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同样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造宽松、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之,不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磨灭,使学生苦学、厌学,严重阻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考察科目,不像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那样,引起学生及家长的注意。许多学生觉得这门课没意思,只拿这门课程作为一种消遣。每当上机课时,大多数的学生不管老师讲的是什么,偷偷的在自己的电脑上玩游戏或者是聊天。这样,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动手能力极差。此时,就需要老师融入到学生中去,不能以俯视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应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其次,我们小学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小学,有一部分周边农村的学生。他们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电脑。这样,就造成了与县城学生的差距,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慢慢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切合自己的实际来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就是有些学生的家长认为电脑就是用来聊聊天,玩玩游戏,看看电影的,孩子玩电脑没什么用处,反而会影响学习。还有一部分家长怕孩子接触到不良网站,极力阻止孩子使用电脑。这就和我们提倡孩子动手实践相抵触,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反作用力。当然家长的担心也不是没理由的,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隐患。这就要求老师要同时和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在一个宽松、健康的环境下动手操作。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陶行知老先生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学阶段正是对很多新鲜的东西感到好奇的时候,所以此时适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重要。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第一课时,我觉得可以用电脑演示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图画,来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这门课。此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帮助,尽量使他们的创新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鲜感,重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以及想象力。让他们仔细地观察老师所展示的图片或者游戏,想象一下他们是怎么制作的,有什么用处之类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愿意去电脑上操作。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学生有进步时,不要吝啬你的赞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当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了提高,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时,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用你的赞赏让他知道,他是很棒的。就算是他思路不对,教师也要尽量不用负评价,因为指责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将成为学生学习中求新、求异的强大动力,激励学生的大胆创新。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赏,让忠言不再逆耳。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作为创新教育过程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不仅对创新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要遵循原则。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教育手段,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不是为了使用电脑而使用电脑,而是要学会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知识,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
一、营造宽松、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之,不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磨灭,使学生苦学、厌学,严重阻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考察科目,不像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那样,引起学生及家长的注意。许多学生觉得这门课没意思,只拿这门课程作为一种消遣。每当上机课时,大多数的学生不管老师讲的是什么,偷偷的在自己的电脑上玩游戏或者是聊天。这样,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动手能力极差。此时,就需要老师融入到学生中去,不能以俯视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应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其次,我们小学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小学,有一部分周边农村的学生。他们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电脑。这样,就造成了与县城学生的差距,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慢慢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切合自己的实际来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易集中,觉得不够解渴,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就是有些学生的家长认为电脑就是用来聊聊天,玩玩游戏,看看电影的,孩子玩电脑没什么用处,反而会影响学习。还有一部分家长怕孩子接触到不良网站,极力阻止孩子使用电脑。这就和我们提倡孩子动手实践相抵触,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反作用力。当然家长的担心也不是没理由的,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隐患。这就要求老师要同时和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在一个宽松、健康的环境下动手操作。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陶行知老先生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学阶段正是对很多新鲜的东西感到好奇的时候,所以此时适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重要。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第一课时,我觉得可以用电脑演示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图画,来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这门课。此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帮助,尽量使他们的创新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鲜感,重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以及想象力。让他们仔细地观察老师所展示的图片或者游戏,想象一下他们是怎么制作的,有什么用处之类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愿意去电脑上操作。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学生有进步时,不要吝啬你的赞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当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了提高,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时,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用你的赞赏让他知道,他是很棒的。就算是他思路不对,教师也要尽量不用负评价,因为指责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将成为学生学习中求新、求异的强大动力,激励学生的大胆创新。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赏,让忠言不再逆耳。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作为创新教育过程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不仅对创新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要遵循原则。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教育手段,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不是为了使用电脑而使用电脑,而是要学会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知识,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