,靠语言活动营造互动氛围。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教师要有语文个性,要有独立的思考意识和创新精神,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特长,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用风格感染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情人”。只有以情引导,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和对情感的欣赏认知,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享受和教育。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具有母亲般的爱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凸显语文性,让语文教学蕴涵着丰富的语文韵味,焕发出无穷的语文魅力,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
  语文教学应为形成学生的语言素养服务,应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215600)
其他文献
所有的课程资源均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而设,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身边的所有事物均能成为教学资源。显性课程资源表现形态易于为人们所注意,像教材、学习资料、各种可资利用的
一直以来,文言文课堂鲜有亮点,怎样才能摆脱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桎梏,摆脱对文言文教学的各种束缚,值得探讨。   一、 以读促教是关键   读是感知的前提,是深入解读的条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对文言文而言,假若离开了读,语不顺、意难明,想深入,恐怕是寸步难行,因而,对文言而言首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读,要读顺,读熟。如“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感性色彩,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人们常常将语文的题目进行量化处理,失去了感性成分。这种教学体系虽然能让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但会使学生过于追求一致的标准而缺少诗意感受和人文情怀。如何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是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诗意情感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的诗意情感教育十分必要,学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尤其是7—9年级,要想使所教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必须面向我们的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面对学生的每一个个体的问题,其关键是要面向
从钝顶螺旋藻单细胞克隆的制备、重组平台的 克隆、同源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质粒的电激转化和报告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对螺旋藻转基因 表达系统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起螺旋藻转基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初中生的作文能力发展最快、可塑性也最大,因此,教师的作文指导对初中生而言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是否有效,对学生能否顺利地迈入作文的门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作文情境,点燃写作热情  作文指导要解决“为什么”写,即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点燃作文的热情。学生的作文兴趣往往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创设良好的作文课堂情境,需要教师用情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在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愉悦情境,进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的活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在口语交际中,使学生能依据本身所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